分享

曾来德|浅谈对篆书的看法

 昵称35641324 2020-05-24

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实行“书同文”,使篆书达到鼎盛时期。但这个过程非常非常短,到了汉代以后,篆书就开始没落了,逐渐被主流的隶书所取代。

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是:甲骨文是刻在甲骨上,金文是浇铸在钟鼎器皿上,而今天我们看到的最具有代表性的篆书,大都是刻在石头上的。在篆书中,艺术性最高的是《石鼓文》。在石头上刻字,显然比在甲骨上刻,在钟鼎上铸,更容易体现书写性,出来的线条也更接近毛笔划在宣纸上的线条效果。

石鼓文(中权本)

我们研究古代的书论可以很清晰地看到,作为书法艺术的很多法则,或者说审美要求,像“锥画沙”,其实在《石鼓文》中都已经很完美地体现出来了。康有为对《石鼓文》的评价非常高,他在《艺舟双楫》中说:“《石鼓》既为中国第一古物,亦当为书家第一法则也。”可见《石鼓文》对后世的影响之大。

尤其清代倡导碑学以后,《石鼓文》更是受到书法家的推崇,吴昌硕的书法直接出自《石鼓文》,书画一律,他的大写意画,其笔法也显然受到《石鼓文》的极大影响。

石鼓文(中权本)

但从我个人的观点来看,《石鼓文》虽然由于材料的变化,产生了艺术视觉上的变化,其艺术价值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境界,但是从创作心态和审美要求上来讲,《石鼓文》和钟鼎文是一样的,都有一种文字内容和材料的限制。

我觉得在金文之后,中国书法最大的变化就是刻在自然石头上的石刻文字。像摩崖石刻,都是在自然的环境里,根据地形,根据石头的大小以及各种环境的实际情况来刻的,是和自然的石头发生直接的关系,在内容上也改变了过去那种刻板的公文性的约束,为书写者和刻工带来更大的创作空间。

石鼓文(中权本)

可以说,摩崖石刻带来了书法艺术史上的一次革命,把碑学推向了高峰。像后来的《泰山经石峪刻金刚经》、《郑文公上下碑》,像《龙门二十品》、《石门铭》、《爨宝子》、《好大王碑》等,都是在自然的石头上刻出来的,具有真正的民间书风的艺术特点:自然,质朴,大器,不事雕琢。

节选于曾来德《书法的立场》
 编/周世佳
 
曾来德

      1956年生于四川。曾任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书法篆刻院执行院长,现为中国国家画院院委、研究员,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教育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书法篆刻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美术馆专家评审委员会委员,北京国画艺术家协会名誉主席。系国家一级美术师,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奖专家,文化部优秀专家。他研究今人的审美,融进时代精神并创造自己的书法风格。他书画并参,以书法入画,又以画意入书,创造了宏阔新异的境界;他从传统中汲取菁华,变通前人语言,自出机杼,在大黑大白的起伏中,书写出天地之真精神,在国内外产生广泛影响,著有书法集、书论等专著数十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