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因为大学研究生都是学经济的,又没有在经济上有什么大出息,只能当业余爱好,所以我一直偏爱经济管理类的书,后来随着做猎头的需要,对心理学越来越有兴趣,年纪越大越对哲学感兴趣,这些都是因为兴趣,阅读这类书籍相对比较轻松,并没有刻意去阅读。后来,在领英上就有了近两百万的follower,每天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因为写作要输出,也激发我的思考,想要输出就必须输入,阅读自然就更广,不再以兴趣来选择读物,而是更多的以主题选择读物。 我现在一般一段时间会同时阅读同一主题和类型的书。比如十一月我的主题阅读就是情绪类的焦虑感的控制,因为最近我自己觉得写书有点拖延,感觉有焦虑,虽然我自己也有一些自己的方法,也想看下有些书是怎么说的,于是看下豆瓣推荐,把亚马逊上将同类的书籍选择集中买下阅读,当然是Kindle电子书优先了。 然后列出几个问题,希望从书中得到答案的。 比如:焦虑的起源:生理原因,心理原理,环境原因各有哪些说法,依据是什么? 不同焦虑的种类和心理差异? 各种不良情绪的危害?有没有好处? 如何克服? 有没有可能觉察到自己焦虑? 焦虑有没有好处? 如何消除焦虑源? 如何更好的控制不良情绪? ….. 带着问题去看这些书,边看边做笔记。我喜欢读电子书,因为最方便的地方是可以看到有些精彩的地方别人已经做了加重,这样你就知道,很多人对此处有观点,你也会注意看下这些重点是什么,不会遗漏。 在看书的时候,很容易又有新的想法,我会记在笔记上,根据这些想法再去拓展阅读找答案。 几本书一起看的时候,你也会看得快得多,因为刚开始有些基础性的知识你相对陌生,随着几本同类书看下来,你大体会有一些通识,心里有些概念。 读同一主题的书,你会发现,往往对一类事,一些经典案例案例经常会被引用。比如现在你只要看中国那些流行书作家写的成长类书,没有一本不提到“刻意练习”“一万小时定律的”,读到意志力什么的书,必有“棉花糖实验”之类,大概是因为中国少有这种实验和跟踪,很多案例都是取自国外的试验,而这些在中国人写的书里大体只会说下有这个实验,说下结果,但如果找到认真的国外学者的书,一定会有reference,你再从reference里查,一般都能查到源头的论文资料,多比较就会发现,我们平时看到的很多文章里耳熟能详,自以为自己很了解的理论很多已经是以讹传讹,传了N手后面目全非,很多作者未必自己真的了解自己在写什么,当然对于大众科普也是有用的,只是如果全是这种知识,就很容易限制自己认知。 现在丹尼尔.卡尼曼的观点又成了常被这些通俗读物引用的了,在读焦虑系列书的时候,也会联想到他的经典书《思考.快与慢》的一些观点,所以我在上个月看书时又重读了一遍。 这样一些重复出现的案例,第一两次你不熟悉时认真看下就行了,后面看到这些案例你已经非常熟悉了,只要一扫而过,看看作者有没有不同视角或结论就行了。如果看过一些较经典的书籍,也容易寻到源头。 所以几本书一起读反而会快很多,这样也容易与你原来的知识建立起联系,同时间看同一类的书,在这几本书之间,你也可以互相印证勘误。 长年坚持几本书,甚至几十本书一段时间内一起带着问题读,就很容易将知识框架搭建起来,即使你不是从源头、经典——第一手资料读起,因为大部分外行对一个问题不可能一下子就知道源头在哪儿。几本书读下来,将知识点建立起联系,你就知道这些书共同有一些源头型的理论,你再顺藤摸瓜,起码也容易知道经典在哪儿了。同时,书读多了,烂书也容易区分,阅读效率也会提高。 常年的读下来,你的各类知识体系也比较容易建立起来了。 感谢阅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作者景红,专栏作家,亚洲知名猎头公司仲望咨询总经理, linkedin签约作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