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贤有“不为良相,则为良医”的大愿。治病救人,不但需要医术高超、医德高尚,还需要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走上中医之路,也就走上了先贤之路,只要不打退堂鼓,一步一步拾阶而上,良医、大医只是时间问题。 中医学熔铸了传统文化中哲学、易学、天文学、气象学、地理学、生物学、心理学、语言文字学等诸科知识,并通过阴阳五行学说加以建构,才形成了自己的医学理论体系。 从动态整体角度研究人体生理、病理、药理及其与自然环境关系、寻求防治疾病最有效的方法,是中医之根。 学习中医,不仅仅需要方法,还要经过一定的历程,才能达到一定的境界。循序渐进,慢慢地积累知识与经验,并在临床上发挥出来,进而有所创新,终将成一代医学大师。 01 读书与学习阶段 此阶段主要是学习中医基础知识,就是基础理论加临床经验。要确定学习目标,在一症一病上用功夫,循序渐进,方能求专求精。 读过古今各家医述,这是第一个境界。凡学中医的人非要经过此境界不可。 02 思考与顿悟阶段 学中医数年后,已经有了些根基了,就要开始贯通中医的整个道理。就是通过思考与临床,把所学的中医知识完全地融会贯通。 这个境界往往伴随着无数次的小悟与一两次大的顿悟,然后才能医理贯通无碍。达到这个境界,已经是了不起的中医了,什么病都能治,而且效果都不错。天下为医者而能达此境者,已经不多了。 03 怀疑与思辨阶段 光是通晓了医理,不过是掌握了中医的术而已。只能算是继承的不错,但还需要更进一步求疑。 中医的每个道理都可能存在着问题,有了问题就有了疑问。从这些疑问处进行思考,就可能促进对中医理论的理解,就可能疑破而悟生。 达到这个境界,不但临床水平提高,而且对医理有所研究发挥,对中医的认识程度自然更加明白晓畅。纵观历代名医,多有此等境界者。 04 创新阶段 继承到一定的程度,必然会产生创新的冲动。只有由故而出新,由常而得变的人,方算的上是真正的中医学者。 创新的方法,或者是纠正前人的所误,或者是发明新思想、新工具、新方法等等,都是超越前人。这是不朽的事情,需要极好的中医基础与临床经验作支撑。达到这个境界,实在不易。 学医的四个境界层次分明,学者必要本源次第了然于胸,然后一步一步地循梯而上,一旦来一次大的顿悟,自然一通百通。以后则医理交融,心中无滞,自然成一代中医大家。 点击“了解更多”学习中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