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京深度遊25:溧水博物馆,往梦共谁凭

 zzm1008图书馆 2020-05-25

【作者:懶人國%逍遥王】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旅游习惯。每到一个陌生的所在,往往有两个地方我是一定要去的,一个是农贸集市,一个是当地的博物馆;听一听本土乡音,探一探本土底蕴。今天明天就算再怎么日新月异,历史总还是会重复昨天的故事。

↑溧水天生桥博物馆前的漕运文化景观石雕↓。漕运码头,乌篷船边,呵气成云,或背或抬,辛勤劳作,运粮上船。




↑天生桥博物馆前的“石海”↓

↑“石海”,据传是600多年前明代开挖胭脂河时,从河道中清理出来搬运到此的巨石块。这些石块为侏罗纪系西横山组(J3X),距今已有一亿多年,形状各异,大小不一,颜色却基本一致,似怪似兽,叹为观止。在明初缺乏现代化运输工具的条件下,完全依靠人工搬运,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具体怎么搬运,史料没有记载,专家无从考证,至今仍是不解之谜。




↑天生桥博物馆始建于2016年,由南大的张雷设计,建筑整体以天生桥为意象,风格简洁庄重大方。馆体共分三层,一楼是以胭脂河开凿过程为场景的5D动感体验区,二楼是游客休闲观景区,三楼是溧水博物馆展示陈列区。




↑三楼的溧水博物馆,共分为胭脂旧梦、人文荟萃、遗珍古意、风俗人情、公共休闲空间、赵松泉艺术馆六个展厅。时间跨度从一万多年前的“回峰山神仙洞遗址”,直到今天的“民俗文化”。




胭脂旧梦

↑“胭脂旧梦”展区运用众多的图文、史料、实物等,详细介绍了天生桥的由来、人工运河的开凿及其水利作用、历史意义。




↑胭脂河位于溧水城西南十余里,胭脂岗上草木葳蕤,冈峦起伏。胭脂河工程于1391年动工,历时三载,动用民工数十万,全长十五里。此后多次开凿疏浚,终于实现了“西达大江,东通两浙,以济漕运”的目的,江浙漕粮不必经京杭大运河绕道京口、再由长江抵达京城,皖南物资也可取道青弋江直接输送南京,从而使秦淮河水系联通范围大为拓展,最终形成江浙沪皖水路大交通的网络格局。




↑推车和滚木。木质独轮手推车,用于运送开采出的碎石。滚木,用于“滚木搬运法”,役工们将多个圆木放在前方和下方,用力推动巨石,使圆木滚动,导致巨石向前移动,从而将其运出河道。




↑溧水的洪蓝镇自古就以灵山秀水、丰富人文著称,境内的无想山、胭脂河、石臼湖等都位列于“金陵十二景”、“金陵新四十景”、“中山八景”之内。图为“胭脂旧梦”与“人文荟萃”展区之间,洪蓝镇的“梅梁渡”和“洪蓝埠”的模型陈列。




↑“梅梁渡”模型↓




↑梅梁渡↓,今仓口村,位于南京溧水的洪蓝镇,省级传统古村落,三面临水。明代的溧水县包含了高淳在内,地域较大,原粮仓设在离县城二百多里远的安徽水阳镇永丰仓(当时苏皖沪是一省),由于路途遥远,漕运困难,征缴不便,官府决定将其迁至县南30里的梅梁村。1567年开工建仓,翌年竣工,兑运称便,取名“便民新仓”,从此梅梁村改名为仓口村。




↑“洪蓝埠”模型




↑洪蓝埠,“埠”是指有码头的城镇。隋朝杜伏威在无想山垒石为城,并在渡口屯兵驻扎,其手下尤氏的后人在此摆渡为生,被称为“尤家渡”。北宋仁宗年间,木材商人洪蓝在此买卖设铺、济客设渡、建桥筑路,并在岸边建茅屋供茶汤,方便行人休憩,逐渐因铺成埠。后人感其恩德,遂将尤家渡改名为洪蓝埠。




人文荟萃

↑隋开皇11年(公元591年),溧水正式建县。历代官宦游子,寄情山水,放旷情怀,流风遗韵,回荡至今;多少文人墨客,登高望远,吟风弄月,诗词文意,冠绝一时。李白、韩熙载、周邦彦的笔走龙蛇千古绝唱,本籍人俞栗、吴潜、齐泰的风雪沙场壮志豪情,都为千年古城平添厚重人文。




↑李白的《姑孰十咏·丹阳湖》。唐大诗人李白(701-762年)曾三次游历溧水,天宝六年游古丹阳湖(今石臼湖前身),写下《姑孰十咏·丹阳湖》;天宝十四年游中山八景之“金井涌泉”,写下《分金井》;上元三年,李白在溧水突闻好友去世,写下三首悼亡诗。




↑崔致远,朝鲜半岛新罗王朝末期人。十二岁时(868年)乘船西渡入唐,在都城长安就读。874年进士及第,出任溧水县尉。884年东归新罗。是朝鲜半岛历史上第一位留下了个人文集的大学者、诗人,一向被朝鲜和韩国学术界尊奉为朝韩文学的开山鼻祖,有“东国儒宗”、“东国文学之祖”的称誉,死后被追谥文昌侯,入祀先圣庙庭,尊为“百世之师”。




↑崔致远在溧水任期,留有《中山覆篑集》和《桂苑笔耕集》。崔志远一生文学创作不断,曾将自己的佳作汇编入《桂苑笔耕集》20卷行世。




↑崔志远曾在溧水的城南招贤馆(今高淳境内)暂住,馆前山坡上有一古冢“双女坟”,感触良多,久久徘徊,题诗凭吊,创作了自叙性的唐传奇《仙女红袋》(又名《双女坟记》)。唐代文言短篇小说称为“唐传奇”,内容多为奇闻异事,崔志远的《仙女红袋》是中晚唐时期的重要作品。




↑白居易与白季康。白季康(?-813年)是白居易的叔父,唐代溧水县令(798-813年),在任上去世。治水、防火、灭蝗“除三害”政绩卓著,勤政清正,死后被尊为溧水城隍神。798年白居易南下投奔白季康,在溧水游学一年。为帮助白居易实现赴京会考的意愿,白季康于第二年秋,带领白居易到宣州府拜访了观察史崔衍。出于爱惜人才,在崔衍的安排举荐下,白居易很快参加了乡试,取得贡生资格,然后又被荐次年赴京会考,终于考中进士,并选入翰林。




↑①韩熙载(902-970)南唐名臣、文学家,高才博学,精音律,善书画,为人放浪形骸,消极避世。曾游历溧水,题咏山寺,无想山有“韩熙载读书台”遗迹。

②魏良臣(1094-1162)北宋溧水人(现高淳区),少年时入建康郡,与秦桧、范同、段拂、何若等为同舍生,此五人后皆位至宰相。25岁进士。

③杨万里(1127-1206)南宋著名诗人、大臣,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在溧水考察石臼湖水利工程时,留下多首诗篇,描绘当地风光物产。




↑俞栗,溧水孔镇人,北宋崇宁五年(1106)赐进士第一,是溧水有史记载的第一名状元。历官御史中丞、翰林学士知制诰、兵部尚书,后受蔡京排挤,长期被贬。溧水北门内曾敕建状元坊,1937年毁于侵华日军飞机轰炸。现在只有地名保留。




↑丁沂,明朝溧水麻山人,1502年进士,先后任南京刑部广西司主事、郎中、湖广按察司佥事、浙江按察司副使、广东布政使、湖广布政司左布政使等各种官职,为官清正,讲究操守。明朝正德年间,由各地巡抚、巡按举荐天下清官,共十三名,丁沂排名第一,轰动朝野。




↑古心(1540-1615)俗名杨如馨,赐号慧云律师,溧水人,中国佛教南山律宗的中兴始祖。20岁时在南京栖霞寺剃度为僧,1566年明世宗延请26岁的古心在五台山建“龙华大会”,四方慕名赶来听经的僧众多达数千人,被誉为优婆离尊者转世。古心及其弟子在南京古林寺建坛弘扬戒法,被称为“天下第一戒坛”,形成律宗古林派。




↑齐泰(?-1402),溧水人(现高淳区),明初名臣。1384年进士。受明太祖临终托付辅佐皇太孙,建文登基,齐泰与黄子澄同参国政,任兵部尚书。齐泰是向建文帝建议削藩的主要人物之一。削藩引发燕王朱棣在建文元年(1399年)发动靖难之役。建文军屡败,齐泰等被罢贬。建文四年南京失守,齐泰奔走外郡以图兴复。后被燕军执于京师,不屈而死,祸及九族。




↑中山八景的名士题咏(卢文弨)。“中山”是溧水自唐代以来的雅称,“中山八景”,指的是溧水八个景点:琛岭神灯、芝山石燕、观峰耸翠、金井涌泉、龙潭烟雨、洞壁琴音、东庐叠巘、臼湖渔歌。清朝卢文弨(1717-1795),1752年进士。1777年起在溧水中山书院先后任教11年,对江南地区文教发展、学术传承做出很大贡献。




↑不大的展厅内,展示了三个古代中国令人扼腕的故事:《孙钟井与千年古银杏》、《伍子胥奔吴》、《羊角哀与左伯桃》。孙钟是三国孙权的祖父,家境贫寒,在溧水石湫镇上方村种瓜为生。相传有三少年路过,讨瓜解渴,孙钟慷慨相赠,不索分文。三少年感其忠厚,嘱其在异象处安葬先人,然后化鹤飞去。孙氏家族从此发迹,孙坚、孙策奠定江东基业,孙权称帝东吴。昔日瓜田处有一棵1800多年的古银杏树,传为孙钟母亲所种,附近有一口古井,即为孙钟井。




↑《伍子胥奔吴》,伍子胥(前559-前484)春秋末期楚国人,公元前522年父兄被楚平王所杀,伍子胥逃离楚国,一路向南,打算投奔吴国。一夜白头,才过昭关。渡过长江后,经过溧水河边,向浣衣的史氏女乞食,女子将所携干粮相赠,伍子胥吃完,再三告诫切勿泄露其行踪,具体说了啥无从知晓,女子觉得人格受辱,遂抱起一石,投水而亡,以死明志。伍子胥见状,羞愤不已,咬破手指,石上血书:“尔浣纱,我行乞;我腹饱,尔身溺。十年之后,千金报德!”。伍子胥受吴王重用后,率兵灭楚,掘楚平王墓,鞭其尸三百。在返程中绕道溧水,因无法找到史氏家址,于是向河中抛洒千金,以示祭奠,这也是“千金小姐”的由来。




↑《羊角哀与左伯桃》。战国时,燕人左伯桃有“治世之才”,听说楚王招贤,南下投奔楚国。路遇羊角哀,两人相见恨晚,结拜为异姓兄弟,相伴而行。行至溧水孔镇,突遇风雪,面临冻饿而亡的绝境。左伯桃毅然将自己所携衣物食物推给羊角哀,并以自杀相劝,逼羊角哀独自前行,自己却冻死在枯桑树洞中。

        羊角哀做了楚国上大夫后,重新返回孔镇,买棺择地安葬义兄。哪知道左伯桃坟临近荆轲墓,荆轲厉魄每夜仗剑骚扰,大骂左伯桃:“冻死饿杀之人,安敢建坟居吾上肩,夺吾风水?”。几番较量无果,于是羊角哀扎好并焚烧了许多拿刀执枪的草人,然后拔剑自刎,令人急葬其于左伯桃墓旁。当晚二更,风雨大作,雷电交加,喊杀声闻数十里。天亮后只见荆轲墓被震裂,白骨散露墓外,墓边松柏连根拔起。荆轲之灵遂绝,乡老改祀“羊左忠义之祠”,二人的合葬墓被称为“义气墩”。

        这就是人们所称道的“羊左之交”,也称“舍命之交”,“八拜之交”之一。




↑周邦彦(1057-1121),北宋著名词人。1093-1096年任溧水知县,留下《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等多首诗词名篇。




↑袁枚(1716-1798),清朝著名诗人、散文家、文学批评家和美食家。1739年进士,1742年先后任溧水、江宁等地县令七年,为官勤政颇有声望,调离溧水时,百姓夹道相送,向他赠送“万民伞”。由于仕途不顺,无意吏禄,1749年辞官隐居江宁小仓山随园,吟咏怡情,广收诗弟子,女弟子尤众,常来溧水访友,留下许多诗文。袁枚名列“乾嘉三大家”、“性灵派三大家”、“清代骈文八大家”之一,文笔与纪晓岚齐名,时称“南袁北纪”。主要著作有《小仓山房文集》、《随园诗话》、《子不语》等。《子不语》类似《聊斋志异》,但以娱乐消遣为主,趣味性较强。




遗珍古意

↑智慧勤劳的溧水先民给后世留下大量的文化遗存,“遗珍古意”展区主旨是呈现人间沧桑与文明历程。




↑有孔石斧(新石器时代)




↑石锛、石斧(新石器时代)




↑“溧水人”右颞骨化石。这块成年女性化石发现于溧水回峰山神仙洞遗址,同时出土的还有鬣狗、马、棕熊等20多种动物化石,以及一块2.7cm×1.8cm的陶片,距今约12200-10200年。




↑玉环(新石器时代)




↑红砂陶鬲(西周)。鬲是古代一种煮饭用的炊器。




↑铜鼎(西周)。鼎是古代的一种烹煮食物的器具,也是放在宗庙里祭祀用的一种礼器。




↑青铜剑(西周)。青铜剑始于商代,制作工艺在春秋战国时期达到巅峰,东汉以后铁制兵器大量使用,完全取代了青铜兵器,青铜剑从此退出了历史舞台。




↑青铜戈、铜矛头(西周)




↑青铜尊(西周)。青铜尊是中国商周时代盛行的一种大中型的盛酒器,春秋后期已经少见。




↑几何印纹红陶罐(东周)。一种用于盛放液体或食品的陶制容器。古代陶器的种类有红陶、彩陶、黑陶、灰陶、白陶、硬陶、釉陶等。红陶在中国最早出现,烧制温度在900℃左右




↑几何印纹陶罐(春秋)。陶器使用的黏土质地比瓷质松软,有吸水性,先拉坯成型,然后放在光下晾干,刻上文字、花纹、图案等,然后上釉,最后进行高温烧制而成。现代机器烧制陶器的温度一般都要达到1240℃以上。




↑灰陶三足盘(春秋)。灰陶分为泥质灰陶和夹砂灰陶两大类,泥质灰陶用作饮器、食器、盛储器和其它用器;夹砂灰陶用作炊器和部分饮器。




↑青铜甬钟(春秋)。甬钟是一种大型打击乐器,兴起于西周,在战国秦汉这段时期比较流行,只有朝廷和贵族才能享有,一般作为乐器和陪葬品使用,一组是7个或者9个。




↑青铜鼎(春秋)




↑乳钉纹玉璧(春秋)。玉璧是一种中央有穿孔的扁平状圆形玉器,我国传统的玉礼器之一,也是“六瑞”之一。战国至两汉是玉璧的鼎盛时期,花纹形式多变,饰纹种类极为丰富,使用范围大增,数量也是历代之冠。玉壁选料极精,制作工艺极细,今人习惯上把宽边小孔径的圆状玉器统称作璧,把窄边大孔径的称为环。




↑陶钫(西汉),钫是古代盛酒浆或粮食的容器,方口大腹 。




↑铜鸟口鸠杖首(西汉)。鸠首杖最初是远古先民图腾崇拜的部落权杖,后成为尊老敬老、助人行走的手杖。鸠是“不噎之鸟”,寓意祝寿康健。汉代以拥有皇帝所赐鸠杖为荣,鸠首杖被称为“王杖”,汉代规定,七十以上老人可持有官府颁发的鸠枚,享受特别优待:出入官府衙门,不受限制;行走王土,食宿均有照应;做小本营生,一律免税务;身份地位受国家保护,欺凌拄鸠杖老人者以蔑视皇帝罪论处,严重者处以死刑等等。古代的鸠杖就是受特殊优待的“老人证”。




↑釉陶干栏式房屋(西汉),陶屋明器。明器,是专门为随葬而制作的器物,又称冥器。一般用陶瓷或木石制作,也有金属或纸制的,是考察古代生活和雕塑艺术的有价值的考古实物。




↑七乳七兽纹镜(西汉)。铜镜一般是用含锡量较高的青铜铸造。商代是用作祭祀的礼器。春秋战国和秦代只有帝王和贵族才能享用。到了西汉末期,铜镜慢慢的走向民间,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具。




↑五足铜盘(东汉)




↑博山炉(东汉)。汉代盛传海上有蓬莱、博山、瀛洲三座仙山。博山炉是汉晋时期民间常见的焚香所用的器具。常见的为青铜器和陶瓷器。炉体呈青铜器中的豆形,上有盖,盖高而尖,镂空,呈山形,山形重叠,其间雕有飞禽走兽,象征传说中的海上仙山~博山而得名。




↑左为“规矩镜”,中、右为“云雷纹镜”(东汉)




↑“四人过桥”画像砖(东汉)。画像砖是用拍印和模印方法制成的图像砖。作为古代民间美术艺术的一枝奇葩,画像砖从战国到宋元时期持续盛行了1500年之久。其间朝代更迭、人世沧桑,社会面貌和意识形态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些画像砖不仅真实形象地记录和反映了这一变化,而且将这一种古老的民间美术艺术的发展历程生动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青瓷鸡首壶(西晋),因壶嘴作鸡首状而得名,是西晋至唐流行的一种瓷壶。'鸡'与'吉'谐音,鸡首壶流行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正是社会大动荡的时期,在那段战乱频繁的年代里,鸡首壶寄托了一份人们对吉祥安宁生活的祈望。




↑红陶饼、红陶狗、红陶猪(东晋)。都是墓葬习俗中的随葬品,古代人深信“灵魂不灭”,视死如生视生如死,生前的生活用度,往往被复制到墓葬中。




↑画像砖(南朝)




↑灰陶带圈小羊(南朝)




↑铜香薰(六朝)




↑佛像纹镜、人物故事镜(六朝)




↑异文镜(唐)




↑真子飞霜镜(唐),是唐代的一款较为多见的铜镜,镜图'敲竹唤龟,鼓琴招凤',寄予了“永葆青春、容颜不老”的美好愿望。真子为人名,飞霜是操(琴曲)名,真子飞霜当属唐代民间流传较广的传说故事。




↑青白瓷粉盒(北宋)。粉盒历史悠久,青铜时代就已出现,早期粉盒多由贵金属材料制作,隋末开始才出现瓷质材料。古代粉盒是流行于上流社会中的一种奢侈品,根据身份地位的不同,粉盒也分成金、银、铜、漆器、玉石、陶瓷等材质。粉盒最初是男女共用的化妆工具,魏晋南北朝后才成了贵族妇女的专利。




↑青白瓷带温碗注子(北宋)




↑湖州真石家念二叔照子(南宋)。南宋湖州(今浙江吴兴)铸造的铜镜,一般为葵花形,背铸是商标性质的铭记。




↑哥窑细颈瓶(元),敞口、鼓腹、圆足、高直颈,整体施粉青色釉,遍布网状开片。哥窑是指古代龙泉哥窑产的名贵瓷器,官、哥、汝、定、钧,是为五大名窑。宋时浙江龙泉县南七十里华琉山下有龙泉窑,兄弟二人在此制瓷,分为哥窑与弟窑。




↑龙泉窟青瓷高足碗(元)




↑琉璃瓦(明)。琉璃瓦是古建富丽堂皇的代名词,早在南北朝时期就在建筑上使用琉璃瓦件作为装饰物,到元代时皇宫建筑大规模使用琉璃瓦,明代十三陵与九龙壁都是琉璃瓦建筑史上的杰作。




↑木财神(清)




↑卖妻契约(清)




↑银锭(清)




风俗人情

↑溧水地接吴头楚尾,位居南北交通要道,历史上屡被战火波及,殃及池鱼,多次造成原住民锐减,而山川水泽物产富饶,又引来各方移民蜂拥而来。西晋南渡、宋室南迁及太平天国时期,北方移民曾大量迁入,清同治、光绪、宣统及民国时期,湘鄂豫鲁皖等流民又大批涌入。因此溧水的乡风、民俗、方言及民间歌舞曲艺,繁杂不一,兼收并蓄,南腔北调,各擅其场。




↑“打水浒”




↑“打社火”,民间祭祀舞蹈。社火又称社鼓,“打社火”主要流行于柘塘、乌山一带。过年时,在柘塘老街进行表演,民众燃放烟花爆竹以示庆祝,俗称“炸街”,行街之后表演跳鼓,响锣为号依次展演。正月十五,社火队开始“冲街”,最先到达街西的万年台、并摘青者为优胜;“冲街”之后表演甩鼓,圈数多者为胜,另有抛鼓、变阵等表演形式。




↑“犟驴舞”




↑“骆山大龙”。骆山大龙起源于明代,已有400多年历史,是溧水骆山村重要的民俗文化活动之一。骆山大龙龙身巨大,龙头高2.3m宽2.2m,龙身共24节,每节长2.8m,总长近百米,参与者达五百人之多,号称“江南第一大龙”,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骆山村人依赖石臼湖为生,新年来临时,则在湖滩上载歌载舞、龙舞盘旋,以降魔驱妖,祈求风调雨顺、人口平安。舞龙时间一般从腊月二十四开始,一直持续到次年正月十八,一共25天。




↑“溧水剪纸”

↑“跳当当”




↑“祠山庙会”。祠山大帝张渤,西汉人,开河筑坝,造福于民。死后被尊为“祠山大帝”,历代皇帝都有加封,是江南一带信奉的道教神仙。祠山祭祀活动起源于西汉,鼎盛于明代,朱元璋曾下令在江南建起360座祠山大帝庙。每年的祭祠山活动包容了挑花篮、龙灯、狮子灯、抬阁、龙吟车、打叉、跳五猖、打莲湘、草台戏等民俗活动,集民间表演艺术之大成,同时庙会也成为周边地区重要的物资交流集市。




↑“溧水古城”,模型根据清光绪年间《溧水县志》卷首绘图制作而成。县城以环形城墙围合,城门六座,县衙居中,文庙、文星阁、万寿宫、育婴堂、济沧院、筹备仓布局其间。城外道路呈发散状,分别通往南京、句容、溧阳等地。除护城河外,各条水系联通南北,串连东西。




↑“明觉铁画”。清康熙年间,明觉人汤鹏以锤代笔,以铁当墨,通过捶打、延展、折叠、弯曲、拼接等方式,煅制出螃蟹、虫鱼、苇叶、花卉等动植物,各种山水、人物、花鸟、草木栩栩如生,有《溪山烟霭图》等传世。这项技艺近年来得到了很好的传承。




↑“颜鲁公叙”碑,作者颜真卿(709-784年),唐朝名臣、书法家,别称颜鲁公、颜文忠、颜平原、羡门子、颜太保,字清臣,别号应方。






↑“陆氏宗谱”




↑“玉带糕”,洪蓝玉带糕是溧水名特优产品。当年乾隆下江南时,曾游历无想寺,住持拿出洪蓝特产糕点招待,乾隆见其外型方长,色白如玉,入口绵软细腻,颊齿留香,龙颜大悦,极口称赞:“此似朕之御带也!”。因此,洪蓝玉带糕又称为“御带糕”。




公共休闲空间
赵松泉艺术馆

↑赵松泉(1914-2012),字归农,中国著名画家,擅长花鸟、山水,工书法,南京溧水人。一生虚怀若谷,淡泊名利。1988年,因战争烽烟漂泊他乡多年的赵松泉,终于从台湾回归家乡定居。2016年赵松泉后人遵其生前遗愿,将散存在家人、友朋间的约百幅书画等作品,无偿捐赠给溧水博物馆存展。




↑信件




↑私藏




↑手稿




↑画作局部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致敬那些留下了故事、打败了时空的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