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谈书法之笔法&笔法的原点和断代

 谷鸣先生 2020-05-25

笔者在此专栏开始写关于书法之笔法的探讨。

纵观当代整个书法界,谈结字,章法的满街都是,而谈笔法的,几乎绝迹,偶尔出现,也云里雾里,不知所以。

其实书法和中国大多数传统文化是一脉相承相通的,一个词语概况:由技入道。

举例一二。

这几天翻抖音,对一位姑娘印象深刻(没有做广告的意思,引用做个案例)。曲帅,中央音乐学院民族打击乐硕士,民族打击乐鼓手,孔子学院民族打击乐老师。国家级音乐厅打击乐演员。大家有空可以看下她在抖音(188431035)录的视频,也学习下中国民族打击乐。她在抖音的一句话介绍是:敲敲也能敲成硕士。这个案例中的民族打击乐是中国的传统文化,现在可以考学历了,当然,所有的理论知识,技能,形体语言,创新能力都过关,才能考到这个学历。而打击乐的未来也在她们这群人的鼓点声中。前者是技,而后者是道。道衍器生,器灭道寂。道寓器中,器可载道。技是基础,有道方能创新,开拓新的领域。

大国工匠纪录片里讲到一位上海老伯伯王震华,放弃退休后的安逸生活,苦熬五年,用全榫卯结构复刻了天坛祈年殿81倍微缩模型,十万多道工序,7108个零部件,完美传承了中国智慧,这是技。放下典制,以物观物,从最自然质朴之处深入体悟万物,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为道。以技入道,方有中国传统建筑之‘亭台楼阁,飞檐走壁,广厦千万间’。

故,笔法是技,书法是道,无技无道。

书法之技:用笔,结字,着墨。

书法之道:阴阳相克,正奇相生,方圆纵横,万物自然。

书法精神:以理而通,心灵深入,乘之以游。

笔者专栏只讲技,不讲道。道乃毕生追求,至今力有不及。

关于技,一共分为七章探讨,课目如下:

一,笔法的原点和断代

二,书法线条的圆理

三,左右笔的起转

四,书法线条的脉络

五,线条棱角的形成

六,颜欧柳虞褚王张

七,行云流水的书法

下面的文字讲第一章:笔法的原点和断代。

硬笔时代

以下括号文字摘自百度百科(出现于8000多年前的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距今9000—7800年),出土了一批刻符,号称贾湖刻符。有的学者认为只是刻符,有的认为是文字。香港中文大学饶宗颐曾对贾湖契刻进行了深入探讨考证,提出贾湖刻符对汉字来源的关健性问题提供了崭新的资料。北京大学历史系古文字学家葛英会也认为这些符号应该是一种文字”.后来的殷墟甲骨文是公认的较为成熟的汉字文字系统。再然后是金文又称钟鼎文和铭文,它从商朝后期开始在青铜器上出现,至西周时发展起来。到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经历巨大变革,经济文化蓬勃发展,文字应用也越来越广泛。这时的文字趋向简化,各诸侯国因不相统一而形成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情况,大体上秦国用大篆,六国用六国古文)。用锐器把文字符号刻在甲骨或兽骨或竹片等载体上的时代,笔者在这篇文章里称为硬笔时代。

软笔时代

到了公元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在全国范围内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规定通行全国的标准字形。秦始皇命令李斯等整理文字,改定字体,由李斯书写出标准字体《仓颌篇》,赵高作出《爰历篇》,胡毋敬作《博学篇》,让全国统一用他们简化后的字体书写,这就是小篆。小篆的出现,开启了中国软笔时代。

笔法的原点

这就进入了笔者探讨的书法之范畴。谈到书法,就不得不谈书写工具毛笔。相传蒙恬驻军边疆,经常要向秦始皇奏报军情,而当时文字书写,是用刀契刻的。由于边情瞬息多变,文书往来频繁,用刀契刻字速度太慢,不能适应战时需要。蒙恬急中生智,随手从士兵手中的武器上撕下一撮红缨,绑在竹杆上,蘸着颜色,在白色的丝绫上书写,由此大大地加快了写字速度。此后,又因地制宜不断地改良,根据北方狼、羊较多之便,利用狼毛和羊毛做笔头,制成了早期的狼毫和羊毫笔。据后唐马缟《中华古今注》载:蒙恬始作秦笔,以枯木为管,鹿毛为柱,羊毛为被,谓之苍毫。因此,制笔行业中,蒙恬被供奉为行业祖师爷。当然不排除之前已有人造出,我们权且都叫做毛笔吧。事实上,出土的文物已证明,毛笔远在蒙恬造笔之前很久就有了。但蒙恬作为毛笔制作工艺的改良者,其功亦不可没。同时代中国文字统一为小篆,毛笔在这个时代诞生,就印证了一个事实:小篆是用毛笔写成的。

以上枯燥的长篇大论得出小篆是用毛笔写的,这个问题在此文中看似很简单,其实不然。现存比较清晰的拓本《峄山碑》是丞相李斯的小篆经典作品,选两张《峄山碑》拓片影印图供参考。细心的朋友认真观察下,字的造型是外方内圆,线条是用画圆圈的方式写出的。这个结论非常重要,这给中国书法工具—毛笔的使用方法下了终极定义,由此开启数百年灿烂的书法文化,并达到了后人无法望其项背的高度。

笔法的断代 

我们先看一个我数据,此表数据查询资料大多来自百度,虽然无法做到精确,但是大体无误。

中国书法从秦篆到汉魏晋的草真行书诸体发展了500年。然后到大唐达到顶峰。我们关注书法学习上的一个词语:口传手授。就是说书法的传承是口传手授流传下来的,老师边讲解边演示,学生边领悟边观看。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于钟华博士讲过这个问题,笔法的传承是有族谱的,是封印在某一极小的贵族圈传承的。这里不再赘述,用图表达。

根据图中的族谱,大唐之后,传承戛然而止。那原因何在,看上图历代人口表,五代十国持续半个世纪左右,短短50年,人口有8050万剧减至3000万。

大唐末年,中原四分五裂,陷入战火与动乱,现世安稳,家人平安是奢望,能够活下来都是三生有幸(这段历史时期华夏民族到底经历了什么,有兴趣的朋友可以阅读下相关书籍,本文按下不题)。中华文化至此糟蹋一空,书法也不例外,传承者死于战乱,笔法无法得以继续口传手授,至此断代。

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公元960年,后周诸将发动陈桥兵变,拥立宋州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为帝,是为大宋王朝,至此,华夏文明迎来了300多年稳定发展。

回到书法的角度探讨这个问题。不提宋之苏黄米蔡,只讲宋朝怎样学习书法。现在很难考证刻碑是具体从哪个朝代开始兴起的,只能用一句很久很久以前就有了,具体多久不知道。有碑就有拓,照着拓片临摹前人的书法作品是后人学习书法的主要方法,自宋至今,再也逃不出历史的定数,一直笼罩在宋一代的文化建构。是为,书法亡与唐,死于宋。宋朝开启的书法学习方法影响千年而至今,临帖临帖再临贴,可夺帅不可夺其志,超越前人的决心至死不渝。事实是,后世再也无法出现像晋唐那样名家辈出的书法盛世

笔法的断代遗失,是否有后人重新研究出呢,答案不置可否,待下文继续探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