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字数1122字,预计阅读需6分钟 有两类学习者,一类是书本上画了满满当当的各色线条;一类是书本上一片空白、如新书一般。哪类人的学习效果更好? 和大多数人一样,我的书本在学习后总是画满了不同的线条、标注了自己的学习的笔记,看起来非常勤奋,但学习效果并不理想。 但也有些人的书在学习后依旧如新,看起来没有认真学习,但成绩却很好。樊登就是其中之一。 你可能会很诧异,樊登上学的时候是学渣吗?恰恰相反,他一直都是学霸。但他说自己并非天赋异禀,而是有一套与他人不同的学习方法。 樊登特别爱考试,没有测验的时候,他会把和同学相互出题考对方作为一种游戏。 在每次大考之前,樊登都会拿出大白纸,把自己这个学期学习的概念、公式、单词、古诗词等都默写一遍。每个科目一张白纸。 当遇到回忆不起来的时候,就拼命地想。想了一段时间还是想不起来的话,再通过查阅的方式补充完善本学期学习的知识图谱。 看起来樊登好像从来不认真学习,但事实上樊登是真正地在学习。 (图片来自网络) 大多数人的学习,知识只是停留在书本上;但樊登的学习是让知识进入大脑,真正成为自己的知识。 樊登的这种学习方法和《认知天性》这本书中提到的方法类似。 在学习的过程中,知识和我们是有距离的。就好像我们是站在树林的这端,知识是在树林的那一端。 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 所以,要想让知识和我们之间形成一条路,方便我们随时走到知识的那一端,获取知识,我们要不断地、重复地“走”。 要如何“走”呢?检测就是最好的形式。利用检测,间断性地回忆知识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走”的过程。通过重复检测的过程,让知识和我们之间形成一条路。方便我们随时获取知识。 比如,在完成当天的阅读任务后,合上书本,利用十分钟的时间,在一张白纸上写出刚才学习到的知识。 在刚开始的两分钟里,我们可以轻松地写下一些内容。但在两分钟之后,我们可能会陷入回忆的煎熬。即便如此,我们依然要保证十分钟的回忆时间。 时间到后,再通过查阅的形式补充完善学习的内容。 这个过程不那么容易,但却很有效。 (图片来自网络) 写下已学的知识的过程,不仅是强化记忆的过程,更是查漏补缺的过程。 通过回忆,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哪些知识是自己已经知道的,哪些是需要再次强化的,在之后的阅读和学习中要注意什么,要采用哪些学习策略来调整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当然,回忆的内容除了是当天阅读学到的知识,还可以加入之前学习到的知识。这样更有利于知识的记忆,更有利于将前后学习到的知识建立联系。 (图片来自网络) 所以,真正的学习并非是做了多少笔记,而是让你的大脑真正记住这些知识。 看完一本书,你也可以通过回忆,试着写下书中涉及的内容;或者向你周围的人讲一讲,检验一下学习的效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