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数学书,你真的读懂了吗?

 长沙7喜 2015-04-20

关于数学课本,你真的读懂了吗?

随着小升初、中考和高考的迫近,老师和同学们可能已经早早地进入了总复习的状态。然而在这个过程中,不同人的复习方法可能大相径庭,有些同学寻找更多、更新、更难的题目解答练习,有些同学翻看过去的试卷和错题本,还有些同学把题目放到一边,回归到书本当中。

我们暂且不去评判这些方法的优劣,毕竟每个人都有最适合自己的方法。但是有一点我想是没有人可以否认的,那就是数学课本的重要性。

数学备战,方法很重要,学会正确地读数学课本,能够让自己在学习和复习的过程中事半功倍。毕竟,所有的题目都来源于书本的知识,如果数学书上的知识学得不扎实,学习起来肯定效果不佳。

第一步:“看”课本


大家都用同样的数学书,为什么一轮过去,有些人已经掌握了知识的框架脉络和联系区分,有些人却还是一头雾水、甚至一片空白呢?

这提醒我们第一点:看数学课本时,不要盲目追求速度,囫囵吞枣,敷衍了事。我们看书的目的是为了彻底理解、学通知识,不是为了看而看。

很多同学在学习或复习其它科目的时候会有一个感受:教科书上字体加粗的句子是重点。其实数学也一样,因为这些加粗的字体往往就是知识点,也就是重点。我们学习数学的时候,定义、性质、定理、公理和公式都是最基础和最重要的知识,是我们解所有数学题的终极武器。

可能有人会问,可是书上有好几百个公式,哪怕把书看上10遍也记不下来呀。

这提醒我们第二点:看数学课本时,除了定义和性质外,我们更要仔细阅读理解公式、公理和定理的推导过程。知道知识是怎么来的,与其它知识有什么联系,环环相扣,我们还需要死记硬背这些公式吗?根本不需要。

这也是为什么数学特级教师可以在3天半内让学生学完高中的118个公式(回复“174”查看《数学特级教师,3天半学完118个公式》)。这不是天方夜谭,而是真实有效的方法。知识之间是有联系的,像树叶的脉络一样层次分明。如果我们可以追根溯源,一片一片地学,会比零零散散地学快得多。

有位同学高考前把数学课本看了6遍,他说每一遍看都有不同的重点,都有新的收获。

第二步:“做”练习


第二步往往会被很多同学忽略,就那是动笔做课后的练习。

我们经常性的做法是买了很多教辅教参,学完一个知识之后拼命做上面的题目,却往往把课本后面的练习弃之不顾,或者是觉得课后练习太简单,不屑一顾。

这样的做法完全是本末倒置、大错特错的。

在编写教材的时候,专家们千挑万选课后习题,为的就是通过这些题目让同学们更加深刻地理解课本内的知识。我们并不是为了做题而做题,我们要通过课后的练习巩固和温习对应的知识串,提升我们的归纳总结能力。这才是我们做题的目的。

例如勾股定理,非常简单,只有一个公式。但我们真的明白它的来龙去脉、使用条件了吗?明白它的正逆运用了吗?有哪些题目一看就能用勾股定理?这就需要我们结合课后的练习和书本的知识一起总结。

第三步:“记”笔记


在读数学课本的过程中,记笔记是帮助我们进步的非常有效的方法。

每一遍读都可以针对不同的重点做一些符号和标记。例如第一遍读的时候,可以针对不理解的定义和公式,或者是推导;第二遍的时候,在第一遍的基础上看自己是否已经理解原来不明白的地方;第三、第四遍,则可以考察课后的练习与知识如何一一对应,哪些题目是知识的综合运用等……

对于自己不懂、不会、不明白的地方,一定要做重点标记。很多人有侥幸心理,觉得自己不太懂也没关系,说不定不考呢!但往往事与愿违,考试时这些地方会成为我们的致命丢分点。

另一个复习中的通病是,大家看到会做的题就欢天喜地去做,不会的题就丢到一边。这样的做法其实是无用功,到头来,不会的还是不会。记笔记也是督促自己在这方面进行有效的突破,这样才会提升效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