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贽见礼”小知识

 学海岸边一过客 2020-05-26

《中华文史论丛》第五辑有一篇杨宽的《“贽见礼”新探》,对古代贽见礼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文章深入浅出,阅后可增长知识。

一、贽见礼的特点:

  • 宾客初次拜访主人(或有要事相见),必须执“贽”进见,且有一定的授受仪式。

  • 宾客所执“贽”需按身份、任务,手执不同品级的“贽”;执贽的方式也有规定。

  • “贽”的授受地点,按双方地位有所不同。隆重的在堂上举行仪式,地位对等在中心位置;如宾的地位较次于主人,则在中堂偏东。礼节次一点的,仪式不在堂上而在庭上举行。

  • 授受仪式,一般都是亲自授受。如小辈、臣下初次拜见,则将“贽”安放在地上不亲授,即所谓“奠贽”。

  • 仪式举行后,主人按礼应把“贽”还给宾客。如果是小辈、臣下进见,尊长可以受贽而不还(表示认其为小辈或臣下)。

二、贽见礼的源流

  • 氏族制末期,人们惯于手执石利器作为权力和身份的象征,后来贵族用作“贽”的玉即由此演变而来;圭则起源于有孔石斧,璧起源于环状石斧,璋起源于有孔石刀。

  • 早期男子常以猎得的禽兽为礼物,女子常以采得的果实为礼物;后来贵族男子以鹿、雉等为贽,女子以干果、干肉为贽。

  • “贽”的授受仪式,高级的,春秋时已有执玉、辞玉、受玉、还玉等节目。

  • 西周时,天子、王后等派使者到诸侯国去慰问,叫“安”或“宁”“省”;诸侯、臣属对天子的使者回敬礼物,叫“宾”。也是一种“贽见礼”。

  • 聘礼中的“私觌”“私面”,也是“贽见礼”的一种。

三、贽见礼的作用

  • “贽”的授受仪式,包括授受地点、执“贽”手法、授受方式以及是否归还,用来表示确立和维护贵族的等级、名份及彼此关系。

  • “奠贽”仪式,用来确立亲族关系、师生(徒)关系、君臣关系等。

  • “委质为臣”,不仅表示君臣关系的确立,还用以表示对君上的臣服、忠心,对君上应尽义务的承担;同样,用“束修”为“贽”,不仅表示确立师徒关系,还表示愿为老师服劳役和承担学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