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乔应甲楹联的文学价值初探

 文山书院 2020-05-26

评价乔应甲的楹联与其人,我认为主要是肯定其两个地位--在楹联史中的地位和在文学史中的地位。比较而言,后者更重要、更需要。

长期以来,由于陈腐的传统观念和楹联人努力不够,楹联一直被关在文学大门之外。这种不科学、不公正的待遇,至今没有根本改观。因而,我们每一个楹联人,均应为此而呼吁而奋争,多做一些实实在在的工作。我们应当借楹联文学事业空前繁荣、楹联地位不断提升大好形势之东风,乘风破浪,加大力度,持之以恒。我相信,楹联这道历史“名菜”一定能摆上中华文学的国宴大餐。

一声楹联入史的呐喊

在乔应甲鸿篇巨制的现存四千多副联作中,有一副联特别令人振奋:

大德不官,莫谓雕虫矜著作;

匹夫有志,长留正气壮河山。

这是一声振聋发聩的撞钟!

这是一声理直气壮的呼吁!

这是一声惊天动地的呐喊!

乔应甲非为个人鸣不平,而是代表新兴的楹联文学事业,代表一代楹联人讨个公道,为正名而呼。

看来,“雕虫论”并非今日方始。

在文学大家族中,楹联应当说起源最早。且不说,舜帝的《南风歌》等己具楹联雏型,早在春秋时代的孔子就贴过春联,也有2500多年历史了(见《中国楹联》总48期36页)。如果说孟昶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最早较规范的春联,那比词、曲、小说当然要早。楹联到明代,由于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喜好与提倡,便进入到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看问题,许多新生事物,都是在繁荣中壮大,战斗中成长。楹联也不例外,由于它短小精悍,又俗又雅,贴近群众,创作者有文人雅士,也有普通百姓,不能因普通百姓也能创作楹联,楹联就无身价。

首先,“雕虫”未必是“小技”。楹联是以短、精、美著称。其不知,越短越难。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短到仅20字,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也仅22字,都传颂千古,能叫“雕虫小技”吗?唐代大量的五、七言绝句都不长,其中与许多传世的复句联相比,字数不多,品位未超,为什么同样短小如“虫”,诗可入史,联却例外呢?其次,莫以大小定难易。如果,请一位工艺大师,雕一条栩栩如生、连五脏六腑都能体现出来的“虫子”,不比雕一座假山容易。仅以“大小”论价值,是孩童的不成熟的心理反映,是形而上学。就楹联本身来讲,短联写作比复句联更难,无深厚底功,不绞尽脑汁是难能出彩的。

乔应甲这方面的功绩在于,楹联文学创作刚起步不久,就受到“雕虫论”偏激的蔑视和攻击,他一方面以文学“著作”的严谨态度从事楹联文学创作,且是至今很少发现的楹联文学专著,一方面还击“雕虫论”者,为楹联作品争取文学地位,其言可贵,其勇可嘉!

《汉语词典》文学词条:“文学是以语言文字为手段,形象地反映现实的一种艺术”。

竹柏无情却有情,孤标晚节;

神天可对谁其对,一点良心。

花傍药栏,鸟啼门外高低树;

凤含珠阁,月挂人间千万家。

山岫间,苍狗白衣,不尽云中景界;

竹窗外,蝉鸣鸦噪,方知静里乾坤。

乔应甲在这些联中,写“竹柏神天、花栏凤阁、鸟月山岫、竹窗蝉鸦”等,并非闲情逸兴,而是寄托心志,抒发感慨,真正表达的是“良心”,是“人间”疾苦,是“乾坤”社稷,是“形象地反映现实的一种艺术”,是地地道道的文学作品。

一生为楹联文学创作呕心沥血

乔应甲(1559-1627),字汝隽,号儆我,山西运城市临猗县张嵩村人。明万历20年(1592年)进士,位居朝廷二品大员,是明末一位值得称颂的政治改革家,廉吏名臣。乔应甲身处明王朝政治腐败、上下解体、宦官肆虐、党争激烈的时期,万历帝不理朝政、财力溃乏,边疆骑兵杀马取食,外患危害,民不聊生,一个统治走向没落的时代。作为一个朝廷要臣的乔应甲,他忠心可鉴,忧国忧民,刚正不阿,上疏当朝,也曾引起过万历皇帝震惊,下旨整治。乔参倒过大贪官李三才,却为自己后来几遭诬陷埋下祸根,于是在父母相继去世后,乔借丁忧之名,在临猗家乡一住就是13年。如果说,乔应甲的楹联文学创作是贯穿了一生的话,那么,这13年给了他贴近人民、洞察社会真象,思考社会问题,研习楹联创作,有了更充裕的时间创作楹联精品。乔应甲这13年的楹联文学创作,似同于司马光1071年至1084年退居13年,方有时间与精力成就《资治通鉴》史学巨著一样,反到是中国楹联文学“因祸得福”的喜事。

乔应甲的楹联文学创作,不仅是他政治生涯的一部分,而且是文学生涯的重要贡献。乔应甲不仅是一个清醒睿智的政治家,而且是一位卓有成就的文学家。一生著作颇丰,如《便民实政》、《看山集》正续、《难焚草集》、《咫园诗集》、《半九亭集》等。集中在《半九亭集》中1-6卷为楹联,存4020副,十万余言,堪为巨制。当然,实事求是讲,有一部分作品,还不能称之为联,就楹联艺术水平而言,一些联作还未能达到清代成熟时期的孙髯翁、钟云舫等人艺术高度。但是,在中国楹联史中,如此高产的联家实不多见。在明代联家中,如朱元璋、解缙、沈周、李东阳、祝允明、唐寅、文微明、陆粲、王守仁、徐渭、董其昌、傅山等人中,留存联数,无疑乔应甲是最多的,且是专著。就说楹联鼎盛的清代,李渔、郑板桥、孙髯翁、纪昀、邓石如、梁章矩、钟耘舫等,对联存世量,比乔应甲也少很多。作为文学的同门类作品,与诗相比较,唐诗存世仅有3600人共55000首,乔一人联作存世4020副,相当于唐诗的十三分之一。

乔应甲的联作不仅数量首屈一指,而且许多联作的艺术水准同样达到了一个超乎寻常的高度,具有相当深厚的文学修养和联学造诣。在其联作中,比喻、借代、设问、顶真、用典、自对等等几乎调动了楹联文学创作所有的艺术手段,令人叹为观止!

单刀账下,扶真主而谊君臣,情兄弟,昭昭天日心同耿;

万马营中,破七军而刺文丑,馘颜良,凛凛春秋胆共寒。

作为关羽的同乡,乔应甲对这位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是熟悉的,更是崇敬的,短短42字联文,他以选精点粹之笔,用排比之艺术手法,将一个高大而真实的活关羽之形像跃然纸上。

忍字难看,刀下四点,则割心之事方见能忍;

容字大观,谷上冒头,则穷谷之怀何所不容。

这副析字联,写得很巧。“刀下四点”为“忍”,“谷上昌尖”为“容”,“割心之事”都能忍,还有何不能忍;“穷谷之怀”,即虚怀若谷,有如此大之胸怀,一个大丈夫的能屈能伸、雍容大度的可敬品行让人肃然起敬。析字法在联作中属趣巧联,有人认为,趣巧联难写,“巧工”不能两全,因而,对仗不工,不合平仄也可以。本人一向不同意这种观点。我认为,趣巧联既然称作联,就要依作联的规矩来,联律面前,不应有例外。如果允许例外,对联的“尊颜”是一种损伤,做学问是严肃的、辛苦的,不能因巧废工。事实上,有许多趣巧联是写得又巧又工,“巧工双优”。乔应甲这副析字联,是在当时并无统一联律要求下写成的,依今日之联律,除两个“字”字为不规则重字,“上、下”“见、所”不合平仄外,“点头、心谷、事怀、忍容”平仄与对仗都是很工的。

五夜独眠,三叟可来问寿;

南窗寄傲,北山不必移文。

单边自对,是作联经常使用技巧。自对会使联文变得更加灵动有趣,使作者有了更大回旋余地,这种又工又妙的手法为许多联家得心应手。乔应甲在这副联中以“五夜、三叟”和“南窗、北山”分别形成单边自对,使联文读起来更顺畅,更有兴味。

一柄针砭时弊的文学武器

在一次给会员的对联知识讲座中,我曾讲过自己这样一个观点。我觉得,楹联人生大体分作五步走:

第一步,能写出合格的对联;

第二步,能写出一些自认为满意的对联;

第三步,驾轻就熟,得心应手,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第四步,人联合一,德艺双馨;

第五步,真正的楹联大家,他已不只是楹联家,而是以楹联为武器,有诸多才干、诸多成就,做出了令人敬仰之业绩,联与人均可传世。

乔应甲就是一位步上楹联人生顶峰的大家。

如果把乔应甲称作为一位楹联大家、文学大家,当然十分称职。不过,这是站在楹联人的角度,站在楹联史的角度讲的。前面我讲过,真正的楹联大家,他就不只是楹联家了。乔应甲明万历二十年33岁举进士,初任湖北襄阳府推官,1602年擢升四川道监察御史,逾年转宁夏副使再改汝州御史,1615年起太常寺少卿,天启四年即1624年起任南京都察院副都御史协理院事,以御史大夫巡抚陕西,1626年提升为南京都察院事右都御史。是明王朝的二品大员。显然,乔应甲主要是一位政治家。称得起政治家,不唯是他具有举足轻重的政治身份,而在于他有自己独到的政治见解与政治建树。

乔应甲生于嘉靖38年,即1559年,明世宗朱厚熜荒淫无度,皇权旁落,尽由奸臣严嵩一人掌握。乔应甲是万历20年进士,正式走上政治舞台。但,乔应甲又是不幸的。明神宗朱翊钧,在大明十六帝中,10岁登基,58岁病死,在位48年,在明朝277年中,执政时间最长,误国时间也最长。万历前12年,朱翊钧由于年幼,不过有大学士张居正的辅佐,明王朝出现过短期稳定。万历12年,即1584年,张居正故去,万历亲政。朱翊钧是明朝、也是中国历史上昏庸帝王的典型。他怠政二十多年不理朝政,很少召见朝臣。他宠爱郑贵妃,恣意游乐;他贪婪成性,派宫监四处开矿勒索,致使中枢瘫痪,党争不已,国库拮据,边务废弛,特别是辽东努尔哈赤乘机崛起,为明朝灭亡埋下伏笔,正如《明历·神宗本纪》评论“明之亡,实亡于神宗”。

乔应甲的政治生涯就是在这样的政治背景下度过的,可想而知,多么坎坷,多么艰辛。

乔应甲是一位有政治抱负的政治家。入士之初,他曾向万历帝上疏《巡城要务》十渐,万历下令严肃整治,使京城为之一靖。乔应甲为政清廉,疾恶如仇,查处大贪官李三才,杖死为非作歹民愤极大的国舅曹应祥。另一方面,他爱民如子,十分关心人民疾苦。乔应甲的品行与作为,连明王朝的掘墓人李自成都为之感动,攻占北京途经山西在猗氏拜谒乔应甲陵墓,称乔应甲为“清白吏”。

乔应甲的楹联文学创作,并非书斋中的文人作品,而是以政治为舞台,以楹联为武器,所以,很少有缠缠绵绵、儿女情长之作,多是投枪匕首,这也正是文学的政治属性。

国家之经制,千疮百孔,费实难支;

百姓之困穷,十室九空,情更可悯。

乔应甲在这里讲的“百姓之困穷,十室九空,情更可悯”,并非空穴来风,而是他的亲身阅历与感受。万历乙亥年间,乔应甲在湖北襄阳任推官奉旨回京另任,途经山西平定,见赤地百里,灾民流离失所,啼饥号寒,乔将老家家中五万斤藏粮全部献出,又举债购粮20万斤,开设粥厂14处,救活难童1400多人,还与平定官员共商用外出打工谋生办法渡荒等等。为此,平定百姓为乔应甲建祠立碑,冀宁道推官魏说题匾“奇行高义”,以供后人铭记乔应甲的恩德。

有其父方有其子,庚戌年,家乡荒旱,其父赈济救活灾民600多人。乔应甲巡按淮阴徐州,严惩强豪李家。在徐州收到父亲一封家信中写道:“汝侍御按淮,政务艰辛。近有不速之客,远涉家门,馈金于父,或曰三百,或曰五百,更有奇珍异宝,父均拒之。望儿恪守祖训,以养其廉,勿辱我门风。谨记”。

奏凯何时,犄角三军多菜色;

疮痍远徙,行间千里少人烟。

念边庭,饷缺兵骄,蹈海鲁连肠欲断;

嗟言路,党奸害正,忧天杞国涕何从。

万历帝怠政,内忧外患,边务废弛,士兵卖衣换食、杀马而食、争夺马料、真是“三军多菜色”。辽东一次阅兵3万人,有2万兵士穿破衣,头戴烂毡帽,这样的士兵如何打仗。

乔应甲也是万历帝朱翊钧怠政的直接受害者,万历乙亥年春,乔应甲奉旨从湖北襄阳回京另任,谁料,一候就是三年。因家中积蓄全部拿出救济了灾民,生活所迫,候旨期间只得给一张姓绅士家做私塾先生,后又到万历命修的香山寺做泥瓦小工。因而,壮志难酬,满腹义愤:

屈左徒赴汩罗,悲风浩瀚;

鲁仲连蹈东海,肆志倘佯。

壮士未酬,西巴空自怀张咏;

忠言无补,南渡教人忆李纲。

作为清官的乔应甲,他十分痛恨贪官污吏:

切记,占官物,霸官地,今日亦觉畅快;

要知,人非旧,局更新,他年难免追查。

吏书引手,直求略无厌足;

堂属开门,受贿各有定规。

连行贿受贿手段乔应甲都揭露无遗,直至今日,“堂属开门”仍在故技重演。

然而,尽管乔应甲两袖清风,一身正气:

宦途末路难持,颂朝乾夕惕,莫学那不知休,不知足,遗讥当世;

朽质余生有几,愿厚友懿亲,成就个不放债,不说情,谨守终身。

燃犀不详,宁愿死者求生路;

覆盆宜照,莫把平民送鬼乡。

尽管乔应甲忧国忧民,坚持正义,却因万历帝昏庸,在明王朝有名的“梃击案”中,由于仗义直言,被小人侮陷,乔应甲也险遭杀身之祸:

世上争得功名富贵二字;

朝中只有君子小人两途。

世道衰微,落井谁援忍下石;

人情巨壑,过门不入反操戈。

但是,他却矢志不遗,铁骨铮铮:

忍人所不能忍,容人所不能容,只是胆量大;

言人所不敢言,发人所不敢发,只是见理真。

不过,乔应甲依然奋争不已:

胸次拓开,百年尘世同朝露;

脚跟站定,万事浮云过大虚。

财尽民穷,好将国事当家事;

信心任远,奠把冰山作泰山。

然而,明王朝到万历帝,由于政治腐败,民不聊生,朋党纷争,边界吃紧,已到“冰山”将融,士崩瓦解,气数将尽之时,不是一个两个乔应甲可以起死回生的。好在乔应甲因为有了这样的感同身受,也就给我们留下了一批切中时弊的楹联佳作,为中国文学宝库增添了一份宝贵遗产。

从楹联艺术、文学艺术的高度,如何评价乔应甲的楹联作品,这里应当郑重声明:必须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看待与评价。实事求是的说,以今日之成熟的联律来要求,乔联有相当的一部分楹联是“不合格”的,如有多处使用了实词的同位不规则重字等。这个问题,我们一定要回到400年前的楹联发展初期去认识。当时,楹联格律还处于发展初期、约定俗成的东西还较模糊,不唯乔应甲,就是在明代现存的260多位联作者作品中,和清代已臻成熟的联家作品中,仍然有不少今天看来是不合律的。但乔应甲楹联创作量比较大,半数以上联作还是“合律”的。因此,依然无损乔应甲作为中华楹联史、文学史的大家的形像与地位。特别是,如:

做官不可交非类,以坏名节;

断事不可听私书,以倒是非。

这些联语,不仅联可传世,且其高屋建瓴的思想,亦可传世。

写到这里,我们可以肯定地说乔应甲不仅是一位政治家、思想家,而且是楹联大家、文学大家,他一生的努力,留给我们的楹联文学著作,为楹联入史开辟了先锋之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