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朝人为什么要倡导碑学而不是帖学?学会用笔的方法都在这里

 羲皇上人同故人 2020-05-26

古代书法史上,以汉字书写的载体大致有这么几种:兽骨(甲骨文)、竹简(主要是汉简一类)、摩崖、石碑(主要是汉代隶书和北魏墓志)以及纸、娟等,人们一般把存放在纸娟上的书迹叫帖学,把刻记在摩崖和石碑上的叫碑刻,而碑刻一般大都在北方存放的较多,而保留在纸娟上的大都在南方。

清朝人为什么要倡导碑学而不是帖学?学会用笔的方法都在这里

碑学与帖学

在清朝,人们又根据书法南北派,将它们分为南书和北书,南书是指东亚南朝的书迹,北书是指北朝碑刻的书迹。也有人将它们分为阳刚和阴柔之美,阳刚之美主要还是碑刻之类的,阴柔是指帖派之类。

清朝后期,书家们的眼光主要集中到了对南北朝碑刻的研究和学习上,这里主要的代表人物是:阮元、包世臣、何绍基、赵之谦、康有为等人。对碑学研究最深的是康有为,但之前,也有人已经对此提出了一些主张,但始终还是没有康有为的更为深入和全面。那么,清朝书家为什么经倡导人们学习碑学,学习碑学对书法有什么好处呢?

清朝人为什么要倡导碑学而不是帖学?学会用笔的方法都在这里

清人对南北书派的看法

清朝中后期,出土了大量的金石书迹,使得人们对书法的认识又增加了很多,眼界得到了开阔,一些对书法敏感的人便开始将金石文字作为取法对象,并且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如乾隆、嘉庆时期的邓石如、伊秉绶等人。

而一些文人学者,却把眼光放在了对金石文字的研究和书法历史的考察之上,这也许是碑学书法研究的初期形态。

阮元是清代学者和书法家,他是'二十年来留心南北碑石,证以正史'的研究者,其主要贡献是著有《经籍篡诂》、《十三经注疏》、《皇清经解》等一百八十余种考古及书法史方面的著作。他认为:

清朝人为什么要倡导碑学而不是帖学?学会用笔的方法都在这里

南派由锺繇、卫瓘及王羲之、王献之、王僧虔等,以至智永、虞世南;北派由锺繇、卫瓘、索靖及崔悦、卢谌、高遵、沈馥、姚元标、赵文深、丁道护等,以至欧阳询、褚遂良。

他对南北派的书家一一列出,但有些是南北都有,其原因是南北书在隋时出现了交汇,而隋朝影响最大的是北派。对评述南北书风时他认为:

南派乃江左风流,疏放妍妙,长于启牍,减笔至不可识。……北派则是中原古法,拘谨拙陋,长于碑榜。

另一位比较著名的对六朝古法有较高认识的人是包世臣,他认为北碑书迹的点画、结构及气象都有峻拔和跌宕之美,在《艺舟双楫》中,他提出了北朝隶书的美在于:

北朝隶书,虽率导源篆分,然皆极意波发,力求跌宕。北隶书,《经石峪》大字、《云峰山五言》、《郑文公碑》《刁惠公志》为一种,皆出《乙瑛》、《魏灵藏、《杨大眼》《始平公》各造像为一种,皆出《孔羡》,具龙威虎震之规。

清朝人为什么要倡导碑学而不是帖学?学会用笔的方法都在这里

对北碑风格按体系划分后,认为北朝书法体势开张,如去鹤游天的逍遥,如构造坚实有龙威虎震之态。

康有为对碑派书法的看法,是建立在实用的学习之上的,他认为'贴学已坏',已经不能让人们从真正的古人那里学到什么,而只是前人以讹传讹的'伪作',只有碑才会留下'真迹'。他在《广艺舟双楫》中说到:

今日欲尊帖学,则翻之已坏,不得不尊碑;欲尊唐碑,则磨之已坏,不得不尊南北朝碑。尊之者,非以其古也;笔画完好,精神流露,易于临摹,一也,可以考隶楷之变,二也;可以考后世之源流,三也;唐言结构,宋尚意态,六朝碑各体毕备,四也;笔法郐长刻入,雄奇角出,迎接不暇,实为唐、宋之所无有,五也。有是五者,不亦宜于尊乎!

清朝人为什么要倡导碑学而不是帖学?学会用笔的方法都在这里

康有为与前人不同,直接说出了学习碑学的五个好处,也就是学习碑学的必要性,是清朝书家提倡学习碑学的主要倡导人。前面两位尽管提出了南北书迹的看法,但不如康有为的观点更为直接和鲜明。

学习碑学的方法

北朝遗留下来的碑学书迹很多,并且大多都是古拙朴茂、又有典雅秀美的书法特征,碑迹从流传意义上来讲,要比在唐和唐朝以前那些刻版更真实、更生动,因为刻版是对前人书迹的再刻过程,在此期间,一刻再刻,字迹必定要改变,毕竟不是那些前人的真迹,碑版书迹就不同了,尽管在刻制过程中会稍许发生一些改变,但总体来说,仍是'第一版'或是'现实版',如同前人真迹一般。

包世臣认为,学习北碑书迹的方法应当从点画、结构学起:

清朝人为什么要倡导碑学而不是帖学?学会用笔的方法都在这里

北朝人书,落笔峻而结体庄和,行墨涩而取势排宕。万毫齐力,故能峻;五指齐力,故能涩。北朝画势甚长,虽短如黍米,细如纤毫,而也入收放、俯仰向背、避就朝揖之法具备。起笔处顺入者无缺锋,逆入者无涨墨,每折必洁净,作点尤精深,是以雍容宽绰,无画不长。

这虽然是对北朝书法特点的一个描述,但其中包含着一些取法和技法用笔的学习方法,因为刻凿出来的效果正如我们平时所说的'透过刀锋看笔锋',在学习实践时,应当按照这样的思路去理解当时书丹人的书写时的方法,去营造用笔、点画、结体以及用墨的状态。

何绍基认为,学习北碑书迹要善于用笔,主要强调干净利落:

不粘皮带肉则洁,不强加粉饰则健,不设心好名则朴,不横使才气则定。要起就起,要住就住,不依傍前人,不将就俗目。

康有为从汉碑的气象风格上谈到了学习汉隶要注意的一些基本方法,他认为:

吾谓书莫盛于汉,非独其气体之高,亦其变制最多,皋牢百代。杜度作草,蔡邕作飞白,刘德升作行书,皆汉人也。凡汉分为金、为石、为瓦;有方、有圆,而无不扁密者。学者引伸新体异态,生意逸出,不患无家数也。

清朝人为什么要倡导碑学而不是帖学?学会用笔的方法都在这里

他告诉人们,在学习汉碑时,要尽量向更古的书体靠近,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那些书法所渗透释放出来的艺术气象,这也是学习汉碑的方法和好处。

总之,碑学是前人遗留下来的最为真实、最为可靠的书迹,是后世学习书法的经典模板,尽管从帖学中可以窥见古人用笔之风貌,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这些帖学版本少之又少,宋以后又刻制了一些帖本,但传之难免有误,而清代学者又担当起弘扬古风的重任,使得北朝书法又得以振兴,也为后世提供了学习的多种方法和路径。

本文由《太一智慧书画艺术》平台整理发布,欢迎关注,一起长知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