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和珅主持国事时期的戆直翰林:孙星衍因诗散馆;洪亮吉一字难求

 文史有趣味 2020-05-27

作者:史遇春

刘禺生所撰的《世载堂杂忆》中,有《和坤当国时之戆翰林》一节,其中讲述了和珅(钮祜禄氏)主持国事时期的翰林名人,读来有些意思;里面的内容,也可作读书人为人处世的鉴借;故而,便捉笔写来,且供大家一阅。

话说,刘禺生当日居住在庄严寺的时候,与其老友如皋冒鹤亭、常州吴敬予、休宁吴茂节竟日继夜地交谈。其间,庄严寺的证莲大师以斋会相佐助。几人详细谈说有清以来的旧闻往事,源流大不相同,其中涉及的很多内容,可以补充前人记载中所未及之人事物。

当日,几人在交谈中曾提及: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乾隆时期(公元1736年~公元1796年),和珅主持国事,那时,常州籍在京师的诸位老辈,互相告诫,不要与和珅来往。

据说,常州人在京师,很有些名气和影响力。

京师诸人,根据常州人的性格特点,称呼常州人为“戆[ zhuàng ]物”。

所谓“戆”,解释为“迂愚而刚直”,猜想,大概比较恰当。

“戆物”的代表人物,在京师之中,以常州孙渊如、洪稚存二位为领袖。

孙渊如,即孙星衍。

孙星衍(公元1753年~公元1818年)字渊如,号伯渊,别署芳茂山人、微隐,阳湖(阳湖县是清代江苏省常州府所辖的一个县;今江苏武进)人,后迁居金陵。

孙星衍为清代著名藏书家、目录学家、书法家、经学家。

孙星衍少年时,与杨芳灿、洪亮吉、黄景仁以文学见长,袁枚称他为“天下奇才”。

清高宗乾隆五十二年(公元1787年),孙星衍为殿试榜眼,历任翰林院编修、刑部主事;乾隆五十九年(公元1794年)再升刑部郎中;后任道台、署理按察使等职,清廉有政声。

清仁宗(爱新觉罗·颙琰)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年),孙星衍在任代山东布政使时称病请假回乡;三年后,客居扬州,参与校刊《全唐文》;嘉庆二十一年(公元1816年),主持南京钟山书院;先后主讲泰州安定书院、绍兴书院、杭州诂经精舍等书院,乐育英才;嘉庆二十三年(公元1818年),66岁时病逝。

孙星衍于经史、文字、音训、诸子百家,皆通其义;辑刊《平津馆丛书》、《岱南阁丛书》堪称善本;著有《周易集解》、《寰宇访碑录》、《孙氏家藏书目录内外篇》、《芳茂山人诗录》等多种文集。

和珅主持国事时期的戆直翰林:孙星衍因诗散馆;洪亮吉一字难求

孙星衍为乾隆五十二年(公元1787年)殿试榜眼,所以说,他在被钦点传胪后,留在了京师。

科举时代进士殿试后,按甲第(亦即考试成绩的先后排名)唱名传呼召见,称“传胪”。

留京之后,孙星衍没有一天不骂和珅的,结果呢,他传胪却不留馆。

所谓留馆,据《世载堂杂忆》中《清代之科举》一节云:

“会试放榜后,举行殿试,由清帝临轩授策,以朝臣进士出身者为读卷官,拟前十名进呈次第由清帝将文卷定甲乙。一甲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编修,二、三甲授庶吉士及主事、中书、知县、教授归班有差。庶吉士在翰林院三年期满授编修者,曰留馆,否则散馆,授官主事、中书、知县不等。”

也就是说:

在清代,会试放榜之后,朝廷会组织殿试,皇帝会亲自主持考试。殿试的阅卷者,由皇帝钦点,一般会选择进士出身的朝臣担任其职,称“读卷官”。阅卷者糊名阅卷之后,经过商定,将前十名排好次序,呈进皇帝。然后,由皇帝根据呈进的文卷,确定最终名次。高中者,授职如下:一甲三名,状元授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予翰林院编修;二甲、三甲若干名,授予庶吉士及主事、中书、知县、教授等,归班不同。被授予庶吉士者,在翰林院年满三年之后,若被授予翰林院编修之职,称之为留馆;否则,称之为散馆,散官可授予主事、中书、知县等职。

孙星衍传胪未留馆,散馆作了主事。这一结果的运作者,即为和珅,在当时,这是尽人皆知的事情。

当时,有人作了一幅画,画的内容是一袭和尚的袈裟。

孙星衍为此画题诗,其中有句云:

“包尽乾坤赖此衣”

众所周知,和珅乃是包衣出身,以此进入銮仪卫。

所谓包衣,即满语“包衣阿哈”的简称,亦称“阿哈”。“包衣”即“家的”;“阿哈”即“奴隶”。为满洲贵族所占有,没有人身自由,被迫从事各种家务劳动和生产劳动。来源有战俘、罪犯、负债破产者和包衣所生的子女等。清廷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统治后,包衣有因战功等而置身显贵的,但对其主子仍保留奴才身份。

清昭梿《啸亭杂录·汉军初制》:

“雍正中,定上三旗每旗佐领四十,下五旗每旗佐领三十,其不足者,拨内务府包衣隶焉,其制始定。”

清龚自珍《答人问关内侯》:

“亲王以下,贝子以上,其户下五旗包衣之人,见王,如家奴见家长之礼;包衣之女,许亲王等拣选为媵妾。”

因为孙星衍的诗句中有“包衣”字样,似乎又暗含讥讽。

于是,那些希图逢迎巴结和珅的人,为了献媚,就拿着孙渊如的诗,去向和珅摇尾乞功。

和珅看到孙星衍的诗之后,对其更是恨之入骨。

关于和珅痛恨孙星衍的这一细节,知道的人少之又少。

和珅主持国事时期的戆直翰林:孙星衍因诗散馆;洪亮吉一字难求

以上是关于孙渊如的情况。

下面,来说说关于洪稚存的事情。

洪稚存,即洪亮吉。

洪亮吉(公元1746年~公元1809年),初名莲,又名礼吉,字君直,一字稚存,号北江,晚号更生居士,阳湖(今江苏常州)人,祖籍安徽歙县。

洪亮吉为清代经学家、文学家。

清高宗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科举榜眼,授编修。

清仁宗嘉庆四年(公元1799年),上书军机王大臣言事,极论时弊,免死戍伊犁;次年,诏以“罪亮吉后,言事者日少”,释。

洪亮吉后居家十年而卒。

洪亮吉文工骈体,与孔广森并肩,学术长于舆地;其论人口增长过速之害,实为近代人口学说之先驱。

洪亮吉因为上疏言事,触及时弊,被发往乌鲁木齐(当为伊犁)军台效力。

当时,有洪亮吉戈壁荷戈图。

这幅图,收藏在洪亮吉的裔孙洪述祖家中。图中所写,乃是身材高大的洪亮吉、肩荷长戈,行走在沙漠之中。

洪述祖后来被绞死(公元1913年初,曾参与刺杀宋教仁;本年春,化名张皎安来到上海,为日本人推销鸦片,一日,在黄浦江边被宋教仁长子宋振吕认出,狠揍一顿后,扭送到上海地方法院,后被押解到北京法院。1919年,袁世凯死去三年后,在继任总统黎元洪授意下,法院判洪述祖死刑。1919年4月15日,执行绞刑,这也是中华民国第一次使用绞刑。),洪亮吉戈壁荷戈图不知下落。关于这件事,也是人尽皆知的。

和珅掌权时期,非常看重洪亮吉。

和珅主持国事时期的戆直翰林:孙星衍因诗散馆;洪亮吉一字难求

和珅对洪亮吉,也被比作掌权的明朝大太监刘谨对康对山(即康海)。

明武宗(朱厚照)正德朝(公元1506年~公元1521年),太监刘瑾专擅国政,刘瑾是陕西兴平人,因与康海是同乡,又听闻康海才名,故企图拉拢康海为同党。刘谨召见康海,康海一直不肯去见他。当时,李梦阳因代尚书韩文草拟弹劾刘瑾的奏章,事情暴露,刘瑾授意,加李梦阳以其他罪名,将其逮捕人狱,准备处死。李梦阳从狱中给康海递出字纸,上写“对山救我”四字。“对山”为康海别号。康海觉得义不容辞,虽然他一直不肯登刘瑾之门,但为了朋友,他只得硬着头皮去见刘瑾。刘瑾听说康海登门,高兴万分,急忙跑出去迎接。据说,刘谨下榻时十分匆忙,连鞋也没有穿正,趿拉着鞋,就跑出门迎接,奉康海为上宾。康海在刘瑾面前,为李梦阳说情,刘瑾一心想拉拢康海,遂看在康海面上,释放了李梦阳。正德五年(公元1510年),刘瑾因谋反罪被朝廷处死,康海因与刘瑾有过来往,被列为同党,削职为民。此时,已官复原职的李梦阳,不但不解救朋友,反倒打一耙,诬陷加害。 后来,康海削职回家,“以文为身累,遂倦于修辞”。他认为“辞章小技耳,壮夫不为,吾咏歌舞蹈于泉石间已矣,何以小技为哉!”他与朋友、同乡王九思遭遇相似,志趣相投,于是经常在其家乡沜东及王九思的家乡鄠县(今户县)一带,携带歌姬舞女畅饮,创作乐曲歌辞,自比为乐舞谐戏的艺人,以寄托其忧郁苦闷的心情。

和珅看重洪亮吉,求一见不得,析一字不得。

当日,洪亮吉在上书房行走,和珅拜托成亲王〔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乾隆帝皇十一子永瑆封亲王,封号成,死后谥号哲。成亲王封号未得世袭罔替,每次袭封需递降一级,一共传了七代七位。〕,让成亲王亲手交付纸张给洪亮吉,请洪亮吉为自己书写对联。

碍于成亲王的面子,洪稚存不能拒绝。他接了纸张,当天就书写好了。

第二天,洪亮吉将写好的对联呈给成亲王。成亲王一看,对联上的题款从左轴左方,是一行小字:

赐进士出身翰林院上书房行走(等等官衔)洪亮吉,敬奉

成亲王(抬头)命,书赐大学士(等等官衔)和珅。

成亲王见此,有些吃惊,问洪稚存道:

“题款如此,叫我如何可以交付给和相?”

洪稚存回答道:

“奉命刻画,在下能做的,就是这样了!”

后来,和珅知道后,向成亲王要洪亮吉所写的对联。

成亲王每每游移其辞,延缓了事。

这件事情,也是人所不尽知晓的。

(全文结束)

和珅主持国事时期的戆直翰林:孙星衍因诗散馆;洪亮吉一字难求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