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房莎十三妹传奇

 楚中元 2020-05-27
相传封建时代的瑶山,父辈都会积攒钱粮,为子孙后代准备刀弓之类的护身武器。因为有了刀箭在身,外出就不怕蛇虫虎豹,也不惧强人盗贼。所以瑶民都养成了出门带刀弓,入门卸刀枪的生活习惯。

解放初期的八排瑶武装青年
油岭瑶寨有一个房姓人家,勤劳耕种而致富,家里所需物品样样不缺。只是祖山缺少了风水宝地,导致世代难出杰人。
于是这位刚成家的男主人,走出瑶山请来了杨筠松传下的弟子,为他的家先寻找能孕育出出人头地子孙的风水宝地。
那一年,他带着丁山经验丰富的堪舆老先生,从芳草吐绿的早春一直到芦花飘飞的秋季,走遍了盘古王开辟出来的十八面山,访遍了八排二十四冲,终于找到了能让子孙繁衍昌盛的宝地。

风光绮丽的连南百里瑶山
第二年芦花欲放之际,桃源洞的送子八娘如约在黄道吉日福生月给他恩赐了一个女儿。她就是清朝道光十二年八排瑶大起义主要领导人唐十八(豆腐八王)之妻--房莎十三妹。
房莎十三妹的父母,一天为婴儿洗三次澡。一个月洗了九十次澡,到了四十天出门之日,一共洗澡一百二十次。他们房莎十三妹从前世带来的污垢,从头到脚清洗得一干二净,因而洗出了一个碧玉无瑕坚贞无悔的瑶家奇女子。

丰富多彩的八排瑶民俗
房莎十三不足一岁,就能在火炉塘边坐得稳稳当当了,不足二岁就能拿起东西玩耍,知道调侃情趣了,五岁时就懂得用羽毛给自己装扮容貌,九岁就请求父母为她添置项圈,十岁就向父母要银手镯。她的父母见她如此伶俐可爱,对她疼爱有加,要啥给啥,都从了她的愿望。
十一岁的时候,她向父母要白雉长尾,要金丝雀羽毛。父母为了寻找能猎取白雉、金丝雀的高人,把内亲外戚都找来想办法。
综合了大家的所见所闻,父亲觉得只有亲自去到湖南,才能请到打制弓箭的高人,亲自走到南海才能找到打造刀剑的能人。

瑶族生产用器
于是房莎十三的父亲闯荡湖广将近两个月,终于在湖南寻访到了打制弓箭的师傅,在南海找到了打造宝刀的巧匠。于是了却了女儿心愿的他,在回来的路上安心的游玩了一下,回到油岭寨前的沙罗凹时高唱了一首喊山歌,还拿起棕榈叶扇扇风,颇为欢喜得意。
十三四岁的房莎十三妹,站在吊脚楼上望见父亲归来,飞奔前来迎接家父和师傅们。家父告诉她,请到的是湖南的师傅,还有闽南高人。
房莎十三热情的宰杀了三斤重的鸡麻,和美味的米粉为远道而来的师傅接风洗尘。湖南的师傅,打造出了七尺长的火铳。闽南的巧匠,打制出了八尺长的铁枪。
她的兄弟亲族聚到了一块,经过商议。决定带上干粮、盐巴,和银两,前往大雾山、起微山猎取白雉和金丝雀。

八排瑶浓郁的羽毛装饰文化
随着瑶家的猎人队伍的到来,大山深处到处想起了汪汪的猎犬声。
瑶家人打猎,一旦发现猎物,就放开猎狗追击,直到打到猎物方肯罢休。
瑶家人打猎,都是严阵以待。他们在猎物出逃必经的山坳口布下天罗地网,负责射猎的伏击手找到前可进击,退可安然的地方,等待猎物前来。
无论是公鹿还是母鹿,枪口都要对准鹿嘴。射击水面上的天鹅时,你就要瞄准天鹅所在的水平面。掌握了这些技巧,瑶家猎人都能做到猎物到→枪响→猎物倒的高超狩猎水平。
瑶家人狩猎组织严密,开枪打中猎物的人,获得猎物的头和角,作为个人收获和奖励。也讲究相互协作,经验丰富的大人负责猎捕,年纪较小的人负责抬猎物。枪响猎物倒下后,无论是不是猎人,到场者皆可分取猎物一份。

瑶族猎神
猎人队伍满载而归,红冠高昂的白雉装在一条新秀的瑶家绣花袋里,房莎十三妹一眼就望见了它。她看着红艳艳的白雉鸟,欢喜至极。
转眼八排瑶百里瑶山三年一度五年一回的热闹歌堂到来了,房莎十三妹把珍藏在箱底的白雉羽毛和金丝雀羽毛插在发髻上,走到沙麻山上,来自八排二十四冲的人看见了,都羡慕不已,纷纷赞叹。
房莎十三妹的服装也很华丽,黄白相间的刺绣一层又一层,羡煞了所有在场的八排二十四冲瑶人。

奔赴歌堂的八排瑶女子

唐十八当时站在三百凹鹅光白顶上,他也被房莎十三妹倾国倾城的魅力倾倒,魂不守舍。于是唐十八和房莎十三妹,英雄配美人的传奇故事就这样发生了。
在道光壬辰年,官家地主豪强联合压迫八排瑶。唐十八和房莎十三妹一起在八排二十四冲张贴起义檄文,号召八排二十四冲瑶民起来反抗封建王朝的压迫。他们用瑶文给连州府和广州府的官军下宣战书,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壬辰八排瑶大起义。
封建王朝征瑶勒石记功的石刻

注:1·本篇房莎十三妹传奇,根据八排瑶民歌《备好弓箭打猎鸟歌》内容做白话版叙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