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

 yxft 2020-05-27

                  【作者】陶弘景 【朝代】南北朝

                                     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
                                     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

这是最有“傲骨”的一首古诗,短短20字,写出隐士的最高境界。

译文 注释

你问我我山中有什么。
那我就告诉你,这个山中只有白云,我拥有白云。
只有在山中,我才拥有它,只要看到它,我才会有好的心情。
所以我不会也不可能把它赠送给您。

赏析

这是隐居之后回答齐高帝诏书所问而写的一首诗。首句即照应题目。齐高帝之问,带有劝其出山,颇不以弃功名、隐林泉为然。而诗人则平平淡淡地回答:“岭上多白云。”话虽简淡,含意却很深。是的,山中能有什麼呢?没有华轩高马,没有钟鸣鼎食,没有荣华富贵,只有那轻轻淡淡、飘飘渺渺的白云。在迷恋利禄的人看来,“白云”实在不值什麼;但在诗人心目中却是一种超尘出世的生活境界的象徵。然而“白云”的这种价值是名利场中人不能理解的,唯有品格高洁、风神飘逸的高士才能领略“白云”奇韵真趣。 所以诗人说:“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言外之意,我的志趣所在是白云青山。

这是一首回答齐高帝萧道成的诏书的诗。作品通过回答天子的问题而表示自己的清高,说明自己所喜爱的东西与世俗不同。《南史》本传称弘景性爱山水,这首诗正表现了这样的性格。

 

陶弘景,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著名的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人称“山中宰相”,南北朝时期有名的文化人。作品有《本草经注》、《集金丹黄白方》、《二牛图》等。

这个人有名到什么程度呢?

36岁辞官归隐,在茅山找了个山洞,从此不再过问世间的俗事。可世间的那些个俗人们,却就爱追着人家跑,还把各种世俗的头衔往人家头上戴:

你不是不愿出山吗?行,那你也是“山中宰相”。

陶弘景活了80岁,经历了3次改朝换代,分别是宋、齐、梁。梁朝的梁武帝萧衍,打小就是陶弘景的粉丝。所以一当上皇帝,立刻就下了一道诏书,派人去请陶弘景:别在山里当宰相了,出来吧,我给你个官儿当。没曾想,陶弘景竟然不愿意,还找理由推脱。于是,两人就此打起了太极。萧衍这边呢,一个劲儿地派人请;陶弘景那边呢,一个劲儿地往外推。说起来,萧衍毕竟是开国皇帝,气量宏大,被这么推来推去,不但没生气,反而越来越纳闷:

山里何所有?居然勾得这老头连官都不愿当?

于是,又下了一道诏书,派人去问。

于是,他就写了文章开头那首诗,题目就叫作“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

光这个题目,是不是就有种应付差事的感觉?诗的第一句更应付,直接用的就是萧衍的原话,接下来,第二句就开始回答:岭上多白云。

你不是问我“山中何所有”吗?那我就回答“岭上多白云”。

就是这么稀松平常,就是这么若不经意。这不是明摆着,没把皇帝的诏书当回事儿吗?然而这依旧不算什么,因为接下来更过分,开始赤裸裸的显摆了: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

这两句诗翻译过来,就是:我与这山中的白云,相互取悦,两看不厌,别提多开心了。本来想拿给你看看吧,可又做不到。做不到还说!你说气人不气人?

那么大一个茅山,难道就穷成这样,可写的只有山岭间的白云?

其实,这是陶弘景用白云来自况。毕竟皇帝下诏书来请,自己直接一句“不去”怼回去,那不是找死吗?于是,陶弘景就借着白云,向梁武帝萧衍表示:

你看那山岭间的白云,自由自在,无挂无碍,我想“持赠君”都办不到。同样,我也就像那山岭间的白云,你又何必枉费心力呢?当然,意思是这么个意思,不能说得这么直白。实际上在诗中,关于出去当官这事,陶弘景提到没提。

可即便如此,从这短短20个字里面,流露出的那种隐士气质,不但梁武帝萧衍看明白了,更让无数后人对他傲视王侯的风骨,钦佩有加。什么叫隐士?像陶弘景这样的才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