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技法突破-14|原因措施类主观题

 hjh2004 2020-05-27



[题型技法领悟]

原因措施类设问是非选择题中最常见的设问类型,是对试题材料或情境中的地理现象和地理问题的产生及解决措施或可持续发展的实施进行的设问,从思维角度来看是对地理问题或现象进行研判的分析或推理。

1原因类问题及其分析思路

原因类问题在近几年来的全国卷中出现频率最高,常见命题形式是以区域图为信息载体,就区域内典型地理现象或地理事物进行设问,设问方式有“说明××形成的原因”“试分析××地理现象发生的(自然或人为)原因”“简述××地区发展××的理由”等,分析的一般思路如下:

(1)获取地理信息,把握地理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认真研读题干材料,根据题目问题的要求,弄清楚重要地理要素的组成因子,并理解“因子”与相关地理要素之间的因果关系。

(2)明确分析内容。地理原因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个方面。自然原因一般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地势、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矿产、洋流等方面分析;人为原因一般从历史条件、人口、工农业、城市、交通、工程建设、市场、政策、科技等方面分析。

(3)答案组织要点化。在做好作答准备工作后,要精心组织语言,按照题目的具体要求,分清楚层次,规范书写。

2措施类问题及其分析思路

常见措施类问题有两种情形:一种是承接式发问,即前一问题设置为分析某一问题或现象的成因,接着提问相应解决措施;一种是直接发问,前面没有铺垫,直接就某一问题提出解决或改善措施,解答这一类问题的一般思路为:

(1)明确“问题”,查找“原因”;发现“优势”,扬长避短。即使题目中没有对原因的考查,在解答时也应先找出产生问题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区域自然条件一般不易改变,所以应主要从人为方面寻找原因。发现材料中所显示的“优势”。

(2)根据原因提出合理的治理措施,依据优势条件,采取因地制宜的措施,扬长避短。治理措施是多方面综合性的,一般应该包括工程措施、技术措施、生物措施、管理措施等,要点应全面,有针对性、合理性。

(3)组织答案时要注意试题中的限定条件。

[典例] (2016·全国卷)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要求。

一位被热带雨林风光吸引的游客从马瑙斯出发,乘船沿内格罗河(如图)溯源而上,见两岸植被繁茂,河上很少有桥。行至内格罗河与布朗库河交汇处,发现两条河流的河水因颜色迥异,呈一黑黄分明的界线,景色令人震撼。船继续前行,岸边的沼泽渐渐映入眼帘……当晚他查阅资料,得知内格罗河河水因富含腐殖质,颜色乌黑,而布朗库河因含大量泥沙而呈黄色。

(1)分析内格罗河河水富含腐殖质但泥沙含量少的原因。

(2)试对“河上很少有桥”这一现象作出合理解释。

[尝试解答]                                                                                                                                                                                                                           

[答题规范培养]

[核心素养要具备]

区域认知

通过图文材料可知,内格罗河位于南美洲热带雨林地区。该地区终年高温多雨,植被茂密,生物资源丰富

综合思维

分析内格罗河河水富含腐殖质,就要从影响腐殖质多少的因素思考,影响腐殖质多少的因素有气温、降水、生物等。影响泥沙含量的因素有地形、气候、植被等

人地协调观

一方面从该区域经济状况、人口密度、运输需求、建造难度和成本考虑;另一方面的环保要求,都能合理分析。

[审答流程]

(1)题:

(2)题:

[系统思维建模]

1气温高低的成因分析

分析要素

答题要点

纬度位置

××纬度较低(或高),太阳辐射强(或弱),温度高(或低)

大气环流

××气压带(或风带)影响,盛行××气流,气温高(或低)

海陆位置

地处沿海(或内陆)地区,气温比同纬度内陆(或海洋)气温高(或低),日变化和年变化小(或大)

地形地势

该区域为××地形,地势高(或低),气温低(或高);位于冷气流迎()风坡,冷空气集聚(或形成焚风效应),温度低(或高)

洋流

该海域受暖(或寒)流影响,温度高(或低)

下垫面状况

该地区植被覆盖率高(或低),气温日变化小(或大);该地区水域面积大(或小),气温日变化小(或大);该地区有冰雪覆盖,对太阳辐射反射强,气温低;等等

2.降水变化的地区差异的成因分析

分析要素

答题要点

大气环流

××气压带(或风带)影响,盛行××气流,降水量少(或多)

地理位置

地处南北纬之间大陆东岸或西岸(或内陆)地区,受海洋影响大(或小),降水量多(或少),降水的季节(或年际)变化小(或大)

地形

该区域地处山地迎()风坡,降水多(或少)

洋流

该海域受暖(或寒)流影响,降水多(或少)

下垫面状况

该地区植被覆盖率高(或低),降水量较多(或少);该地区水域面积大(或小),降水量较多(或少)

3.风力(风能)大小的成因分析

分析要素

答题要点

海陆位置

地处沿海(或内陆)地区,风力较大

大气环流

××风带控制,风力较大

地形

地处山谷地带,受狭管效应影响,风力较大

下垫面状况

地处平原(或海洋),下垫面平坦,对风的阻力较小

4.河流水文特征的成因分析

分析要素

答题要点

气候

该地属××气候,降水量大(或小),降水季节变化大(或小); 对河流补给量大(或小),河流径流量变化大(或小);汛期长(或短);有(或无)结冰期;结冰期长(或短)

地形

主要为××地形,地势起伏大(或小),河流流速快(或慢)

流域面积

流域面积大(或小),汇水面积大(或小),河流流量大(或小)

植被

植被覆盖率高(或低),河流含沙量低(或高)

5.水源地及其变化的成因分析

分析要素

答题要点

水量

××地区水量丰富,可为××提供充足水源供给

水质

水质优良,可为××提供优质水源

地形

××水源地地势较高,可自流供给××地区

输水距离

××水源地距离××较近,工程量小,建设成本较低

6.渔场的成因分析

分析要素

答题要点

水域特点

暖水区域,鱼类生存环境优越,利于鱼类生长;水域宽阔、水位深,水量大,利于渔场发育

饵料含量

一般气候温暖,有机质丰富,利于浮游生物发育,促进鱼类生长

海陆位置

河流入海口、寒暖流交汇处或有上升流发育海域,利于渔场的形成

人类活动

人口稀疏、捕鱼量小,利于渔场发育

7.生物多样性的成因分析

分析要素

答题要点

自然条件

包括地形、气候、水源、其他物种和土壤等,为生物提供可持续生存的空间、食物和环境

人为因素

人类不合理的生产、生活活动,导致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危及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

物种自身

各物种都有其产生、演化和消亡的过程,特别是由于人类不合理活动,加速了某些物种灭绝的速度

8.湿地及其分布的成因分析

分析要素

答题要点

纬度

××纬度较低(),温度高(),蒸发量大(),不易(易于)形成湿地

气候

××气候影响,降水量多(),易于(不易)形成湿地

地形

地势平坦(起伏大),水流不畅(较快),易于(不易)形成湿地

土壤

()冻土发育,阻隔(易于)水体下渗,易于(不易)形成湿地

河流

河流易于(不易)泛滥,易于(不易)形成湿地

人类活动

人类不合理地开垦湿地,会使湿地面积减小,湿地质量下降

9.工业集聚的成因分析

分析要素

答题要点

资源

就近获取资源,减少资源运输费用,节约运输成本

信息和技术

可加强企业间信息交流和技术协作,降低中间产品的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进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利润,取得规模效益

基础设施

可以共同利用基础设施,节约生产建设投资

市场

接近消费市场,扩大产品销售

10.水文灾害的成因分析

分析要素

答题要点

气候

降水强度大,降水持续时间长,导致河流水量大

地形

地势低洼,排水不畅

河流

支流众多,流域面积大;沿海地区径流受海洋顶托

人类活动

人口密度大,上游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加剧;围湖造田等

11.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经济类型

主要问题

措施要点

区域农业发展

水土流失、森林破坏、湿地减少、环境污染等

调整农业结构和农业布局

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农业生产部门和农畜品种

发展科技

提高产品产量、质量,降低生产成本

改善交通条件

扩大农产品销售的市场范围

延长产业链

实行农业生产中的多元化发展和深加工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保护环境

减少环境问题,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

产业升级面临困难,城市建设相对落后,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优化产业结构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转出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推动地区产业升级

构建大城市群

加强区域城市相互分工与合作,构建以核心城市为中心的大城市群

加强规划与管理

加强交通、通信、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污染的治理

12.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治理措施

分析要素

答题要点

水土流失

调整农业结构

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因地制宜,促进农林牧综合发展,扩大林、草种植面积,植树造林,修建梯田

小流域综合治理

利用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和农业技术措施对小流域进行综合治理

解决能源问题

结合当地自然环境特征,充分利用水能、风能、太阳能和沼气等,解决当地能源问题

法律

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提高人们防治水土流失的意识

土地荒漠化

调整农业结构

调整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尽量做到宜林则林、宜牧则牧

构建防护林体系

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建防护林体系

草场保护

退耕还草还牧,实行定期打草、划区轮牧;建设人工草场;生态移民

能源问题

从开源和节流两方面解决牧区的能源问题

水资源

合理利用水资源,调节上、中、下游用水关系

人口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法律

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提高人们防治土地荒漠化的意识

土地盐碱化

引淡淋盐;井灌井排;秸秆覆盖;营造防护林;间作套种等

外流湖泊面积缩小

中上游植树造林;退耕还湖;合理利用水资源

13.资源危机的应对措施

资源危机

应对措施

淡水资源危机

开源: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合理开发地下水;海水淡化;人工降雨等

节流:节约用水;发展节水农业;提高工业用水重复率;提高人们的节水意识;预防、治理水污染等

能源危机

拓展石油供应渠道;②保障石油运输安全;③加大石油勘探开发力度;④建立石油储备基地;⑤加快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工程建设;⑥稳妥发展核电;⑦因地制宜开发利用沼气、太阳能、水能、风能、潮汐能,使用乙醇汽油等;⑧加大技术革新力度,提高能源的利用率;⑨加强宣传,增强公民节约能源的意识;⑩实现产业升级,适当限制耗能大的工业

[特别提醒] 综合性治理措施

措施类型

具体做法

工程措施

农业:平整土地;修筑梯田;引水灌溉;兴修水利设施;打坝淤地等

防洪:修建水库;建设分洪、蓄洪工程;加固堤坝;裁弯取直,开挖入海新河等

生物措施

植树种草;退耕还林、还草;封山育林、育草;建立自然保护区;人工繁殖珍稀动植物等

技术措施

农业:培育优良品种;科学施肥;温室栽培;轮作套种;喷灌滴灌;地膜覆盖等

政策措施

开发性移民;投入资金、劳动力;加大政府扶持力度等

[对点训练]

(2019·全国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河发源于美国内陆高山,河流上游河段受季节性融雪和大气降水补给。7月后主要受降水补给,降水多为暴雨。该河段流量和含沙量年内变化大,但河面宽度变化不明显。下图示意该河段典型河流断面不同时间的水体形态。

(1)对该河段河面宽度变化不明显的现象作出合理解释。

(2)指出46月该断面河水深度的变化特征,并说明原因。

(3)分析8月该河段河底淤积的原因。

解析:(1)题,河岸越陡峭,河面宽度变化越小。由图可知,该河流河面宽度变化不明显,一方面由于该河段位于河流上游高山地区,伴随着地壳抬升,河流不断侵蚀下切,形成河谷,河水被困于河谷中,向下侵蚀较强烈,侧蚀微弱;另一方面,河流两岸岩性相近或者岩性单一,河水对两岸的侵蚀差异小,形成近乎直立的河岸,难以形成左右摆动的宽谷。第(2)题,由材料知,该河段多季节性融雪和大气降水补给,由于位于美国内陆高山,46月降水较少,而随着气温的不断升高,季节性积雪融水不断增多,河流流量不断增大,受制于两岸陡峭的河谷束缚,河流水位不断上涨。融雪补给为主,河流流量小,导致含沙量小,泥沙淤积少;随着河流流量不断增多,流速不断加快,对河床的侵蚀加剧,河底变深。一方面河流水位上涨,另一方面河底不断加深,故河水的深度在不断变大。第(3)题,一方面,该河段8月份主要受雨水补给,由于多暴雨,坡面侵蚀强,河水搬运能力强,水土流失加重,使河水含沙量增多;另一方面,暴雨导致河流的流量与流速变化大,一旦流速下降,河水搬运能力降低,泥沙就会迅速淤积于河底。

答案:(1)(地壳抬升,)河流下切(未摆动);单一岩性(岩性相近)河岸,河岸直立。

(2)变化特征:深度增加。

原因:融雪补给为主,流量持续增长,水位上升;融雪补给为主,含沙量低,流速持续加快,侵蚀河床。

(3)降水补给,(坡面侵蚀强,)河水含沙量高;径流量与流速变率大,流速降低时泥沙快速淤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