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茶器之美丁萍 | 让紫砂重新回到茶桌除了实用还得美

 岩茶教室 2020-05-27

 

今天的这篇内容Y老师在开始码字之前是狂躁的,因为我根本不知道如何跟这星球上80%的直男描述,“老娘花了500块钱剪了一个你根本看不出来有剪过但我依然自我感觉良好到自信爆表”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以此类推的体验还有:出门前化了一个小时的妆,要的就是化了跟没化似的;一件八百块的维秘,穿了跟没穿似的;字正腔圆如沐春风阴晴圆缺的励志鸡汤,说了都跟没说似的……

这些“有所为而有所不为”的抽象主义美学观,就是今天我们所要聊的精髓。

按照我们的套路,任何一个论点出来之前,都要有一位匹配的人物穿插到我们的角色中,这就像我们在聊岩茶时,一定会有山场主人的单独介绍,毕竟只有了解了人物本身,才能更好的理解他所能代表的那类工艺风格的那泡茶。

为了验证我们对潘壶的测想,我们找到了本期茶器之美专题的茶器主人,国家级助理工艺师丁萍。

国家级助理工艺师丁萍

从业二十余年,作品风格光器简洁雅致,

花器以像形花器为特长,被博物馆收藏的作品有纳福,柿柿如意,直壶,莲子壶,竹根等。

丁萍

对静物独有的敏感

按谈资论辈的江湖规矩说起。

丁萍的师傅高建芳,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蒋蓉的入室大弟子,擅长紫砂象形花器的创作,延续了清代花器大师陈鸣远开创的紫砂仿生流派,是当今紫砂象形花塑器的主要传承人。

高建芳

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

江苏省陶瓷艺术大师

因为师傅的原因,加上南京师范大学设计专业的科班技能,日积月累的训练使得丁萍对物的静态多了些专业性的敏感。

由繁入简,她的实用器自然具备了关乎美的基本素养。

一个人对于静态物件的捕捉,因为两者的相辅相成,容易将双方的形态特征都长在了对方的身上。

比如丁萍的作品,你能从她作品的线条和韵感中找到丁萍的气息,如果这是一泡核心产区的岩茶,那就是有这丁萍味的岩韵。相对的,人也在与物的相处过程中长得像安置在光影下的静物。

和丁萍并非旧识,在码今天内容之前突然意识到似乎没有跟她有过多的交流,原本计划跟她微信语音一番,没想到此刻的她竟然在参加她女儿的大学毕业典礼。

这段话在Y老师心目中是自带加粗放大划横线的重点惊叹句,因为她不说女儿大学毕业,我自己os嘀咕的时候觉得她最多就35左右的中年少女,结果女儿马上都要中年了,就莫名的开始心生嫉妒。

可转念一想,丁萍这种跟手艺打磨的状态,大部分是跟器物独处的状态,她的状态就跟器物一般,仿佛就是时间静止的生物。也因为这点,让我们在跟她的相处时,经常不自知的随心了起来。

为数不多的几次见面,不紧张,也不怯场,跟那些不说话我们紧张、一开口又让人崩溃的人类相比,丁萍这种让彼此双方都松弛者的状态,就是一种日常里最舒适的配置,亦人亦物。

 潘壶

我们是这样玩出来的

潘壶能否与岩茶有一个最佳的匹配,与其说是我们的侧想,不如说是在跟丁萍的调试谈论中完成的试验结果。第一次见面,我们就表达了对于升级版紫砂配置的构想。

记得当时丁萍就把家中所有的小壶都拿了出来,壶的使用对于她而言早已成粘合状,但测验出一把具备适用性与否的壶,还得我这种稚嫩的少年来。

于是,我就在她的观察中一把一把一把一把的试。“试”得特别漫长,大家静静喝着,看我一个中年帕金森患者是如何演示用壶泡茶的。试的过程中,我们也和她聊到了关于我们第一轮PK壶时的好玩结论,也就是在那个时候对潘壶这一类古已有之的定制器产生了念头。

一个月后,我们等来了丁萍的改良版潘壶,她根据我在泡岩茶时候的过程做了几个细节的改进,当然这些改进都是基于潘壶原有的细节和泡茶时的使用体验。

泡茶的壶除了要适合茶以外,还要适合人,适合茶的部分可以用审评的方法相对客观的得出,而适合人的部分只能靠你一遍一遍的泡。

适合茶的部分是壶身筒、形状、大小、泥料,这些事关整体的格局,而决定适不适合人的,反正是扭、把、嘴、重心等等这些你看不见的细节。

以下就是丁萍角度的细节改善。

1.盖纽

原本潘壶盖的纽是圆的,像双龙戏珠时龙嘴里含着的珠,这符合那个时候官僚作风的审美,换个画风就是学习强国的主页面。

无奈Y老师五行缺官,手短又粗还圆滚滚,拿着纽珠时颤抖的双手,沸水一冲纽珠又烫,又滑,对着这个“珠”一般的队友本人经常拿捏不准。

而这个BUG其实也是中国很多传统器型,包括家具和器具的设计中经常出现的,其实也不能叫他BUG,应该说是传统设计价值观的一种体现,这种价值观就叫“重视仪式感,忽略便利性”

一个又小又圆的钮自然让你在使用的时候小心翼翼,做在对面的人一看所谓的敬畏之心就油然而生,但是作为我们这一代年轻人喝茶,没那么多规矩,也不希望对对面的茶人和自己有那么多的压迫感,我们和丁萍讨论后将纽珠做了一些形状上的改进。

把原本圆润的球体适当“拔高”,甚至更接近于“官帽”顶上的柄,不但适当挺拔了整把壶的曲线,更像多了一个我手中的“把柄”,拿捏起来不仅张弛有度,更多了一丝优越挺拔的自信,似乎壶本身的气度,也赐予了我力量,用起来舒服了,泡茶的时候也能更多的把注意力放在茶上。

2.盖延

多了一个秀气的蕾丝边先不说审美,对于泡茶时不知道食指到底该往哪放的少年来说,这简直就是食指的福音。

许多男性友人不爱用紫砂壶泡岩茶,除了认知障碍外,很多时候是因为泡乌龙的壶都不会太大,壶身不大耳朵自然不会张扬,一些手指粗的盆友,拿着壶时手指摆放的茫然。

此时食指的去向有三个选择。

第一,如果手指的尺寸符合,此时的食指可以紧紧靠着中指,但这对壶身的制作要求格外严格,至少确保在出水的过程中壶帽不会脱落。

第二,若壶耳里容不下你的两个手指,你可以选择身不由已的竖起了食指。但人体协调的肌理有时候也是一门艺术,当你竖起食指的时候,小拇指会本能的翘起,对于任何一个非科班泡茶的骚年来说,都是一处尴尬的风景。

跟第一种方法的弊端一样,依然得确保壶帽不脱落。

 

第三种就是大家比较常用的,也是一些对任何事物没有强烈安全感的人的惯性手法,便是将食指轻搭在壶盖上。即便壶本身的工艺制作非常成熟,这样辅助的方式也让我们在泡茶的过程中多了一丝安心。

就我而言,上一把君德的盖面是偏厚滑的,指尖的触点经常会碰到指肚,于是就很烫,而丁萍多了一丝的这个延边,让我在上手时完全不用刻意多纠结我该如何自我调整的配置。

这难道就是传说中的人体工学吗?

3.款识

昨天的文章说过,紫砂壶中国第一个和个人联系那么紧密的工艺门类,可以说中国的匠人意识起源,所以在紫砂的款型中,款识一直都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紫砂传统的潘壶只在盖沿留下款识,我们这次的定制壶也一样会在盖沿留下岩茶教室的款识。传统潘壶的壶底是空白的,这是我对传统潘壶不太满意的地方,它强调了主人的属性而忽略的属于作者的荣耀,这一点可能也是商人和文人的区别吧。

在曼生的壶型中我们就能看到每一款的匠人款识。而且对我个人言,我总觉得紫砂壶底的题词是很能体现一把壶的趣味,所以我和丁萍商量,在壶底用手写落款,并且手刻了一句诗句。

我选了朱熹的一首为倒水坑写的一首诗的其中一句,“洗心闻涧泉”没什么原因,就是觉得这句诗有岩韵。

4.审美

潘壶的审美在一定程度上依然讲究文气和拙味,但过度强调这些而把握不好度的时候,就像网红脸的标配,不是高光就是抛双,对于一个实用器而言,这种造作经常让人无所适从的尴尬。

举个例子,我们看商城里每一季的橱窗展示,在特定的环境下为了更好的表现橱窗款的个性,这个框起来的空间会营造的格外突兀和张扬。

但橱窗的目的只是为了吸引你注意,而非日常的正常搭配,买回家后,没有了周围营造的场景橱窗款很多时候都显得与你全家格格不入。这就像我把华晨宇搬回家,我该怎么办的现场是一毛一样的。

所以,关于实用器的审美,一定是在光环之外的魅力。

昨天关于潘壶的开篇(关联链接:为岩茶定制一把紫砂壶,150年前的“潘十亿”就是这么干的)末尾提了一个关于实用主义的美学概念,即实用的东西就是美的,实用到极致的东西也一定会是美到极致的。这种极致就是它不会影响到你,它在,但你可以忽略,它美,但一定不会亮瞎了你的眼。

用日本著名民艺美学家柳宗悦的话说,器物讲究的是寻常性,美的理念并不是在平常之上和平常之外的,只有寻常之美、无事之美才叫做美中之美。用Y老师的话说,就是我花了钱但是一般人看不到的美。

这下,你就能理解我开头说的为何那么拧巴了。





国家级助理工艺师

丁萍 | 全手工方式制作

预售限量10把

泥料:40目大红袍

容量:105ml-110ml

预计9月中旬发货

凭学生证依然可享8.8折优惠

今日互动

关于美得表达,是需要适当的刻意,还是从容的不经意,说说你的看法吧。

 关联链接:

1.独家单品 | 一把适合泡岩茶的潮州壶

2.茶器之美 | 我们纠集了最精明的脑子和最挑剔的舌头,就为了帮你选一把壶

3.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谢华 | 在泡茶这件事上,潮州壶做得更好

4.紫砂和岩茶配不配?到底谁说了算

5.用评茶的方式评一把壶,会有什么好玩的事发生?

6.一把为岩茶定制的紫砂壶,只有十个人才能拥有

7.茶器之美 | 王燕:能让紫砂壶回到茶桌,我很骄傲

-  E N D -

另外,关于任何需求

请找性感撩人的学习委员

都看到这了,点个在看再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