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会独立思考的老师,不算是好教师!

 公众号_好教师 2020-05-27

为什么我想谈谈独立思考

疫情期间,全国人民齐心协力,抗击疫情,留下了一幕幕感人事迹。

但是,就在我们关注疫情,期盼疫情赶快得到控制的时候,有关疫情的谣言也甚嚣尘上,扰乱人心,甚至对维持社会的正常秩序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谣言止于智者。

面对谣言,我们应该辨别、思考,而不是完全地相信甚至成为谣言的传播者。

作为教师,我们虽不能像那些最美的逆行者们,身披白衣战袍,身负重任,以救死扶伤为义务,以民族大义为担当。线上教学平台便是我们的主战场。

面对无法遏制的信息洪流,面对谣言频发的信息乱流,我有着自己的思考。

认识独立思考

教学,不应只是授之以鱼,更应授之以渔。

作为教师,我们不应只以传授知识为最终目标,而应该以传授思维,教会学生独立思考为根本。

教育家怀特海曾说:“人们18岁时怎么样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后来会如何发展。

在我看来,唯有教会孩子们如何独立思考,他们今后才能走得更远。

帕斯卡尔曾说过:“人是会思考的芦苇。

面对如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从铺天盖地的信息中保持清醒,避免人云亦云,做到真正的独立思考呢?

独立思考来源于思辨,在脸书创办人扎克伯格毕业的高中,有着一项传统——哈克尼斯圆桌

学生们通过圆桌面对面进行哲学问题的讨论。类似于一个小型的“奇葩说”,为了分享知识,学生们必须有所准备,

为了辩论的效果,生们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辩题,搜集整合信息,找到问题关键,在辩论之中进行思想的碰撞,进行合作学习。

这一方法,聪明的犹太人早已习惯。

犹太人一向以“读书最多”著称。而在他们的图书馆叶史瓦中,读书并不是背诵,而是大声地提问、辩论与分析。

那独立思考到底是什么?

独立思考是个人能够对于人物、事件或现象等进行思辨,提出自己观点的能力。

你能够进行独立思考吗?

席勒在《乌合之众》中曾说过:

群体的人数甚至不需要很多,就足以毁掉人们正确观察眼前事物的能力,真相会被毫不相干的幻觉所取代。

当面对热点时事、爆款话题,紧盯屏幕的我们会非常容易被无数的评论、文章所裹挟,陷入偏见与舆论的洪流之中。

面对海量的信息,请你扪心自问:

你是否真的赞成那些凭空涌出的不实言论?

你是否真的思考过求证过这些夸大的言辞和歪曲的见解?

如果你迟疑了,再请你进一步认真思考:

面对生活中的人、事、物,你能否拥有自己的见解,提出具有个人特色的个人观点?

能否基于观察、阅读、分析、总结、提炼与实践,来完善和修正自己的个人观点?

如果答案是否,那你就需要通过这篇文章充充电啦。

独立思考的重要性

学会独立思考,首先能够帮助我们保持冷静清醒,不易受他人的言论或行为所影响。

当煽动性的谣言出现,当虚假的宣传四起,独立思考就是你的船锚,狠狠扎进你的脑海,防止自己的小船随着风潮摇摆不定甚至偏离正轨。

当然,独立思考也并不意味着标新立异,与众不同,而是善于思辨,构建自己的价值体系,形成专属于自己的思维模式,才能有底气地坚持己见,发出真理之声。

成人尚且急需独立思考的能力,更何况是孩子呢。

现如今,孩子们的生活条件虽然相比于我们少时有了显著提升;

但生活在一个信息过载的时代,如果不具备筛选鉴别信息的能力,心理认知水平有限的孩子们,更易受到纷繁复杂,参差不齐的低劣信息及恶意舆论的不良影响。

之前可怖的“蓝鲸游戏”,不正是利用了孩子们独立思考能力的弱势吗?

因此,如何获得并提升独立思考的能力显得更加重要。

三大建议助你掌握独立思考

独立思考虽是简单的四个字,但是要做到独立思考则需要漫长的过程如何学会独立思考呢?

首先,你需要具备质疑的能力。

质疑,不是平白无故地胡乱提问,而是有准备、有逻辑的提问过程。

在教学中,我常常鼓励学生指出我的问题。

因为在课堂中,教师常常被视作权威,有些老师甚至为了保持权威而禁止学生们提出异见。这种情况在我看来是非常错误的。

从教师职责来看,教师一定要保证教授内容的准确性。但教师不是完人,若授课之时有些许遗漏,却仍为保证权威,使得学生按照错误的知识学习,岂不是更会误人子弟!

从理论发展的角度来看,如果不是卢瑟福质疑老师汤姆逊的模型,就没有后续电子云的模型,

如果没有科学家们围绕量子的数重争论,怎会有如今更加成熟、更加辉煌的量子力学理论?

因此,对于权威,在有根据与资料支撑的情况下,我们应大胆质疑,寻求更多的答案,才能提出更加客观的看法,才能真正地适应社会与科技的快速更新节奏。

关于质疑,这里就涉及到了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要养成批判性思维,最重要的是打破偏见,摆脱固有的思维定势。注重求证,勇敢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即使与他人的意见相左,也不应曲意逢迎,而应深思反省,不断审视和修正自我的观点。





其次,你需要不断地积累,通过观察、搜集,阅读,整合等过程,不断练习,才能加深思考的深度与广度。

想尽快地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阅读或许是个捷径。

徐沪生曾在复旦哲学学院毕业典礼上演讲说到:“没读过几百本经典,不足以谈独立思考。

前人著作,浩如烟海,几乎无法读尽。但我们可以努力地尽自己所能认认真真地读几本名著经典。

或许你以功课繁忙为借口,以工作累身为推脱;但一旦你认认真真地开始读书后,你会发现,读一本经典的过程就是与思想深邃的作者交流的过程。

阅读的过程中,我们才会更加注重质疑的重要性。

于是,我们发现哈佛凌晨四点半的故事其实并不真实,发现网传的《一百岁感言》其实与杨绛先生的文字有着诸多差异。

我们认识到,不管是语录还是文摘都无法比拟阅读带给我们的充盈力量。

通过阅读,你能够充分地感受到不同作家所给予你的丰富而又深邃的独特思想。

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们能为保尔身残志坚的毅力所震撼;

读《简爱》,我们能为简独立灵魂中的阵阵香气而深深感动;

正是这些书籍,沉淀下来,才是你的精神内核。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读一本经典,何时都不晚。

而当你开始读一本书时,去提问,去寻找论据,去建立自己的立场,你才能真正地学会独立思考。

真正的独立思考,要在认识世界的基础上才能更加精进。唯有知行合一,才能真正地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育家怀特海曾在《教育的目的》中说到:

直到你摆脱了教科书,烧掉了你的听课笔记,忘记了你为考试而背熟的细节,这时,你学到的知识才有价值。

学生学到的,不应仅仅是几列公式或几篇文章的理解与背诵,更不应该是题目的形而上的机械处理。而应该是一种独立思考的习惯。

面对一个问题,你是选择答案还是根据答案举一反三?还是进一步询问他人,寻找更多的解题思路?

面对一个人,你对他的印象是来源于自己还是他人的评价?

面对一件事,你的处理方式是完全照搬还是努力完善?

作为一名新教师,我在备课中一直坚持着多学习,不照搬的原则。

在模仿前辈们的优质课的同时,我会加入自己的想法,比如习题的改编,课件的异构等等。

只有不断地独立思考,才能将优质资料不断打磨重组整合,才能真正地形成自己的课程资源库,才能更有助于教学水平的提升,建设有个人特色的课堂风格。

学会独立思考,不光能为你的教学增添光彩,更能使你受用终生。

独立思考思维导图

喜欢本文,点个在看让更多人看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