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谁曾是少年?谈谈中国古代的“少年”意象

 时拾史事 2020-05-27
现代汉语中,少年总归是个美好的词汇,关联着青春、纯真、阳光、下课铃、白衬衫、干净的笑容等等意象。不过在中国文明青春期的汉朝,却显然不是这样。

一、少年大清洗

和少年一直以来就相关的词汇可能是侠客,侠客手下可能有很多少年,侠客也通常"好少年之戏"。只不过他俩一开始都并不是那么美丽,用一个中性的词汇去概括,少年属于"社会边缘群体"。做一个少年,和做一个侠客一样,最需要的品质是无视国家法律。少年们不老老实实种地,通常以替人报仇为生,在人口与土地必须密切结合的古代社会,他们经常四处游荡,所以当少年久了,可能就成了游侠,干一票大的,就成了刺客——古龙曾说:这世界上最古老的职业可能是杀手和娼妓,这句话不知道从人类学角度讲对不对,但确实令人印象深刻。少年和侠客信守承诺,但同时也不择手段,恩仇必报,却也睚眦杀人。
在战国时代,许多少年或者侠客会投奔的像平原君、孟尝君这样的公子门下成为门客,而四公子这样的人需要借助法外之力达到政治目的,这其中有许许多多为司马迁津津乐道的故事,也成为后世少年侠客文学的永恒母题。
但是,这些故事尽管足够动人,当一个大一统王朝建立之后,这些少年和侠客却必然成为了稳定社会的隐患。"带剑者"是韩非子所谓的"五蠹"之一,从秦代就开始了对这类群体的打击,但是秦朝时间太短,在又经历了数十年的战乱、再统一、休养生息之后,到了汉代,终于有了足够的时间对这一群体进行大清洗。朝廷的策略是,首先,对私自报仇、公然藐视律法的行为严打,其次,诛杀或者借故诛杀影响力惊人大侠,以儆效尤。汉武帝要求将各地豪强迁徙至长安附近的茂陵,当时,大侠郭解即使已经很低调,甚至开始转型走百姓调解路线,但还是在名单之中。大将军卫青替他说情:"郭解家贫",汉武帝回答:"郭解一介布衣,能让大将军为他求情,可见家不贫"。汉武帝是个狠人,他一眼望穿郭解手眼通天,一个法外之人可以和大将军搞串连,对于一个帝国来说,这是多么危险的事情。


二、长安少年团

凭借雷霆手段,很多学者认为,侠客这一庞大的社会群体至汉武帝时代已经基本被消灭了。但是,相比起来,少年群体却零零散散,他们看似不会像郭解一样对中央政权构成威胁,更类似于今天的无业游民、浪荡子弟。每个社会都必然会产生无业游民,即使是汉代的都城长安也不例外。事实上,长安城的少年一直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长安的少年团伙收钱为人报仇,甚至刺杀国家公务员,行事之前在囊中探丸,得黑丸者杀公吏,得赤丸者杀文吏,得白丸者治丧事,平时有雾的早晨搞搞抢劫也是常有的事情,长安的治安一度非常混乱。后来朝廷选拔尹赏做长安令,尹赏到任后先建造了一个深数丈的地下监狱,然后开始力捕这些少年盗贼,抓住一个就丢进监狱,最后抓到数百人,尹赏用巨石封住这个巨大巨深的土穴口,百日之后打开,令亲属前来认领尸体,只听得哭声载道,困扰长安的治安问题终于这样残酷的解决了。

酷吏尹赏

或许尹赏觉得只有充分展示血腥和绝望才能让这些轻薄少年望而却步,事实上,尹赏确实是个捕贼小能手,但是班固显然不喜欢他,把他放在了《酷吏传》中。不知道是不是和司马迁一样,班固其实也对浪荡长安的少年们更有同情。不过,这一事件催生出了可能是历史上第一篇为少年写作的诗歌,作者是长安群众,看起来他们既不赞同尹赏,也不赞同少年:
安所求之死。桓东少年场。生时谅不谨。枯骨后何葬。
但是数百年后的唐代,大诗人陈子昂的笔下,这些少年侠客终于改头换面,变成了他心中顶天立地、快意恩仇的形象:
朔风吹海树,萧条边已秋。亭上谁家子,哀哀明月楼。
自言幽燕客,结发事远游。赤丸杀公吏,白刃报私仇。
避仇至海上,被役此边州。故乡三千里,辽水复悠悠。
每愤胡兵入,常为汉国羞。何知七十战,白首未封侯。
本为贵公子,平生实爱才。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
西驰丁零塞,北上单于台。登山见千里,怀古心悠哉。
谁言未忘祸,磨灭成尘埃。(《感遇》)
他笔下少年的终极目标不是为了替人消灾,拿人钱财,而是为了杀敌、建功、为民除害。我们今天所谓的"侠客少年"的形象,大概就是如此吧,也多亏了陈子昂、李太白这一批诗人的努力洗白。从韩非子口中的国家蛀虫,到后来唐代大诗人的全体偶像,中间到底经历了什么呢?


三、少年的惆怅

中国最伟大的诗人是谁?如果问现代中国人,这个问题的答案大概率是李白或者杜甫。可是如果问魏晋至隋唐时代的诗人们,这个问题的答案大概率是曹植。作为中国中古时代最有才华的人,曹植在《野田黄雀行》中写下了一个少年的故事: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

不见篱间雀,见鹞自投罗?

罗家得雀喜,少年见雀悲。

拔剑捎罗网,黄雀得飞飞。

飞飞摩苍天,来下谢少年。

这是一个带剑的侠客和一只落难小鸟的故事,符合所有人内心深处的玛丽苏情结。但是这确实曹植最真实的悲伤,因为他的朋友正依次被他老哥曹丕干掉,而作为夺嫡失败的一方,曹植没有利剑,他无能为力。但是他诗中的少年形象已经和《史记》《汉书》中迥然不同,这种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并且带有忧伤气质,暗暗比喻诗人自己人生不得志的少年形象很快就深入人心了。
后来,长安百姓笔下,"早知如此何必当初"的少年团,成为了一个乐府诗题"结客少年场",南朝大诗人鲍照曾经写下过名诗,诗中也是一个忧郁的少年:

骢马金络头,锦带佩吴钩。

失意杯酒间,白刃起相雠。

追兵一旦至,负剑远行游。

去乡三十载,复得还旧丘。

升高临四关,表里望皇州。

九衢平若水,双阙似云浮。

扶宫罗将相,夹道列王侯。

日中市朝满,车马若川流。

击钟陈鼎食,方驾自相求。

今我独何为,坎壈怀百忧?

在这里,少年的忧愁和怀才不遇联系了起来,就有了后来唐诗中一个固定的主题。比如上文陈子昂的诗句,又比如李白的名句:"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唐朝人总是不愿意当一个书生,所以少年就成了他们建功立业理想的化身。

电影《游侠儿》


四、少年天子

曹植热爱少年,或许是因为曹氏家族的气质跟少年群体密切相关,曹操的出身也接近浪荡的少年,虽然他严格来说二十岁就得以举孝廉,是国家公职人员,他最早集结的军队中也有不少游侠少年,并且非常强调"重诺"、"恩义"的信条。
曹操并不是第一个有少年气质的领导者。汉代开国的刘邦,最崇拜的人就是侠客大佬信陵君,成为皇帝后甚至亲自为信陵君立祠祭拜。而中兴汉室的汉宣帝刘询,是真正的少年天子。
刘询本名叫刘病已,这个名字听起来就不是很有文化。主要是因为他生的坎坷,是汉武帝晚年,巫蛊之祸中死掉的戾太子的曾孙,所以他生在狱中,后来遇到大赦才出狱,养在外祖母史氏家中。作为在政治斗争中失败的戾太子一系,宣帝年轻时代没有什么政治理想,也看不到政治前途,所以他的日常就是四处溜达,斗鸡走狗——可能斗鸡走狗是老刘家的传统美德,和他祖先刘邦遥相呼应,此外也继承了刘邦的运气。宣帝意外得熬死了年轻的汉昭帝,熬垮了业务水平不达标的海昏侯,荣获皇帝大礼包。
在此之前,他的主要人生经历,除了一点学习之外,就是"游",游遍三辅诸陵,也就是长安周边地区,在汉代也是主要的少年聚集地。所谓三辅是指京兆、扶风、冯翊;诸陵是汉代皇帝陵墓,依照汉代制度,每个皇陵下都设置一县,不要忘了,汉武帝时就曾将郭解们迁居至茂陵,所以这一地区的氛围也可想而知。至到唐代,白居易诗中"五陵年少争缠头",用的就是汉代典故,大概汉宣帝少年时代也经常搞这种争缠头活动吧。但是,汉宣帝也因此熟悉基层治理中的问题,了解民生疾苦,这也打下了他成为一个好皇帝的基础。汉宣帝的治国名言是:"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也许正因为看到了长安城了光明和阴暗特有的心得吧。
不过最可爱的永远是唐朝诗人,他们笔下的少年永远意气风发,为国为民,就连信佛念经的田园诗人王维也曾写过《少年行》,在这里汉家和少年都成为了唐朝人最闪光的毕生梦想:
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一身能臂两雕弧,虏骑千群只似无。
偏坐金鞍调白羽,纷纷射杀五单于。
(《少年行》是四首歌行,其中的三首,前段时间被声入人心男团中阿云嘎、郑云龙、鞠红川、高天鹤唱成了一首歌)

上一期:那些不快乐的公主们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