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武则天的墓碑为什么没有字?

 时拾史事 2020-05-27
“唐高宗的墓碑写满文字,可人们并不在意;武则天的墓碑空无一字,却不知有多少人驻足,若有所思。”

记得读高中时,有一次要写以“谦虚”为题的作文,语文老师就是这样教我们写的,她说引用这个事例比较好,容易征服阅卷老师。事实上也确实如此,陕西乾陵的无字碑名扬四海,稍微了解武则天的人,都知道有这块墓碑。武则天是女皇帝,特殊性比较强,无字碑又为她增添了不少神秘色彩,更加激发人们的兴趣。

围绕着无字碑,存在许多历史谜团:

它是什么时候立的?

立的人是谁?

为什么没有字?

千百年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想要解开无字碑之谜,最大的难题是什么呢?就是唐代史书中,没有任何关于无字碑的记载。到目前为止,最早的记载是北宋的《长安志》,里面说乾陵“有于阗国所进无字碑”。正因为唐代史料的集体沉默,为后人研究无字碑带来了很大困扰,所以现在是没有定论的,你之前接触的结论,不管是电视上看到的,还是专家说的,基本上都是猜测,没有权威的证据能够给出答案。

既然是猜,那当然得猜的像一点、合理一点。武则天去世一千多年了,不能亲口告诉我们是怎么回事,但无字碑依然矗立在乾陵,通过观察实物,应该可以得出些蛛丝马迹。唐代史料虽然没有提及无字碑,却说到过述圣纪碑和乾陵,这些内容也是我们用于推断的依据。

给无字碑做个“体检”


首先我们来看无字碑的底座,通过照片可以知道,底座是方形的。可是据《唐会要》记载:“碑碣之制,五品以上立碑, 螭首龟趺, 上高不过九尺;七品以上立碑, 圭首方趺, 趺上不过四尺。”“ 趺”就是碑下的石座,高级别官员的神道碑,石座是乌龟,中层的官员,才是方形的,为什么无字碑和述圣纪碑的底座也是方形的?难道帝后二人只能享受中级官员的待遇? 

(无字碑)

(述圣纪碑)

《唐会要》记载的另一件事,透露了答案:开元二年,唐玄宗命令舅舅窦希瓘为靖陵树碑,靖陵的墓主人是昭成皇后窦氏,李隆基的母亲。为了表达孝心,李隆基准备让魏知古宣旨,中书侍郎苏颋撰写碑文。对此,苏颋以为不可,劝谏说:“帝王及后,礼无神道碑,近则天皇后。崇尚家代,犹不敢称碑。刻为述圣纪。且事不师古。动不合法。若靖陵独建。即陛下祖宗之陵。皆须追建。”

苏颋说,自古以来,皇帝、皇后墓前一般是不立碑的,武则天给高宗皇帝立了碑,算是一种创新,但她也不敢说这是神道碑。既然是创新,那当然可以不按常理出牌了,帝王的标准和官员的标准,可以不一样,对于官员来说,龟形底座比方形底座高贵。可对于帝王而言就未必。通常神道碑是放在神道中间,碑文也会注明这是神道碑碑文,比如昭陵的马周墓碑上,有许敬宗写的《大唐故中书令高唐马公之碑》,武则天给高宗树碑、撰文,已经违背了惯例,所以上面刻的只是《述圣纪》,而不是“某某皇帝之碑”,两块碑放的位置也与官员的不同,述圣纪碑在神道北端西侧,无字碑在东侧,都没有放在神道中间。

(无字碑碑首)

(碑首)

再往上看,是无字碑的碑面,本该刻文字的地方,却空空如也。没有发现过文字被人为磨去的痕迹,说明至始至终就没有字。字虽然没有,刻字用的方格却在呀,有研究者发现,无字碑阳面布满了4.5厘米的方格,从上到下84格,从左到右44格,84×44=3696,也就是说至少准备刻3000多字。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无字碑建造之初,是准备刻字的,但因为其他原因,最终作罢。无字碑能刻3000多字,那李治的述圣纪碑呢?据考证,该碑共46行,每行字数不等,大约刻5000多字,相互对比,武则天的无字碑字数更少。

在无字碑顶部的左右两侧,各有相互缠绕的四条螭龙,加起来,总共是八条,寓意真龙天子,螭龙下方的《升龙图》更能说明此意了。

说完局部,我们再看整体,无字碑是个庞然大物,用一块完整的巨石雕刻而成,根据乾陵景区给出的数据,通高8.03米,宽2.1米,厚1.49米,重98.8吨,遥相呼应的述圣纪碑通高7.3米,宽1.86米,重约90吨,由五块方形石头垒成,加上碑盖与底座,共用7块石头,因此称“七节碑”,“七节”取意“七曜”(日、月、金、木、水、火、土),寓意高宗皇帝的文治武功像七曜一样普照天下。

无字碑是谁立的?


从高度、宽度、吨位看,无字碑均超过了述圣纪碑,九龙纹则意在彰显武则天的皇权,它告诉人们,武则天是拥有最高权力的天子,是高高在上的女皇。高宗墓碑上的《述圣纪》是武则天本人的作品,她写好后,由中宗李显誊抄一遍。无字碑上的方格数虽远不及5000,但也已经很多了,像李治亲笔撰写的《李勣碑》、《孝敬皇帝睿德纪》,也就2000字左右,他们一个是太子,死后追封皇帝;还有一个是一品大员,官至司空。综合以上条件,特别是九龙纹和无字碑的高度,我认为无字碑是武则天生前为自己准备的,时间嘛,应该是圣历元年至神龙元年之间。

高宗刚刚去世时,武则天没有打算入葬乾陵。皇后死在皇帝后面,是要另外找地方建陵寝的,否则皇帝入葬以后,地宫的大门就不能关上,还要等皇后。可皇帝的身份明显高于皇后,怎么可以让地位高的等地位低的呢?二十多年后,武则天即将去世,遗制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入葬乾陵。李显同意,给事中严善思反对,其中一条理由是

“臣又闻乾陵元宫,其门以石闭塞,其石缝铸铁,以固其中,今若开陵,其门必须镌凿。然以神明之道,体尚幽玄,今乃动众加功,恐多惊黩。又若别开门道,以入元宫。即往者葬时,神位先定,今更改做,为害益深。”

乾陵地宫用石门封闭,石缝间灌有铁水,坚固无比,如果从其他地方开条路进去,又会惊扰先帝。这说明唐高宗入葬后,地宫就关闭了,防盗措施也到位了,如果不是要葬武则天,原则上不会再打开。侧面说明武则天起初没有入葬的想法。

圣历元年,武则天做了一件大事,她听从狄仁杰的意见,召回庐陵王李显,重新立为太子。此举意味着武周的灭亡,大唐的恢复只是时间问题。接班人确定了,老迈的武则天应该会考虑后事,无字碑就是在这个时间段建造的。等到神龙元年,武则天去世,李显不大可能会给她立这样一块碑,因为下葬时,武则天不是皇帝了,她已经去帝号,以皇后的身份入葬,一个皇后,墓碑的大小、重量怎么可以超过先帝呢?碑顶又怎么会有九条龙呢?所以说墓碑在武则天生前就已经准备的可能性大,而且她刚开始可能没打算葬在乾陵,是想为自己单独建帝王陵的。

无字之谜?


无字碑为什么无字呢?

我们不妨来想想,假如要有字,应该是什么时候刻?由谁来写?墓碑嘛,应该是介绍死者的生平,然后为尊者讳,歌功颂德,展示她的赫赫功业。既然是一生,至少得写生卒年吧,哪年哪月生,哪年哪月死,人生的头等大事莫过于生死。墓碑可以提前准备,格子可以提前画好,但碑文要死后才能写吧,否则怎么写去世的时间呢。再看写手,太子李弘去世,高宗为其写《睿德记》,高宗去世,武后写《述圣纪》,武后封嵩山,自己撰文,如果无字碑要有字,八成是唐中宗李显为母亲写碑文。那李显为什么不写呢?

有人说武则天任用酷吏,燕啄皇孙,大兴土木,罪孽深重,实在是无功可记。这明显不对,在武则天统治期间,虽然上层有过激烈的政治斗争,但国家内部总体稳定,没有天下大乱,户口也在增长,她本人奖励农桑,兴修水利,选拔人才,虚心纳谏,政启开元,治宏贞观,不至于无功可记。

有人说武则天认为自己功劳太大了,不是用文字可以写完的,特意交代儿子不要写碑文。持这种观点的,不妨看看隔壁的述圣纪碑,那是武则天亲自为丈夫撰写的,对高宗评价甚高,说李治在位期间,“猛将如云,谋臣如雨”。唐高宗的丰功伟绩用5000字能写完,武则天的功劳多少字都写不完,这不是赤裸裸的鄙视唐高宗吗?就算武则天是这个意思,李唐的后代们也不能答应呀。

有人说李显本来是想写碑文的,可想着想着,陷入了深深的矛盾之中,怎么给母后定位呢?一方面,武则天废黜两帝,篡夺大唐江山,杀死李唐宗室多人,她是个罪人;另一方面,再怎么说,她也是你的母亲,被赶下台的十几年里,她完全可以杀了你,可她却没有,还重新立你为太子,没有母后,哪有李显的今天呢?批评她吧,有违孝道,不合适;歌颂吧,心有不甘。管它呢,老子不写了!

其实看当时的诏书,武则天虽然是被政变推翻的,但产生的后果并没有违背她的初衷,人家本来就是想传位给李显。大唐恢复后,官方对武则天的态度非但不纠结,还相当肯定。例如,国号从大周改回了大唐,李显依然尊母亲为则天大圣皇帝,没有废掉皇帝的名号。即位诏书上,也高度肯定母亲的地位:“则天大圣皇帝亶聪明德,睿哲应期,用初九之英谟,开太一之宏略。”视武周为李唐的特殊阶段。神龙元年年底,武则天病逝,追封为则天大圣皇后。尊号不是问题,诏书也明确表态,在墓碑上写一篇官样文章也不是什么问题。她是以皇后的身份入葬的,那就说她怎么当皇后呗,敏感的问题可以回避,这些应该难不倒御用文人,李显咨询下他们,写一篇碑文不难。

李显肯定武则天,背后有他的政治目的,符合当时的朝廷局势。神龙政变,是张柬之、桓彦范等宰相策划的,李显参加的不是很情愿。事成之后,他们身居高位,功劳很大,对于李显来说,虽是功臣,但也是威胁;怎么对付张柬之等人呢?李显想到了武家人,他肯定武则天的地位,不光能彰显孝道,更可以争取武家的支持,借他们的手,帮助自己制衡功臣。武则天倒了,武三思迫切需要新的靠山,防止被张柬之等功臣彻底清算。于是双方一拍即合,政变后一年,五位封王的功臣就被夺权、排挤、打压,黯然离开长安。武则天病逝的时间点,正是武三思炙手可热的时候。

无奈之举


还有人说武则天留有遗言:千秋功过,任由后人评说。这个观点的寓意比较好,人们也乐于接受,有一定可能性。但没有史料依据,仅是一种猜测。最后说说我个人的看法,我认为不刻字是武则天本人的想法,但是一种无奈之举。她原本并不想入葬乾陵,想以皇帝的身份另建陵寝,连墓碑都准备好了,就等着刻字。然而,神龙政变发生了,手握大权二十多年的武则天,突然失去权力,成为任人宰割的羔羊,其中的无助、落魄,与之前产生强烈反差,权力像毒品,吸多了欲罢不能。等到驾崩,她还是皇帝,但那是大周的皇帝,一个曾经屠杀李唐宗室的亡国之君,她的的陵寝,防盗措施能有多好?规模能有多大?李唐的子子孙孙会如何看待?现在武三思得势,等以后形势变了,李家后人会不会寻仇?甚至发掘武则天的陵墓?一切的一切,都很难说,她已经没权了,死后的事情,更是控制不了。

经过深思熟虑,武则天要求葬在乾陵。李家后人也许对自己有意见,但对丈夫还是很尊敬的,万一哪天要清算,也得顾忌高宗的灵柩,不敢前去惊扰。每年的祭祀,自然也是少不了的。五十多年前,如果李治不把武媚娘接回来,她早就长伴青灯古佛,孤独终老了,回到丈夫身边,也是夫妻情使然。可问题也随之而来,一山尚且不容二虎,一座陵寝,怎么容得下两位皇帝?武则天为自己安排的墓碑,规格超过高宗,放上去不合适。为了让反对者闭嘴,武则天做出了妥协,那就是去帝号,以皇后的身份入葬乾陵,墓碑照样立,但一个字也不刻。因为有让步条件,李显同意母亲遗愿,将其与父皇合葬。当然,这只是我的一家之言,如果您有其他的观点,也没什么问题。

无字碑, 谁立竖?

李兮唐, 周兮武,

千秋冤结一坯土。

唐家余子不足数,

于阅此意晦终古。

现在的无字碑,实际上是一块有字碑,上面的字非唐人所写,是后人的“到此一游”,比如这首王尚炯的诗,读起来很有沧桑之感。上世纪50年代,乾陵墓道口莫名其妙被几个农民发现,1960年,网友称之为“铁骨铮铮”的郭沫若请求发掘乾陵,周恩来总理批示道:“我们不能把好事做完”。也许,等技术成熟,乾陵地宫重见天日的时候,无字碑的秘密就解开了。

【各抒己见】你认为无字碑无字的原因是什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