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绿行三湘:大围山镇

 zqbxi 2020-05-28

       大围山镇东距浏阳城63公里,距省会长沙126公里,与外界沟通古时以水路运输为主,一年四季,乌蓬船、秋江船往返穿梭,东门码头十分热闹。

大围山又名首裨山,位于湘赣交接处,西邻官渡区,东邻江西铜鼓,南接江西万载,北靠平江,“岗峦围绕,盘踞三县,因名大围”。总面积410平方公里。主峰七星岭海拔1607.8米。峰间地势平缓宽阔,形成一个纵横约二十公里的小平原。古诗称大围“山根东走盘吴尾,水势西流灌楚头。”

唐代杜光庭所著《洞天福地记》将大围山列为第十三洞天——“ 好生元上之天”。山上岩石神工锼琢,离合成奇,群峰献秀,古人曾赞美它为“南衡七二峰峦外,别样岩蛲足胜游。”今已为国家森林公园。

大围山山顶的小平原上有天心湖48个,总面积60亩,又有“白沙湖”之称。秋天,湖畔芦花似雪飘飞,有“西峰雪影”之美誉。小平原东北方古有玉泉寺,今留遗迹,相传火烧红莲寺的故事来源于此。西南为船底窝,洞口有石如门立。其北为西岭龙须漕,龙潭瀑布、枫林瀑布、峡口瀑布等多瀑相连,飞珠溅玉,声响数里。沿船底窝溪流直下,行半小时,道旁有“夫妻松”,两株高耸的古松依偎在一起。一为马尾松,粗犷劲拔,一为黄山松,婀娜多姿,天作之合,耐人寻味。

自古以来,大围山人民,在这片土地上创造了灿烂的文明。远在新石器时期,境内就有人类居住。考古学家曾在大围山发现商周文化遗址1处、龙山文化遗址3处。从楚东村新田坳、金钟桥村金钟组、朱家坪、中岳村等地遗址中出土大量的石斧、石凿、石箭簇、穿孔石片、印纹硬陶等,可以印证早先人类的踪迹。

清嘉庆年间(1796—1820),在金钟桥法林寺附近出土的一组南宋编钟、钟面上铸有“大宋国潭州浏阳县流阳乡金溪北十二都金钟山,绍熙二年”诸字,由此推断,大围山镇地域内的行政建置史,可以上溯千年。

在建筑史上,大围山镇人民创造了许多神奇。明初,由地方绅士鲁荣业捐资修建的跳石桥,座落东门市上游两公里处,横跨大溪河两岸,全部采用麻石作桥墩。石墩为长方体,高出水面约2尺,底部嵌入河床。墩长3尺、宽约0.8尺,两墩间距为1.2尺,共有65个石墩,每年除丰水季节外,均可供行人通过。此桥经清康熙、乾隆、嘉庆和1995年4次复修,保存完好,是浏阳河上一道独特的景观。

境内清代修建的石拱桥众多,共计28座,现在保存完好且能作公路桥梁的有4座,即同治年间修建的青兰桥,道光年间修建的长鳌江桥,光绪年间修建的田心桥、永幸桥。

境内祠堂星罗棋布,大多建于清代,各姓以聚族地中心点择地而建。这些祠堂大都为青砖木石结构,雕梁画栋,颇为气派。有的墙上、檐上塑有历史、戏曲、人物雕像;有的刻有狮、虎、龙、凤等精美图案,构思别具一格,展现出民间艺术的风采。比较有名的祠堂有15座,分别是:东门李祠、东门袁祠、东门涂祠、东门曾祠、上车季祠、鹅颈李祠、夏造冲吴祠、鲇鱼坪何祠、枧坑何祠、枫树下陈祠、南冲张祠、赵湾刘祠、长鳌江廖祠、高漕邓祠、铜湾郑祠等。其中鲁家湾村鲁氏家庙保存且修缮完好,对联、书画点缀其间,富丽堂皇。

境内有各类庙宇15处,多数被毁。始建于清嘉庆年间,占地400平方米的东门万寿宫,外型保存较好,该庙为青砖木梁石柱结构,单列四进。庙内现无菩萨香火,已改作他用。马元师庙位于中岳村大坳上,始建于清光绪初年,为青砖木石结构,占地300多平方米,曾一度倒塌,1994年按原貌恢复,现为境内香火集中的最大庙字。

宋朝名人汤寿,刚直不阿,官至大理寺少卿,死后葬入大围山上鸡笼尖,墓碑高耸,石羊、石马陈列左右,庄严肃穆,并在墓旁建有守墓庐,此乃规格较高的古墓之一。

大溪河两岸,明、清时建造的吊脚楼群,是一道独特的景观。楼为土木结构,约三分之二建于河岸,三分之一延伸于河面上,以木柱支撑楼板,临河面开有各式小窗户,便于观赏河景。建筑古朴雅致,富于江南水乡情调。全盛时期,每逢端午、中秋、元宵等佳节,两岸张灯结彩,灯笼高挂,河中船筏穿梭,弦歌悠扬,仿佛秦淮胜景。由于年久失修和建筑风格的改变,吊脚楼所剩不多,但风韵犹存。

东门古街由上街、下街、浆兴街组成,全长2公里,两边店铺林立,路心麻石铺就,曾是“小上海’繁华的象征。下街及浆兴街现仍保持原貌,成为历史的见证。

始建于清同治年间的培英塔,位于都佳村的前坳上。塔为青砖木结构,八角形、七层,塔高25米,有长条麻石砌成的楼梯盘旋直达顶部。站在飞檐斗拱的塔项,可以俯瞰东门市全貌,为大围山标志性建筑,1951年修建东门万担粮仓时拆除,现存遗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