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智者的困境

 三驾马车1966 2020-05-28


刘向军

虞国,这个中条山脚下、黄河北岸的山区小国原本没有资格在历史上留下一笔,然而,它竟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一笔,因了“假虞伐虢”这个典故,因了这个成语背后的宫之奇、百里奚这两个先贤。

今天的山西省平陆县人口是20多万,我们有理由推定3000年前的虞国人口充其量也就有2万多人吧。我们还可以推定,那时的虞国,山更青翠,水更清澈,翻山越岭的道路也比今天要难走得多。

虞道难。

就在两年前,晋献公就曾向虞国国君借过一次道。晋军通过虞国的道路往南夺取了虢国的下阳。而现在,晋献公再一次向虞国国君提出了借道的请求,他们要通过虞国彻底灭掉黄河南岸的虢国。

宫之奇和百里奚陷入了困境。

这两位智者都知道,虞国国君是玩火自焚。满怀着对虞国前途的担忧,他们反复交流如何劝阻虞君,如何挽救虞国。可是,两年前他们的劝阻没有效果,这一次能够劝阻得了吗?

面对贪婪昏庸而又固执的虞君,百里奚知道任何劝谏都是无用的,他决定选择沉默,同时选择坚守。

【平陆县上吉村:宫之奇坟墓遗址所在地】

宫之奇决定最后再进谏一次,用他全部的智慧。

宫之奇压抑着心中的焦虑,冷静地告诫虞君:“如果虢国灭亡了,虞国也必然随之灭亡啊!这就像脸颊骨与牙床骨的关系一样,颊骨没有了,齿床也就无处安放了;这又如牙齿和嘴唇的关系,失掉了嘴唇的庇护,牙齿就会寒冷啊!”

但是虞君并不这么想,他认为自己和晋献公是同一个祖先,晋国不会消灭虞国的。

宫之奇在内心苦笑了一下,再次提醒虞君:“不错,虞国和晋国是同一个祖先,可虢国和晋国也是同一个祖先啊!晋国、虞国、虢国,这三个国原本都是同一个姬姓祖先,如果晋国可以消灭虢国的话,为什么会对虞国客气呢?再说了,晋献公是个为了自己的利益可以把自己祖父和曾祖的子孙全都铲除的人,他会对虞国心慈手软吗?”

“可是,我祭祀天地鬼神很虔诚,”虞君天真地说,“老天会保佑我们虞国的!”

3000年前的黄土地上,这个理由是很有分量的。

“善人可以虔诚地祭祀天地,恶人同样可以虔诚地祭祀天地,甚至他们更虔诚。老天又该庇护谁呢?”宫之奇忍着心中的郁闷反驳道,“上天只保佑有品德的人,哪里只保佑祭品丰盛干净的人呢?!”

虞君摇头不语,心中冷笑:“真是迂腐之见!虞国和晋国同祖同宗,晋国又送了我稀世的宝玉、骏马,我又帮助晋国消灭了虢国,晋国怎么可能在天下人面前做出对虞国不仁不义的事呢!”

出了虞国国都的城门,宫之奇又去拜会老友百里奚。

一对智者,泪眼相对,仰天长叹。智慧在这里是没有用的,智慧只会给智者增添痛苦。他们能够看清必然发生的悲剧,却又无法保全虞国,甚至无法保全自身。

四州山上的西北风呼啸着卷地而来,深秋季节,落叶纷纷。

晋国的大军从四州山西侧的盐道通过“锁阳关”进入到虞国地界,又沿着青石槽、卸牛坪、张店、前滩、岭峤、太宽一线狭窄不平的官路往南进发。

晋虞一家亲。按照虞国国君的要求,沿途村落的百姓们箪食壶浆热情地犒劳远征的晋军。

“我要离开虞国国都,”宫之奇对百里奚说,“虞国熬不过这个冬天了,晋国灭虢返回来之时,就是虞国灭亡之日。我不忍心看到虞国的灭亡啊!”

“可惜虞君不听忠言!”百里奚老泪纵横,“我且留守虞国,看是怎样一个结局!”

次日清晨,宫之奇带着合家老小悄悄出了虞国国门,向着东北方向的深山前行。那里,仍是虞国的土地,但荒芜人烟,乱石遍地,杂草丛生。在一处山头,宫之奇和家人一起动手搭建了几间小茅屋。回首遥望西南方向,依稀可见虞国都城。

“我且终老于此,守望我的国都。”迎着凛冽的寒风,泪水挂在宫之奇的脸上。

公元前655年腊月初一,晋国灭掉虢国凯旋。晋军的先头部队已经驻扎到虞国的岭峤村了。虞君乐滋滋地想象着如何分享晋军的战利品,此时,他仍不相信自己正是晋国的下一个战利品。

不费吹灰之力,顺手牵羊,晋军趁便灭掉了虞国,俘虏了虞君和百里奚,收回了先前晋国赠送给虞君的宝玉、骏马。百里奚陪伴着虞国国君被押解着远离家乡,沿着此前借给晋军的道路——张店、卸牛坪、青石槽、锁阳关——前往晋国的都城。

后来,百里奚几经辗转到了秦国,他用自己的智慧协助秦穆公成就了一番霸业,走出了人生的困境。

后来,宫之奇一直隐居在中条山上,用他的一双慧眼忧郁地守望着虞国土地,后世百姓把宫之奇后半生困守的山头称为“将军岔”。

后来,这是百里奚和宫之奇都不知道的事,左丘明把他们和虞国写进了《左传》,“假虞伐虢”之计和“宫之奇谏假道”的故事,触动着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弦。

在历史的天平上,宫之奇和百里奚终于都走出了各自人生的困境,站到了荣耀的另一端。

2020.5.28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