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爱生命  关注健康【三】

 liuhuirong 2020-05-29
关爱生命 <wbr> <wbr>关注健康【三】
体检项目及意义指标(三)
 
 直接胆红素(SDB)   <7.0 μmol/L
临床意义  胆红素总量增高、间接胆红素增高:溶血性贫血,血型不合输血,恶性疾病,新生儿黄疸等。胆红素总量增高、直接与间接胆红素均增高:急性黄疸型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变,中毒性肝炎等。胆红素总量增高、直接胆红素增高:肝内及肝外阻塞性黄疸,胰头癌,毛细胆管型肝炎及其他胆汁瘀滞综合征等。  
  
间接胆红素
SIB)   1.7~13.7 μmol/L
临床意义  胆红素总量增高、间接胆红素增高:溶血性贫血,血型不合输血,恶性疾病,新生儿黄疸等。胆红素总量增高、直接与间接胆红素均增高:急性黄疸型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变,中毒性肝炎等。胆红素总量增高、直接胆红素增高:肝内及肝外阻塞性黄疸,胰头癌,毛细胆管型肝炎及其他胆汁瘀滞综合征等。

平板运动试验    
临床意义  平板运动试验是冠心病进行临床评估的最重要和最有价值的无创性诊断试验,同时还可以帮助诊断胸痛的原因,检出早期高危人群中的冠状动脉疾病及早期高血压,了解运动引起的心律失常及各种和运动有关的症状(胸闷、心悸) 的原因,鉴别多支冠状动脉病变中的"罪犯血管″,评估各种心血管病对运动的反应,从而了解心肌冠脉储备功能,均有实际的临床意义。但运动试验同时又有一定风险,临床医生要严格掌握其适应症及禁忌症。  
  
踏车运动试验
    
临床意义  踏车运动试验是冠心病进行临床评估的无创性诊断试验,同时还可以帮助诊断胸痛的原因,检出早期高危人群中的冠状动脉疾病及早期高血压,了解运动引起的心律失常及各种和运动有关的症状(胸闷、心悸) 的原因,鉴别多支冠状动脉病变中的"罪犯血管″,评估各种心血管病对运动的反应,从而了解心肌冠脉储备功能,均有实际的临床意义。但运动试验同时又有一定风险,临床医生要严格掌握其适应症及禁忌症。    
二级梯运动试验     
临床意义  二级梯运动试验是最简便安全的运动方式,故曾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目前认为,二级梯运动试验负荷量小、敏感性差,而假阴性率较高,国内外已基本上取消了这种检测方式,但在一些基层医疗单位仍有一定的应用参考价值。  
尿素氮(BUN)  1.7-8.3 μmmol/L
临床意义  增高:急慢性肾炎,重症肾盂肾炎,各种原因所致的急慢性肾功能障碍,心衰,休克,烧伤,失水,大量内出血,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前列腺肥大,慢性尿路梗阻等。    
肌酐   53-130 μmmol/L
临床意义  增加:肾衰,尿毒症,心衰,巨人症,肢端肥大症,水杨酸盐类治疗等。减少:进行性肌萎缩,白血病,贫血等。  
  
尿酸
  90-420 μmmol/L
临床意义  增加:痛风,急慢性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恶性贫血,肾衰,肝衰,红细胞增多症,妊娠反应,剧烈活动及高脂肪餐后。  

内生肌酐清除率   0.80~1.20 ml·s-1/m2
临床意义  增加:心排血量增多的各种情况(如高热,甲亢,妊娠),烧伤,一氧化碳中毒,高蛋白饮食,糖尿病肾病早期。降低:休克,出血,失水,充血性心衰,高血压晚期,急慢性肾功能衰竭,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肾盂肾炎,肾淀粉样变性,急性肾小管病变,输尿管阻塞,多发性骨髓瘤,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肝豆状核变性,维生素D抵抗性佝偻病,慢性阻塞性肺病,肝功能衰竭等。
尿素   3.2~7.0 mmol/L
临床意义  急慢性肾炎,重症肾盂肾炎,各种原因所致的急慢性肾功能障碍,心衰,休克,烧伤,失水,大量内出血,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前列腺肥大,慢性尿路梗阻等。  
  
甲胎蛋白
(AFP)   0-25 μg/L
临床意义  增高:原发性肝癌、良性肝病、其他恶性肿瘤、妊娠。  
癌胚抗原(CEA)  0-5 μg/L
临床意义  增高:大肠癌、胰腺癌、胃癌、小细胞肺癌、乳腺癌、甲状腺髓样癌等。但吸烟、妊娠期和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非特异性结肠炎等疾病,15%~53%的病人血清CEA也会升高,所以CEA不是恶性肿瘤的特异性标志,在诊断上只有辅助价值。
CA19-9   0-37 U/L
临床意义  增高:胰腺癌,阳性率可高达90%以上。其他消化道肿瘤,如肝癌、胃癌、胆道癌、结肠癌,CAl9—9的阳性率约为30%~60%。非肿瘤性疾病如胰腺炎、肝硬化、糖尿病等,CAl9—9也可升高,但其浓度较低或只是一过程性升高。  

游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
f-PSA)   0-4 μg/L
临床意义  血清中的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有不同的分子形式,F—PSA以游离的形式循环于血液中。近期的研究证实,测定血清中不同分子形式的PSA对于区别前列腺癌和前列腺增生有重要意义。前列腺癌患者血清中游离PSA/总PSA比值明显较前列腺增生患者低,当PSA值为4~15ng/ml时,应用游离PSA/总PSA比值来区别癌和增生,可使特异性增加到90%,故F—PSA和PSA联合检测对诊断前列腺癌更有意义。
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   0-4 μg/L
临床意义  PSA是前列腺癌最有价值的肿瘤标志物,已被广泛应用于前列腺癌的筛选、早期诊断和分期上,其特异性高达97%。69%~92%的前列腺癌患者血清PSA阳性,约有7%~20%的急性前列腺炎、前列腺肥大患者PSA也可升高,但前列腺良性肥大患者血清PSA浓度一般低于20ng/ml。  
CA153   0-28 U/L
临床意义  对乳腺癌的诊断和术后随访监察有一定的价值。其他恶性肿瘤,如肺癌,结肠癌,胰腺癌,卵巢癌,子宫颈癌,原发性肝癌等,也有不同程度的阳性率。    
CA125   0-35 U/L
临床意义  1、卵巢癌病人血清CA125水平明显升高,手术和化疗有效者CA125水平很快下降。若有复发时,CA125升高可先于临床症状之前。2、其他非卵巢恶性肿瘤也有一定的阳性率,如乳腺癌40%、胰腺癌50%、胃癌47%、肺癌44%、结肠直肠癌32%、其他妇科肿瘤43%。3、非恶性肿瘤,如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炎、卵巢囊肿、胰腺炎、肝炎、肝硬化等虽有不同程度升高,但阳性率较低。4、在胸腹水中发现有CA125升高,羊水中也能检出较高浓度的CA125。5、早期妊娠的头3个月内,也有CA125升高的可能。  
CA50   <24 U/ml
临床意义  1、胰腺癌、结肠癌、直肠癌、胃癌等血清CA50升高,特别是胰腺癌患者升高最为明显。2、肝癌、肺癌、子宫癌、卵巢癌、肾癌、乳腺癌等也可见CA50升高。3、溃疡性结肠炎、肝硬化、黑色素瘤、淋巴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等也有CA50升高现象。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   0-15 μg/L
临床意义  1、可用于鉴别、诊断、监测小细胞肺癌放化疗后的治疗效果。治疗有效时NSE浓度逐渐降低至正常水平,复发时NSE升高,用NSE升高来监测复发要比临床确定复发早4-12周。2、可用于监测神经母细胞瘤的病情变化,评价疗效和预报复发。3、神经内分泌细胞肿瘤,如嗜铬细胞瘤、胰岛细胞瘤、甲状腺髓样癌、黑色素瘤、视网膜母细胞瘤等的血清NSE也可增高。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   <7 IU/ml
临床意义  1、早期绒毛膜上皮细胞癌、葡萄胎时,血中hCG明显高于早孕的水平。2、是诊断早孕,监测先兆流产,异位妊娠的良好指标。
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TSGF)   33.88-70.57 U/ml
临床意义  TSGF是不同于其它标志物的一种独立物质,可以对全身各系统、各脏器、合组织来源的肿瘤(包括鳞癌、腺癌、肉瘤、骨髓瘤、胶质瘤、淋巴瘤、内外分泌腺肿瘤及血液病)起到联合检测的效果,敏感性为85.6%-86.9%,特异性为91%-96%。
  136-145 mmol/L
临床意义  降低:1、胃肠道失钠,如幽门梗阻、呕吐、腹泻,胃肠道、胆道、胰腺术后,造瘘或引流等。2、尿中钠排出增多。3、皮肤失钠:大面积烧伤、创伤或出汗。4、钠的摄入量不足,如饥饿、营养不良、低盐疗法等。5、酸中毒。增高:1、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症,如柯兴综合征、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2、高渗性脱水症。3、脑性高血钠症,如脑外伤、脑血管意外、垂体肿瘤等。4、钠进量过多,如注射高渗盐水或进食过量钠盐,且伴有肾功能失常时。5、潴钠性水肿,常见于心脏病、心力衰竭、肝硬化、肾病等。  
  96-108 mmol/L
临床意义  降低:1、体内氯化物丢失过多:①严重的呕吐、腹泻、胃肠道引流;②糖尿病酸中毒;③慢性肾功能衰竭;④失盐性肾炎;⑤阿狄森氏病。2、摄人氯化物过少:①出汗过多,未补充食盐;②慢性肾炎,长期忌盐饮食后;③心力衰竭,长期限盐并大量利尿后。升高:1、体内氯化物排出减少:①泌尿道阻塞、急性肾小球肾炎无尿者;②肾血流量减少,如充血性心力衰竭。2、摄人氯化物过多。3、以换气过度所致的呼吸性碱中毒。4、高钠血症脱水时。
  3.5-5.5 mmol/L
临床意义  降低:1、钾的摄入不足,如饥饿、营养不良、吸收不良。另外严重感染、败血症、消耗性疾病、心力衰竭、肿瘤等疾病的晚期以及手术后长期禁食等。2、钾的过度丢失,如严重的呕吐、腹泻及胃肠引流等。3、钾的细胞内转移,如家族性周期性四肢麻痹、肌无力症、给予大量葡萄糖等。4、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如柯兴综合征、醛固酮增多症。5、肾脏疾病。6、碱中毒。升高:1、肾脏功能障碍。2、细胞内钾的移出:如重度溶血反应、组织破坏、灼伤、运动过度、注射高渗盐水或甘露醇使细胞脱水。3、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即阿狄森病。4、组织缺氧:如急性支气管哮喘发作、急性肺炎、中枢或末梢性呼吸障碍、休克及循环衰竭、全身麻醉时间过长。5、酸中毒。6、含钾药物及潴钾利尿剂的过度使用,如注射大剂量青霉索钾或长期应用安体舒酮、氨苯喋岭等。  
  2.1-2.75 mmol/L
临床意义  增高:甲状旁腺机能亢进症、维生素D过多症、多发性骨髓瘤、肿瘤广泛骨转移、阿狄森氏病、结节病。降低:甲状旁腺机能减退症、佝偻病、软骨病、吸收不良性低血钙、慢性肾炎、尿毒症、大量输入柠檬酸盐抗凝血后。  
  9-30 μmol/L
临床意义  增高:1、红细胞破坏增多,如溶血性贫血。2、红细胞再生或成熟障碍性疾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等。3、铁的利用率降低,如铅中毒或维生素B6缺乏引起的造血功能减退。4、贮存铁释放增加,如急性肝细胞损害、坏死性肝炎等。5、铁的吸收率增加,如血色沉着症、含铁血黄素沉着症、反复输血治疗或肌肉注射铁剂引起急性中毒症等。降低:1、机体摄取不足,如营养不良、胃肠道病变、消化性溃疡、慢性腹泻等。2、机体失铁增加,如失血,包括大量和隐性失血,特别是肾炎、肾结核、**出血、溃疡病等,泌尿生殖道和胃肠道的出血。3、体内铁的需要增加又未及时补充,如妊娠、婴儿生长期等。4、体内贮存铁释放减少,如急性和慢性感染、尿毒症等均可引起铁释出减少。5、某些药物治疗,如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或肾上腺皮质激素、大剂量的阿司匹林、消胆胺等。  
  0.6~1.07 mmol/L
临床意义  升高:1、肾脏疾病,如慢性肾炎少尿期、尿毒症、急性或慢性肾功能衰竭等。2、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机能减退症、甲状旁腺机能减退症、阿狄森氏病、未治疗的糖尿病昏迷等。3、镁制剂中毒。降低:1、消化道丢失,如慢性腹泻、吸收不良综合征、肠道或胆道瘘管等。2、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甲状旁腺机能亢进症、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以及长期使用皮质激素治疗后。3、用利尿剂治疗而未及时补充镁。4、其他疾病,如急性胰腺炎、晚期肝硬化、急性心肌梗塞、急性酒精中毒等。  
  7.65~22.95 μmol/L
临床意义  降低:见于严重烧伤、发热、营养不良、味觉障碍、生殖机能减退、肝硬变、酒精性肝损伤、肾功能不全、皮质类固醇治疗、肠性肢端皮炎、肺癌等。升高:见于创伤、溶血性贫血、红细胞增多症、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和甲亢等。  
  11.0-24.0 μmol/L
临床意义  降低:1、肝豆状核变性(Wilson病):因体内α—球蛋白缺乏,血清结合铜的能力降低,使游离铜进人组织沉积。2、Menke卷发综合征:先天性肠道吸收铜障碍,铜在组织中分布不平衡,血清、尿、肺、毛发、脑和肝中含量低,肾、脾、十二指肠、胰的含量高,肾皮质铜的含量特别高。3、低蛋白血症:如恶性营养不良、吸收不良、肾病综合征等。4、其他疾病:如婴儿口炎性腹泻、婴儿自发性低蛋白症、烧伤等。升高:1、急性和慢性感染,急性和慢性白血病等。2、肿瘤,如淋巴瘤、何杰金病等。3、贫血,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恶性贫血、缺铁性贫血、镰刀状红细胞性贫血、地中海性贫血等。4、其他疾病,如血红蛋白沉着症、肝之变、甲亢、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铅 
 <1.2 umol/L
临床意义   增高:铅中毒。
T3
(三碘甲状腺原氨酸)   0.8-2.3 ng/L
临床意义  增高:甲亢,高TBG血症,医源性甲亢,甲亢治疗中及甲减早期TT3呈相对性增高,碘缺乏性甲状腺肿病人的TT4可降低,但TT3正常,亦呈相对性升高。降低:甲减,低T3综合征(见于各种严重感染,慢性心、肾、肝、肺功能衰竭,慢性消耗性疾病等),低TBG血症等。  
T4(
甲状腺素)   45-145 ng/L
临床意义  增加:甲亢,高TBG血症(妊娠,口服雌激素及口服避孕药,家族性),急性甲状腺炎,亚急性甲状腺炎,急性肝炎,肥胖症,应用甲状腺激素时,进食富含甲状腺激素的甲状腺组织等。降低:甲减,低TBG血症(肾病综合征,慢性肝病,蛋白丢失性肠病,遗传性低TBG血症等),全垂体功能减退症,下丘脑病变,剧烈活动等。  
TSH
(促甲状腺激素)   0.27-4.2 pmol/L
临床意义  增高:原发性甲减,异位TSH分泌综合征(异位TSH瘤),垂体TSH瘤,亚急性甲状腺炎恢复期。降低:继发性甲减,第三性(下丘脑性)甲减,甲亢CTSH瘤所致者例外,EDTA抗凝血者的测得值偏低。    
FT3(
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   2.8-7.1 pmol/L
临床意义   增高:甲亢。 降低:甲减。
FT4(
游离甲状腺素)   12-22 pmol/L
临床意义  增高:甲亢,应用甲状腺素治疗时。降低:甲减,应用T3治疗时。
雌二醇
(TE2)    pmol/L
临床意义  增高:女性性早熟(真性或假性),卵巢、肾上腺分泌雌二醇及其他雌激素的肿瘤,男性乳房发育,肝硬变,应用克罗米芬、HCG后。降低:Turner综合征,原发性或继发性卵功能减退等。  
雌三醇
(TE3)    ng/L
临床意义  降低:高危妊娠,胎儿发育延迟,胎儿宫内死亡,贫血,营养不良,慢性肾衰,血红蛋白病,胎儿肾上腺发育不全等。  
雌酮
(E1)    pmol/L
临床意义  增高:妊娠,应用洋地黄类药物(如地高辛)等。  
孕酮
(P)    nmol/L
临床意义  增高: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21β-羟化酶缺乏,17β-羟化酶缺乏和11β-羟化酶缺乏等),卵巢肿瘤,葡萄胎。降低:流产,闭经-乳溢综合征等。  
17-羟孕酮
   nmol/L
临床意义  增高: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21β-羟化酶缺乏,11β-羟化酶缺乏),部分肾上腺或卵巢肿瘤病人。    
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HCG)  阴性  
临床意义  增高:葡萄胎,恶性葡萄胎,绒毛膜上皮细胞癌,精原细胞瘤,畸胎瘤,异位HCG分泌肿瘤(如胃癌、胰腺癌,肺癌,结肠癌,肝癌,卵巢癌,消化系统类癌等)。降低:流产,异位妊娠等。      
胎盘催乳素
(PL)    mg/L
临床意义  降低:妊娠毒血症,流产。妊娠8周后,如PL降低而尿HCG正常或升高提示为滋养层细胞病(葡萄胎,绒毛膜上皮细胞癌)。妊娠30周后的PL<4mg/L,提示有胎儿发育不良或死胎可能。    
睾酮总量
(T)    nmol/L
临床意义  增高:特发性男性性早熟,家族性男性性早熟,肾上腺皮质增生,肾上腺皮质肿瘤(腺癌显著增高,腺瘤亦常增高),睾丸肿瘤,睾丸女性化,多囊卵巢综合征,卵巢雄性化肿瘤,松果体瘤,特发性多毛症,甲减,雄激素,HCG和雌激素治疗中等。降低:21-三体综合征,尿毒症,肌强直营养不良征,肝功能不全,陷睾症,原发性或继发性性腺功能减退症(Klinefelter综合征,Kallman综合征等),雄激素治疗停药后等。    
雄烯二酮
   nmol/L
临床意义  增加:女性多毛症,痤疮,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肾上腺皮质肿瘤,多囊卵巢综合征,应用克罗米芬或HCG时等。降低: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卵巢功能减退症,镰状红细胞性贫血等。

维生素A(视黄醇
)   0.5~2.1μmol/L μmol/L
临床意义  增高:婴儿特发性高钙血症,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维生素A中毒,应用口服避孕药时等。降低:维生素A缺乏症,甲减,肝、胃肠及胰腺疾病,慢性感染,播散性结核病,类癌综合征,蛋白营养不良,应用胆酷胺、矿物油及新酶素等。  
维生素B1(硫胺)
  0.0~75.4nmol/L nmol/L
临床意义  增高:白血病,淋巴瘤。减低:维生素B1缺乏症(脚气病),慢性乙醇中毒,营养不良,甲亢,长期腹泻,妊娠,心衰,剧烈运动,丙酮酸羧化酶缺乏症,硫胺不敏感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维生素B6
  14.6~72.8nmol/L nmol/L
临床意义  维生素B6包括比哆醇、比哆醛和比哆胺三种存在形式。降低:慢性乙醇中毒,营养不良,尿毒症,小儿惊厥,吸收不良综合征,妊娠,糖尿病(尤其是妊娠糖尿病),应用青酶胺、左旋多巴、乙醇、异烟肼及口服避孕药时等。
维生素B12(氰钴胺)
  162~694pmol/L pmol/L
临床意义  增高:急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部分单核细胞性白血病,白细胞增多症,类白血病反应,肝功能不全,药物性胆汁瘀滞,蛋白营养不良等。降低: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吸收不良综合征,妊娠后期等。  
叶酸(叶酸盐)
  4.1~20.4nmol/L nmol/L
临床意义  增高:肠盲袢综合征,恶性贫血。降低: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甲亢,乙醇中毒,营养不良,吸收不良,妊娠,维生素B1,B6,B12和C缺乏症,重症皮肤病,慢性腹泻,恶性肿瘤等。
维生素C
(抗坏血酸)   34~114μmol/L μmol/L
临床意义  降低:坏血病(维生素C缺乏症),血液透析,尿毒症,妊娠,脂痢,慢性乙醇中毒,吸收不良,甲亢等。  
维生素D
  5.0~11.8 nmol/L
临床意义  增高:维生素D中毒,甲旁亢。降低:甲旁低,假性甲旁低,慢性肾衰,无肾患者(以上情况主要为24,25-二羟维生素D降低),吸收不良,脂痢,维生素D缺乏所致骨软化症,佝偻病,肝硬变,肾性骨病,纤维囊性骨炎,甲亢,应用抗惊厥药、糖皮质类固醇激素及苯巴比妥等药物时。    
维生素E(生育酚)
  11.6~46.4μmol/L μmol/L
临床意义  降低:吸收不良,某些习惯性流产,胆汁瘀滞,脂痢,恶病质性贫血,早产儿伴溶血性贫血,营养不良,高非饱和脂肪酸饮食等。近年发现,维生素E具有抗衰老,预防恶性肿瘤和防止过氧化脂质形成作用,并可防止缺氧状态下血管壁过氧化脂质贮积,阻止动脉硬化的发展。
  
维生素K
  2.88±1.4nmol/L nmol/L
临床意义  维生素K不足一般可见于吸收障碍包括膀胱纤维变、梗阻性肝脏疾病、胆结合症、胰脏机能不全、上消化道的功能性疾病。口服抗菌素治疗时能使结肠中产生维生素K的细菌死亡,因此也能导致维生素K不足。 
 
抗链球菌溶血素“O”(ASO)
  :<125 :lU/ml
临床意义  人体被A族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后一周,患者血清中即可出现一定量的抗链球菌溶血素“O”抗体(ASO),约3~4周达到高峰,可持续较长时间。若血清ASO滴度不断上升,提示近期有化脓性链球菌感染,对急性扁桃体炎、急性肾小球肾炎、风湿热的诊断有重要意义。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ASO不升高,可作为与风湿病的鉴别诊断。    
类风湿因子(RF)
  阴性  
临床意义  正常老年人可有5%阳性,随年龄增长阳性率可增加,75岁以上的老年人RF阳性率为2%~25%不等,但在自身免疫性疾病:干燥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硬皮病、多发性肌炎/皮肌炎等;感染性疾病:细菌性心内膜炎、结核、麻疯、传染性肝炎、血吸虫病;非感染性疾病: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肝硬化、慢活肝、结节病、巨球蛋白血症等中也出现。持续高滴度的RF。常提示RA的疾病活动,且骨侵蚀发生率高。RF在RA中阳性率70%~80%,是RA临床活动性指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