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食物降下,饥饿升起

 昵称35641324 2020-05-29

《社会试管》,王宁,2020年▲




电影《饥饿站台》片段▲

在深不见底的社会试管上布满着刻度,每一处都标记着饥饿的程度。这就是电影《饥饿站台》中所虚构的场景,垂直构筑的空间无限沉沦,一直抵达人性的深渊。在坠落的过程中,每一层都会给我们无情地展示欲望的景观,残酷的画面一层一层浮现,欲望极限的显现之处就是整个社会溃烂的根基,也是令人绝望的未来。

主人公第一次在监狱中醒来▲


监狱基本结构以及层级间囚犯的目光▲

主人公与室友享受48层的“剩宴”▲

这个垂直的监禁之地象征着一个社会的结构,社会分层细密,物质财富自上而下流经每一个楼层,如此形成了分配的次序。优先者的挥霍和践踏凸显出财富分配机制上潜在的危机,物质供给在经历楼层的数量达到一定程度之后,社会的质变就开始产生了。食物短缺形成的抱怨,食不果腹导致的愤怒,以及饥饿和绝望催生的恶行就会逐次出现。

在《饥饿站台》建构的社会模型中,虽然社会分层得到了强调,但其中所有的囚犯都有升迁和沉沦的机会。这方面的机制看似偶然,似乎体现了公平,就如影片中的主人公和第一个室友的起伏不定的经历,他们两个人分别经历了48层、171层、33层、202层和6层,每一层表面看起来都一样,同样的物质构筑,同样的格局,同样的设施。但所处的社会阶层位置的迥异决定着获得食物的能力,也决定着人们的心态。下层阶级必须承受社会不公所产生的全部恶果,互害互食几乎成为下层社会的日常景观。从48层坠入171层之后,昔日惺惺相惜的室友突然变成了互噬的敌人。主人公一夜醒来发现自己已经被室友紧紧捆绑在床上,成了室友应对饥饿将至的食物储备。

主人公被室友捆绑到床上,成为其食物储备▲

《饥饿站台》的顶层设计似乎充满善意,每天管理者都会为这个系统中的臣民精心配置美食,但这种偏执于形式的供给只对上层社会具有某种意义,美学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饥饿的本质问题。因为管理者无法洞悉处于无尽深渊中的社会底层,无法体察他们的苦难境遇。0层视野之内的1、2、3、4、5、6……是永远充满赞誉的,每一天都是醉生梦死的境界。或许出于一种公平的思虑和权衡,管理者采取了随机轮换的方式来调配所有人员的安置。因此常常一觉醒来,囚徒们发现自己的处境天翻地覆。要么升迁,要么沉沦。一部分人不负时光,及时行乐,享受权力给予的馈赠,但所有的人都不知未来在何方,因为饥饿就在不远处的站台等候自己。

不同的楼层号▲

“0号层”的盛宴▲

作为个体的人的思想和行为,会因所处的社会位置不同而发生变化。对大多数人而言,阶级和人的思想很难彻底割裂。因此也只有认识了社会的整体结构,才能更好地认识人类的行为。主人公在经历了因阶层的轮换而带来的饥饿和生死之后,得以透视这个社会的结构和制度之间的矛盾。他开始酝酿一场彻底的社会变革以改变每个人的宿命,并以拯救牢笼之中人的灵魂腐败和堕落的问题。

监狱“上层人”在糟蹋食物▲

社会制度确定着人们的生活环境并塑造着人们的行为,最终影响着人们的思维。《饥饿站台》中描述的社会,其社会制度完全被空间结构所规定和控制,其弊端是显而易见的,食物在向下输送的过程中制度是缺席的,于是上层阶级在挥霍,下层阶级则在挨饿。与空间的秩序并行的其实是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于是贪婪、谋害层出不穷。后来主人公和同监一室的黑人室友联手,试图用一种更公平的规则来主动介入分配的环节,重新分配食品,以保证最底层的人能够获得维持生命的食物。他们打乱了过去执行的层级优先规则,重新制定严格的食物配给制,不允许任何人多吃多占有供给之外的食品。除了制定这个重塑命运共同体的纲领和措施之外,他们放弃了自己的优先阶层,毅然登上那个下移的餐台,手执棍棒扮演起了护法的角色。

主人公和黑人室友联手维护用餐桌秩序▲

餐台徐徐下行的过程中,每一层都会涌来贪婪、每一次都要和恶行抗争。食物在一点一点减少,他们身上的创伤却一道一道的增加。途中一名智者告诫他们先礼后兵的重要性,理性地告白会大大减少两败俱伤的次数。这个忠告非常重要,因为实际的楼层数要比主人公格伦推测的250层多很多,沟通和妥协如此关键。即使如此,当他们抵达最末一层333层时,他的黑人伙伴终因伤势过重而离世。但他们精心呵护下的那份爱意满满的“意大利奶冻”还在,还有一个代表未来的孩童

最后一层遇到的“小女孩”正在吃象征信号的“意大利奶冻”▲

社会学是否完全符合科学的定义?这个问题在学界还存在着一些争议。但通过这样一个“试管”去观察制度下的社会反应却是必要的,它可以否定历史上诸多的学者、政治家在书斋中构建的假说。在这个试验中,斯宾塞的社会达尔文主义显然遭遇了挫折,斯宾塞(Herbert Spencer1820—1903)认为人类社会是从低级到高级的形式。随着一代代的更迭,社会成员中那些最有能力,最智慧的人生存下来,从而导致社会的逐渐进步。而历史的发展轨迹并非如此,社会制度是每一个社会发展出来的用于满足其基本需要的组织化方式,对人们的生活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人类在特定的阶段对社会制度有选择的权利和改造的能力,我们的世界是美好的,但又并非处处美好,这些差异性,以及差异决定的差距是客观存在的。

孔德(Auguste Comte)坚持认为科学的方法可以应用到社会生活中,用以揭示社会的基本规律。同时他也认为应当把这些原理性的发现应用于社会的改革中去。社会学家将改变整个社会,使它成为更适合人们生活的地方。马克思也认为人们应该尝试去改变社会,他相信人类历史的动力在于阶级冲突。在《饥饿站台》中,空间的设置就是一个实验容器,试图通过饥饿和死亡来促使其中的人们实行变革,从而建立一个好的社会。电影中空间结构强调了纵向层级的变化,但又没有将其简单化、概念化,比如贵族、中产阶级以上阶级、中产阶级、平民阶级、赤贫阶级等,而是建构了更加细密的分层结构。通过两位变革者下行的过程,也充分展示了社会的复杂性。即使在赤贫阶层,依然有人性的微光,纵然在上层,道德仍然会败坏,不乏刻薄和邪恶。

拍摄花絮▲

在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有媒体问到关于电影的结局问题,就是那个“意大利奶冻”是否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即格伦等试图传递的信息能否被上层建筑的管理者接收到?《饥饿站台》的导演加尔德·加兹特鲁·乌鲁蒂亚(Galder Gaztelu-Urrutia)这样回答:“这是你应该问社会的事情,这取决于我们所有的人……”对于电影中“管理者”的目的,导演认为:“管理者的目的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我们每个人对自己抽到的人生的牌的处理方式,这发生在我们所处的社会阶层上。当然我们理应抗议社会上的不公现象,但是……我们是否会为了保护自己,在他人(人或权力结构)犯错的时候,袖手旁观,不会去做我们该做的事情?正如我之前所说,这是一种社会自我批评,我根本没有权力告诉任何人该怎么做。这部电影只希望暴露问题,而不是灌输或说教。有很多人在做他们必须做的事情,但是我们大多数人却在整天找借口。

监狱的“夜间”▲

可以看到导演所建构的这个清水混凝土“社会试管”是个社会结构发生器,一方面它像一个透明的鱼缸一样供局外人士观赏其中的社会风景,另一方面通过对主人公的刻画,让我们穿越壁垒,置换角度身临其境。我们对结构和管理者提出批判的同时,是否对自己也做出了提醒。真实的社会结构远比线性的试管要复杂得多,个体在其中的流动不仅仅是垂直的,更多的是水平状态的,但显然垂直方面的流动更能触动人类的社会神经。它和欲望有关,是自然人异化的结果。我经常注视我家鱼缸里的风景,因为那里不仅有风姿绰约的身影和灵动的植物水草,也有残酷的社会景观。许多残忍的现象都发生在鱼缸的底部,它们掩映在水草和朽木之下,但局外者却可以透过鱼缸的玻璃对这些暴行一览无遗。混凝土建构在建筑美学的视域下是混沌的、不透明的,但这个垂直型监狱的结构却是非常明晰的,正方形的平面中心贯通了一条通道,一个在漂浮中下行的盛满美酒佳肴的平台既满载着希望,又呈现着绝望。极简主义叙事风格在抽离琐碎的同时,突出了结构的秩序——一个制造饥饿的系统。而一个制造饥饿的系统是否能够催生社会的变革?如果有变革的话,它将在何处发生,又将如何传递呢?这些都是本片留给观众的问题。

苏丹2020/5/1日写于中间建筑

感谢:

袁静为本文提供的资料,

王宁为本文提供的插画。

《饥饿站台》

El hoyo/The Platform

导演: 加尔德·加兹特鲁·乌鲁蒂亚

时间:2019年


四面空间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环境建设艺术咨询研究所

特鸣感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