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重用土茯苓治尿蛋白高

 图书 馆员 2020-05-30

任继学:重用土茯苓治尿蛋白高

土茯苓首见于《滇南本草》,归肝、肾、脾、胃经,甘平扶正,淡渗湿毒,临床可用于湿热邪毒所致痹证、淋浊带下、疮疡肿毒等。

任继学常重用土茯苓解毒除湿,治疗肾风蛋白尿。正虚外感是肾风病成之因,湿浊毒邪则是肾风病成之机。

《本草正义》谓土茯苓“利湿去热,能人络,搜剔湿热之蕴毒”。任老认为,土茯苓为治湿毒要药,归经脾肾,能通经透络,解毒除湿,它既能渗利湿浊之邪,又能正化湿浊而使之归清,湿渗浊清毒解,精微固藏,尿蛋白自可消除。土茯苓“败毒祛邪,不伤元气”(《本草秘录》),《救荒本草》云其可以代粮,故长期大剂量服用无明显毒副反应。

任老治肾风常重用土茯苓至200g为君药。

《本草备要》谓土茯苓“有赤白二种,白者良”,慎不可用代用品,否则损胃。

例 陈某,女,38岁。于2003年2月16日初诊。

腰酸痛4个月而就诊。4个月前,“重感冒”后出现腰酸痛,在当地医院诊为“急性肾小球肾炎”,经中西医治疗未见明显好转。

诊见:劳累后腰酸痛,下肢酸软无力,口中粘腻,晨起恶心,咽红,舌红、苔白腻,脉沉缓无力。

查尿常规:潜血++,蛋白+ ;肾功能及肾脏B超检查正常。

西医诊断:急性肾小球肾炎;

中医诊断:急性肾风。

辨证为湿浊化热,治宜渗湿化浊,清热解毒,佐以益肾。

药用:土茯苓100g,爵床、山萸肉、血草、绵黄芪各20g,姜竹茹、白豆蔻、杜仲炭、马勃、杞子各15g,鲜茅根60g,桔梗10g。

服1个月后尿蛋白消失,再随证加减,治疗4个月后尿潜血消失,病愈。

尿蛋白呈阳性 要继续查什么?

核心提示:发生蛋白尿的原因非常多,首先看查小便前是否剧烈运动或有发热等情况,即先排除生理性蛋白尿。如果没有上述因素,需要进一步了解患者是否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因为这些疾病可能出现蛋白尿,同时要查24小时尿蛋白定量和肾功能是否正常。

  湖北读者刘先生问:我今年51岁,2006年发现结肠癌,当年做了手术。术后一直在吃“金龙胶囊”。去年体检发现尿蛋白(+),今年尿蛋白变成了(++),24小时尿蛋白定量超过200毫克,还伴有尿频、尿多的症状,血肌酐、尿素氮是正常的,请问我该怎么办?

  武汉市中心医院风湿与肾内科主任医师陈文莉答:金龙胶囊是一种免疫调节剂,服用该药与蛋白尿的出现应该没有直接关系。

  发生蛋白尿的原因非常多,首先看查小便前是否剧烈运动或有发热等情况,即先排除生理性蛋白尿。如果没有上述因素,需要进一步了解患者是否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因为这些疾病可能出现蛋白尿,同时要查24小时尿蛋白定量和肾功能是否正常。

  如果没有高血压、糖尿病,24小时尿蛋白定量超过正常范围,肾功能正常,应进一步做尿蛋白电泳了解尿蛋白的性质,并查肝炎标志物、肿瘤全套、颅骨平片、泌尿系彩超,以排查继发性因素。就目前看来,肾小球肾炎的可能性比较大。

【慢性肾炎】 萆薢土茯苓汤治疗慢性肾炎尿蛋白久不消失

1、萆薢土茯苓汤

玉米须30g、白茅根30g、萆薢30g、土茯苓30g、鸡内金(碾粉,冲)3g,糯稻根30g、山药30g

此方治疗慢性肾炎尿蛋白,久治不愈,症属肾气不足,湿热下注不清。

2、张志远老中医医案医话

除保中管型方

慢性肾炎,小便管型与蛋白尿久不消失,民间医家孔庆元常用玉米须30g、白茅根30g、草薄30g、土茯苓30g、鸡内金(碾粉,冲)3g,糯稻根30g、山药30g,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消失为止。据老朽临床应用经验,很有效果。

土茯苓治疗蛋白尿

近年来,笔者治疗慢性肾病,发现在配方中重用土茯苓能收到较好的消除蛋白尿的效果,兹举2例介绍如下.例1:张某某,男,55岁,1994年2月15日初诊.患者10年前因重感冒后,发现尿中有蛋白(+~++).每于劳累或感冒后出现腰痛,近几年来症状加重伴有轻度浮肿.曾去某医院检查,确诊为尿酸性肾病及肾功能不全.此次就诊查尿常规尿蛋白(+++),伴腰痛,周身乏力,舌胖质淡,脉沉滑.处方:土茯苓30g,苦参15g,,蒲公英15g,白花蛇舌草15g,生黄芪15g,山药15g,白术15g,菟丝子15g,女贞子15g,生杜仲15g,金樱子15g,芡实10g,6剂,水煎服.二诊:服药后自觉周身乏力减轻,查尿蛋白(++),继前方又服6剂.三诊诸症明显好转,查尿蛋白少许,宗前旨随症加减继服2个多月,尿蛋白转阴,后随访生活起居如常.

消尿蛋白方治疗蛋白尿

【处方】黄芪30克,龟板30克,淮山药15克,苡仁15克,玉米须30克。 【功效】健脾固肾,利湿化浊。 【主治】蛋白尿。

李可:肾衰竭心力衰竭起死回生神方-破格救心汤

秘方:附子200g,沉香粉3g(冲),油桂3g(冲),茯苓、泽泻各30g,山茱萸180g。

用法:武火急煎,边煎边灌。

病例:灵石药材公司王某之母,62岁。县医院诊断为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合并脑危象、急性肾衰竭,病危出院,准备后事。诊见患者深度昏迷,痰声拽据,颈脉动甚,腹部如肿如鼓,脐凸胸平,下肢烂肿如泥。唇舌指甲青紫,苔白厚腻。六脉散乱,摸其下三部沉实有力。询知患痰喘三十一年,此次因外感风寒,此发暴喘。住院七天始终无汗,已两日无尿。嘴唇青紫,心力衰竭之端倪已露。寒饮久伏于三部,太溪根脉微弱可辨,是为一线生机。临床应用本方治疗,十时许开始服药,十五分钟后阳回厥退,汗敛喘定。十一时三十分,知饥索食,心率为一分钟一百次,脱险。原方再服八剂,三小时一次,昼夜连服。二十四日下午四时,水肿消退,心率一分钟八十二次,已能拄杖出游。前后三十一小时,服附子共一斤十两,山茱萸一斤,古今视为必死之症,竟获治愈。
方解:本方具有纳气归肾,利水消肿之功。主治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合并脑危象、急性肾衰竭患者。临床应用本方治疗多例,疗效独特显著。随访多年未见复发。
李可 国家级名老中医

备注:一斤等于五百克,一两等于五十克,(如果方子出处在古方里,就应按照古称来换算:老称一斤等于十六两;一两等于三十一点二五克;一两等于十钱;一钱等于三点一二五克;一钱等于十分;一分等于零点三克;一分等于十厘;一厘等于零点零三克。

慢性肾炎

本病又称慢性肾小球肾炎,是指由多种病因引起以双侧肾小球发生慢性炎性病变为共同病理改变的一组临床综合征。临床以水肿、蛋白尿、血尿等为主要特点,中医学将此归属于“水肿”、“尿血”、“肾风”、“腰痛”之范围。认为是由于外邪侵袭、脾肾亏损或下焦湿热所致。治疗较难,易于复发,以致肾脏结构和功能的损害。笔者多采用健脾补肾的方法,加入红景天以活血化瘀,可延缓了纤维化的进程,从而保护肾脏的功能,疗效满意。如治林某,男性,35岁。患慢性肾炎2年余,伴有高血压,蛋白尿。服用博苏、施慧达等西药后血压下降而且稳定,但尿蛋白+++不易消退,然而转入中医治疗。见腰酸乏力,纳差,颜面浮肿,大便稍烂,苔薄黄,舌质胖,脉细弱。尿蛋白+++,尿潜血+++。药如:红景天15g,生黄芪30g,汉防己15g,生白术15g,仙灵脾15g,菟丝子15g,鹿衔草40g,芡实15g,丹参15g,杜仲15g等加减,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调治半年后开始尿蛋白转阴性,尿潜血阴性,症状消失。
滋肾調脾降蛋白

组  成:生地黄12克,怀山药20克,知母12克,黄柏3克,猪苓12克,枳实20克,砂仁6克。

用   法:每日1剂,水煎服,一个月为1疗程。经检查尿蛋白减少了,间隔1周可续服。

主  治:慢性肾小球肾炎,尿蛋白,血尿。伴随水肿、高血压,久治不愈。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按   语:脉症状符合肾阴虚证,用本方治疗,效果不错,

其实单味枳实控制蛋白尿疗效可靠。

一条鱼消除尿蛋白

“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小议

“精不足者,补之以味”是治疗虚损病之根本治则。出自《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此法在临床运用得当则效如桴鼓。

余临床常用此法治疗慢性肾风合并肾病,

症见颜面苍白,虚浮而肿,延及全身浮肿,下肢尤甚。重者腹水、胸水皆见,全身乏力,纳呆腹胀,气短,甚则不能平卧,小便少,大便不畅。舌体大厚,两侧有齿痕,苔白少或白厚,脉沉弦有力,亦见沉缓者。理化检查尿常规所见:蛋白(3+)或(4+),镜下红细胞少许(3~5),白细胞不多,颗粒管型3~4。血浆蛋白低于正常值,白球倒置。

此因久病肾风,风为阳邪,久则转化为阴邪,阴能伤阳,肾阳不足则命火内损,相火不能安潜于下,其性主动,肾失封藏之功,则阴精外泻,造成精亏。精亏则不能生气,气虚不能制水,水气泛滥而成。

医者临床每求速效,投以速尿注射剂,甚者联合用利尿剂,多不效。此因违背治病必求于本的准则。此病治必本予“精不足者补之以味”之火法。投以千金鲤鱼汤,每每收效理想。

药用:全尾鲤鱼1尾(去鳞及内脏)、商陆15克、大蒜3头、古月10克、茶叶15克,同鱼一起煮,文火煮30分钟。将药及汤液扔掉,吃鱼。

此方速服1~2周,消肿较理想。若见阳虚者,加仙茅15克、炮附子10克、地肤子15克、干姜10克。

若见气虚者,加黄芪皮50克、党参15克、白术15克、荷叶10克。

若见阴虚者,加酒生地15克、盐黄柏10克、黄精15克、杞果20克。

症见恶心呕吐,腹胀身痒者,加姜厚朴15克、姜半夏15克、砂仁15克、九香虫15克。余者皆可随症加减用之。

五积散:“万能”排毒方

什么是中医里的“毒”

“毒”,《说文解字》释“厚也,害人之草”。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语境里,有一个朴素的观点,凡对人有害即谓之“毒”。“毒”在中医学中应用非常广泛,是一个具有鲜明特色的概念,但因指意不明确而时常见滥用、泛化的现象。

毒邪有内外之分。外毒是指感染疫疠之气,或由六淫之邪蕴聚演化,或指一些有毒的致病物质;内毒是指病理产物蕴结日久而成。一般而言,外毒致病往往起病急骤,传变迅速,变化多端,病情险恶,为病有时具有很强的特异性,呈“一毒一病”的特点,病情单一。内毒致病则多病情复杂、病程漫长、胶固难解。

六淫邪气在聚集、蕴结、壅阻等状态下,表现出“厚”的特征,致病能力明显增强,并能使人体产生急、危、重证候。如寒毒、热毒、暑毒、湿毒、燥毒、风毒等。《金匮要略心典》“毒,邪气蕴结不解之谓”,“又以伤寒为毒者,以其最成杀疠之气也”。喻嘉言也指出“疮疡之起莫不有因。外因者,天行不正之时毒也,起居传染之秽毒也;内因者,醇酒厚味之热毒也,郁怒横决之火毒也”。客观说来,此类毒与六淫在概念、证候上并无本质区别,只是症状较为严重而已。

近年来,一些学者将“毒”的范围拓展,提出郁毒、瘀毒、痰毒、癌毒等病因概念。还有一些养生学者提出人体内有七种毒,分别是气毒、汗毒、宿便、尿毒、脂毒、血毒和痰毒,养生则要把这些毒素排出体外。

那我们该怎么排毒呢?

要想排毒,首先要弄清楚自己身上到底有哪些毒,是不?如果乱排一通,那伤的可是你的气血。说心里话,由于时代与生活习惯的巨变,现在的中国人基本上都是五毒俱全,区别就是有的人多有的人少。

这五毒是:湿毒、寒毒、血毒、气毒、食毒。

湿毒这个概念已经深入人心了,我们再来复习。

有了湿毒身体会有如何的表现呢?湿邪是一种阻碍的力量,湿气重的人觉得自己的身子怎么那么沉呢,不想动,只想歇着,有时候双腿像灌了铅一样。胃口也不好,总想吃点麻辣的或者口味重的食物。全身都比较油腻,头发出油很多,脸上出油更多,大便特别粘马桶,要浪费好多手纸。

湿气重的人总是睡不醒,早上起来头重如裹,尤其是夏天,还有脚气,湿疹也常常来袭。湿气重的人慢慢就会形成痰湿,会打呼噜,口臭,痰多,特别不喜欢阴雨天。湿气重的人多数都有脂肪肝或者脂肪瘤。湿气重的人舌头伸出来,齿痕多,舌苔满布,又厚又腻,严重的人上面还飘着一层水湿。

寒毒这个概念就更熟悉了。

熟悉是熟悉,光熟悉没用,当今这个时代我们比老一辈更容易受寒。为啥?老一辈受寒是因为吃不饱穿不暖,不得已才受寒。现在呢,啥吃的没有?啥穿的没有?各种保暖措施也是应有尽有。条件这么好,为什么还受寒呢?因为我们麻痹大意或者因为无知。

本应该喝点姜枣茶的,我们却大口大口地灌冰镇可乐,还大呼,那叫一个爽;本应该热着过,出点汗的,我们却整天躲在空凋房里;本应该温阳的,我们却肆无忌惮地吃着抗生素、各种去火药……

身体有了寒邪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各种怕冷,全身上下每一个部位都觉得凉嗖嗖的,特别怕风吹。现在知道怕了,以前吹空凋的时候咋不怕呢?空凋那种风,真的是寒气逼人,冰凉透骨啊。有的人肩周炎,有的人膝盖痛,有的人胃痛,吃根香蕉都会胃痛,有的人小肚子摸上去像千年寒冰床一样,吃点生冷寒凉就拉肚子,有的人是老寒腿,明天下不下雨,他的腿就可以预报,比天气预报还准呢。有的人咳嗽、哮喘,一到冬天就犯……

这些都是寒邪潜伏在你身体里面的表现。这些陈年积寒,有的是十年甚至几十年,要想一下子排出去真的不容易啊,一定要预防为主!

血毒又是什么呢?

血毒就是我们身体里面的淤血、死血,死血不除,新血不生。淤血会严重阻碍我们身体气血的运行,从而导致更多的淤血,淤血越多,衰老越快。

因为受了寒湿之邪,寒则凝滞,这个气血只要遇到寒凉就会运行缓慢,这个道理很简单,就好比冬天的河流要结冰一样。只有春暖花开之时,才有流水潺潺。所以化瘀最好的方法就是温暖我们的血脉。

本来气血运行就缓慢了,可是我们还不运动,所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不运动淤血就更容易产生。

有淤血的人通常会各种痛,不通则痛。会有很多斑,不管是老年斑还是黄褐斑,还会有很多座疮。斑和座疮本质上就是血脉上没有运出去的垃圾,堆在那里。有淤血的人心脏都不会好,因为心主血脉嘛。有淤血的人身上很多淤青,容易忘事。女人有淤血,月经通常不调,不是月经量大就是量少,拖拖拉拉的,淅淅沥沥的老不走。

看自己有没有淤血最简单的一个方法就是看舌头有没有黑斑,以及舌下静脉是不是曲张。

那么气毒呢?是气虚吗?当然不是。

气毒不是气虚,气虚只是气不够,应该有的没有,气毒则是有了不该有的的气,这些不该有的气久久盘踞在身体里面安营扎寨,动不动就出来作乱,搞得你很烦。

气有余便是火,有气毒的人通常会上火,脾气急躁,也有的人脾气不急躁,但是闷在心里。

气主要与肝有关。我们一身的气机都需要肝来调节。肝气不舒的人,身体里面的气机是紊乱的,会头晕耳鸣、面红耳赤、胸胁胀痛、月经一会提前一会错后,大便一会干一会稀,总之就是不规律。如果你的身体有了不规律的表现就要考虑是不是肝气不舒,是不是有气毒了。

通常有气毒的人舌头伸出来都是尖的,有的还歪向一边。

最后一个食毒,这个应该好理解,就是有积食,有积聚。

很多人以为只有小孩才有积食,错了,有积食的大人比比皆是。为啥?因为这是一个营养过剩的时代,因为这是一个胡吃海塞的时代,因为这是一个吃饭毫无规律的时代。

有没有积食,看看你的舌头就知道了,只要你的舌苔很厚很粗糙就是了。有人问,我吃的很少啊,也很清淡啊,怎么会有积食呢?那可能就是你的脾胃运化能力太弱了,要么就是以前的积食没有排出去。

还有,有积食的人大便总是不爽,不是便秘,而是排出不畅,每天积一点,积少成多,积食就形成了。

因为有积食,通常会胃胀、腹胀,胃口也小,吃不了多少,因为肚子没有放空,怎么吃得下去呢?

3怎样把这五种毒排出去

第一种毒湿毒,用什么药来排?用苍术、茯苓、半夏、陈皮、甘草来排。

这一组药其实就是张仲景的祛湿第一方苓桂术甘汤加上化痰第一方二陈汤。效果那是超级强大的。苍术也可以用白术代替。苍术与白术效果类似,是两兄弟,都可以祛湿,不同的是白术是健脾祛湿,苍术是祛湿健脾,也就是说苍术药性更猛。

苍术和茯苓是一对搭档,一个药性往上走,一个往下走。苍术可以加强脾胃的气化功能,直接把水湿气化成津液,茯苓呢,往下,直接把水湿通过小便的形式利出去。因为湿气日久就会凝结成痰,所以用半夏、陈皮来化痰。

第二种毒寒毒,用麻黄、肉桂、白芷、干姜

麻黄是发汗第一药,辛温解表,先把毛孔打开,然后干姜再把寒邪逼出去,白芷一看,嘿,你们的力度不够,寒邪太多了,我来帮你一把,于是白芷也加入辛温解表的队伍,与麻黄通力合作,起到一加一大于二的作用。白芷还有一个特点,善于走头面部,把头面部的寒邪赶出去,有的人前额痛,受了寒邪,一味白芷就可以搞定。

肉桂是干什么的呢?我们知道它主要是补肾阳的,其实它还可以强壮我们的心阳。我们的身体两个最主要的阳气来源,一个就是肾阳,一个就是心阳。阳气足了,身体的寒气自然就会慢慢散去。

第三种毒血毒,用白芍、当归、川穹

这太熟悉了有木有?这就是大名鼎鼎的补血第一方四物汤,仅仅差一个熟地。

四物汤一方面把身上的淤血、死血去掉,一方面又把你亏掉的血养起来。

白芍凉血、当归补血活血、川穹活血化瘀,三姐妹联合起来,真是女人容颜不老的守护神。

第四种气毒,用桔梗、枳实

桔梗、枳实是一对经典的调气机的药,后世很多医家只要见到病人气机不顺的都会把这组对药加进去。

桔梗宣肺,把肺气往上提,枳实破气,把拥挤在一起的气破掉,然后药性往下走,一升一降,这个气机就顺了。

第五种食毒,用陈皮、厚朴、枳壳

有积食不仅要消食更要消积,消食主要就是消掉胃里面的积食,消积就是把肠道的垃圾以大便的形式排出去。陈皮消食,理气,厚朴、枳壳下行的力量非常强,张仲景治疗便秘的方子都有它们的影子。厚朴最善于消除腹胀了。

五积散:苍术15克、桔梗15克,枳壳9克、陈皮9克,芍药5克、白芷5克、川芎5克、当归5克、甘草5克、肉桂5克、茯苓5克、半夏5克,厚朴6克、干姜6克、麻黄6克。

湿毒、寒毒、血毒、气毒、食毒,通通排掉,名曰:五积散。

这个方子药相对较多,没办法,因为要排出五种毒,多一点应该的。

这个方子出自宋朝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老百姓已经用了千年,现在有成药叫五积丸。

寒湿体质的人有福了,因为这个方子表里双解,特别适合寒湿体质的人用来排毒。虽然五积散能够排除五种毒,但主要排的是寒毒和湿毒,这两个毒也是最不好对付的。

补阳还五汤:12种异病同治

补阳还五汤的异病同治临床应用

补阳还五汤出自清代名医王清任《医林改错》一书中列在瘫痿之后的方剂,由黄芪、赤芍、当归、川芎、桃仁、红花、地龙组成,方中重用黄芪补气,使气旺以促血行,祛瘀而不伤气,并助诸药之力;配以当归活血祛瘀而不伤气;赤芍、川芎、桃仁、红花助当归活血祛瘀;地龙通络,诸药合用共凑补气活血逐瘀通络之功,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种病证,取得较好的疗效。

  缺血性中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脑梗死):症见半身不遂,口舌偏斜,语言蹇涩,舌质淡暗,脉缓弦。脑CT:正常或梗死。方用补阳还五汤加味:黄芪100g,地龙15g,桃仁20g,红花20g,川芎10g,当归20g,赤芍15g,鸡血藤50g。水蛭5g,蛰虫15g。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如有血压偏高可加牛膝、杜仲、桑寄生、钩藤。现代药理研究显示,补阳还五汤具有清除自由基、降低脂质过氧化反应,改善血小板功能维持前列环素/血栓素A2的比例平衡。缺血性中风可引起大量自由基释放,通过脂质过氧化反应造成细胞结构的改变,导致脑细胞死亡,故及时有效地清除自由基有利于缺血性中风后脑细胞功能的恢复。黄芪富含微量元素硒,硒是体内类自由基损害防御物谷胱甘肽过氧化酶的重要组成部分,故黄芪具有清除体内自由基及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等功能,黄芪还具有增强细胞生命力和抵抗力的作用;当归具有抗血管痉挛和收缩作用,对超氧化物歧化酶有显著激活作用;川芎所含生物碱川芎嗪对血栓素A2样物质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有抑制作用;桃仁、红花、赤芍能改善微循环,抑制血小板聚集,调节血凝状态,预防血栓形成及促进血栓溶解等[1]。

  胸痹:症见心胸隐痛,痛有定处,心悸且慌,倦怠,乏力、气短,易汗,动则加重,或伴下肢浮肿,纳呆,少尿,舌淡稍暗,苔薄白而润,脉虚缓。为心气虚无力鼓动血液运行,心血瘀阻,心电图示心肌缺血改变。方用补阳还五汤加味:黄芪75g,地龙10g,桃仁15g,红花15g,川芎10g,当归20g,赤芍15g,五灵脂15g,蒲黄10g,党参100g,甘草20克五味子20g,薤白10g。下肢浮肿、少尿加茯苓皮10g,桂枝10g。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本方通过降低胆固醇、甘油三酯水平,降低全血黏度、血浆粘度、纤维蛋白元、红细胞压积及血沉,抑制血小板凝集,并增加心衰患者心肌收缩力、改善心肌代谢、冠脉循环及微循环,并可扩张外周血管、降低外周阻力、减轻心脏后负荷[2],改善冠心病患者左室收缩和舒张功能。

  高脂血症:症见头晕,头痛,耳鸣,心悸,胸闷气短,腰膝酸软,舌质暗或瘀斑,苔白,脉沉或弱。化验血脂明显增高,或伴脂肪肝、高血压、冠心病、脑梗死。宜用补阳还五汤加味:黄芪60g,地龙10g,桃仁15g,红花15g,川芎10g,当归20g,枳壳15g,白芥子15g。水蛭5g,赤芍15g。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实验研究表明:补阳还五汤能显著降低家兔血清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对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明显的消退作用,还可控制动物体重[3]。因此说明补阳还五汤能调节载脂蛋白代谢,降低血清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治疗高脂血症。

  突发性耳聋:症见突然听力(单或双耳)减退或丧失,既往无中耳炎、无应用耳毒性药物、无噪声接触史;鼓膜外观正常,电测听力示感音性聋,或伴头晕,耳鸣,乏力,舌质淡暗,苔白,脉弱。处方:黄芪45g,桃仁15g,红花15g,川芎15g,当归尾15g,赤芍15g,地龙10g。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本方现代药理研究显示它具有活血化瘀、扩张为血管、改善血液黏滞性及血液流变性质,抗血小板聚集、恢复血液动力及血管壁的弹性、增加血流速度及组织灌注等功效[4]。本方还含一定的锰、铁、铜、铬、镍等,可能补充或纠正突发性耳聋患者微量元素的代谢失常。

  面神经麻痹:症见口眼歪斜,脉虚,属气虚者。方用补阳还五汤加味:黄芪50g,地龙10g,桃仁10g,红花10g,川芎10g,当归15g,蜈蚣1条,全蝎2g,白附子10g,防风20g。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痹症:症见骨节酸痛,时轻时重,而以屈伸时尤甚。或筋肉时有惊掣跳动,面黄少华,心悸乏力、气短,自汗,肌肉瘦削,食少,便溏,舌淡白稍暗,苔白或无苔,脉象濡弱或细微。治疗时用补阳还五汤合黄芪五物汤加减,处方:黄芪50g,红花10g,地龙10g,桃仁10g,川芎10g,当归20g,桂枝15g,赤芍15g,白芍15g,蜈蚣1条(研冲),全蝎5克(研冲),生姜三片,大枣5枚。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痹证日久不愈气血亏虚,邪气伏经髓,入络道缠绵难愈,叶天士:“风邪流于经络,须以虫蚁搜剔。”因此,单用草木治疗难以收功,非用虫类药物不可。

  痿证:症见肢体筋脉弛缓,手足痿软无力,舌质淡暗,苔薄白润,脉缓弱。证属元气亏损,血络瘀阻,方用补阳还五汤加减:黄芪50g,党参50g,地龙10g,桃仁15g,红花10g,川芎10g,赤芍10g,牛膝10g,蛰虫10g。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下肢静脉曲张症见下肢静脉迂回盘绕如曲蛇,自感沉重,夜轻日重,活动后症状加重,舌质淡暗,脉缓弱。病属气虚血瘀,宜用补阳还五汤加味:黄芪75g,地龙10g,桃仁20g,红花20g,川芎10g,当归20g,党参50g,牛膝5g,升麻10g,赤芍15g。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静脉曲张基本消失后改用血府逐瘀丸和补中益气丸巩固疗效。

  软组织挫伤或骨折:对于扭转、挫伤、跌仆、创击等暴力所引起的皮下出血、筋膜、肌膜的损伤及骨折,伴周身无力,气短,倦怠,乏力,舌质淡红,脉缓弱。属气虚血瘀者。处方:黄芪50g,桃仁20g,红花20g,川芎10g,当归20g,赤芍15g,白芷10g,元胡10g,独活20g,羌活20g,乳香10g,没药10g,蛰虫10g。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腰椎间盘突出症:症见腰腿疼痛,活动受限,伴周身无力,气短,倦怠,乏力,舌质淡红,脉缓弱。处方黄芪60g,桃仁10g,红花10g,川芎10g,当归10g,赤芍10g,苏木20g,细辛5g,独活20g,羌活20g,乳香10g,没药10g。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脑震荡后遗症:外伤后症见头晕,头痛,恶心,怕光,周身无力,倦怠,记忆力减退,舌质淡暗或有瘀斑,苔薄白,脉缓弱。症属气虚血瘀络阻。处方:黄芪50,地龙10g,桃仁15g,红花15g,川芎15g,赤芍15g,党参30g,蛰虫10g,全蝎2g,细辛5g,钩藤10g。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妇人产后病:①产后漏下:症见阴道流血淋漓不断,量时多时少,色黯红挟有血块,小腹急两侧少腹隐痛,痛甚时即有较多血块排出,伴面色萎黄,四肢倦怠,心悸气短,头晕少寐,腰膝酸软,色质淡,苔薄白,脉细。子宫B超示宫腔内有少量残留组织,证属气虚血瘀,胞络阻滞。处方补阳还五汤加味:黄芪50g,地龙5g,桃仁5g,红花5g,川芎6g,当归10g,赤芍10g,益母草15g,蒲黄10g,香附10g,党参10g,续断15g。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②产后痛经:经来下腹疼痛,经期不定伴乳房胀痛,经后腹痛减轻,两侧小腹下坠,心烦易怒,色质淡边有瘀斑,脉细涩。证属气虚血瘀,处方:黄芪40g,地龙5g,桃仁5g,红花5g,川芎10g,当归15g,赤芍10g,柴胡10g,白芍10g,枳壳 10g,青皮6g。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综上所述,在临床上凡症见气虚血瘀表现者均可选用补阳还五汤为基础方加减治疗。方中黄芪为主药,意寓补气为主,气足以行血,其余化瘀通络药用量很轻。临床用量视病情而定,气虚严重者加重黄芪用量,血瘀甚者加大化瘀通络药量,黄芪最大量可用至150g,补气效果较著,最少用30g,如嫌补气力小,应加党参等辅助,活血化瘀药以桃仁、红花、当归为主,酌加蛰虫、水蛭等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