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崇祯帝该为明朝灭亡负最大责任吗?从战略与组织看崇祯重大失误

 墨子语 2020-05-30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唐太宗

关于明朝灭亡的悲剧,总有人认为崇祯皇帝朱由检应负首要责任,就连《现代汉语词典》都将崇祯之死定为了明朝灭亡的标志。那么,他对明朝灭亡负有多大责任呢?

救国举措为何反成灭亡导火索?

崇祯即位之初,大明王朝内忧外患,内有农民起义,外有虎视眈眈的后金汗国,摆在大明王朝面前唯有一条出路,就是“先安内,后攘外”。以明朝当时的兵力,单独对抗清朝,或者对抗农民军,是在承受范围内的。

先暂时与后金汗国达成和平协定,腾出手来平定内乱才是唯一的正确决策。

然而,历史记载,虽然皇太极曾经通过多种形式向大明王朝发出求和信息,但不管是李自成、张献忠,还是满清,崇祯帝统统视为反叛者,依旧选择了两边宣战的战略。

1634年,即崇祯七年,由明朝大将洪承畴率领的五省联军,即将把农民军彻底围死之时,清朝发动了入口之战。崇祯又下急令让洪承畴北上救援,农民军自然就是围剿失败了。

崇祯始终没有认识清楚当时明朝实力衰竭、官僚混乱和军队战斗力低下等一系列内部问题,不具有两线作战的能力,以至于崇祯的明帝国彻底陷入了后金和农民军的夹击中。

崇祯十五年(1642年),由于两线作战的困局及崇祯帝的盲目催战,明清松锦大战以明朝的全面失败告终。此时,崇祯方采取议和之策,然而松锦大胜,满清已然不愿意平等谈判,结果议和迟迟不成,镇守山海关的部队也一直不敢调回关内来对付李自成。

崇祯一开始就在这方面犯了错误,他未考虑明朝实际情况,坚定实行“两线作战”的战略,他的两线作战战略大大拖累了明朝的实力,也成为了明朝灭亡的导火索。

同时,在决策层战略失误的情况下,明朝的战略执行也存在着极大问题。

精兵良将集结,却成一盘散沙?

朕自登基十七年,逆贼直逼京师,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致逆贼直逼京师,然皆诸臣误朕也。——崇祯帝

“诸臣误朕”是崇祯帝在明朝灭亡之际,吊死于煤山之前说的一句遗言。在大明王朝覆灭之际,满腔抱负的崇祯,身边无人可用,只有一个太监相随。

在明朝能臣良将众多的情况下,崇祯究竟组建了一支什么样的团队,导致机会一再流失呢?

纵观大明王朝,相比于任何一个朝代而言,它是最没有亡国气象的一个朝代,当时明朝内部有不少能征善战的将领。

对内,孙传庭、洪承畴等人一度俘杀闯王高迎祥,致使李自成仅剩十八人;对外,辽东战场上,袁崇焕打败努尔哈赤,差点俘获皇太极使其不敢再正面发起强攻。

然而,这些将星都由于崇祯的用人不专、生性多疑,自毁长城般的斩杀,致使明朝后期再无良将。

在内阁选拔上,崇祯抓阄选大学士,犹如儿戏,当政十七年,内阁大学士换了五十个。最信任的内阁大学士温体仁面对全国性流寇动荡,竟漫不经心以为小事一桩、疥癣一块。

在皇太极攻打皇城之时,崇祯决定下旨调动吴三桂兵力前来支援,而这一道圣旨在内阁首辅的压制之下,生生拖延了三个月。同时,崇祯帝虽然严厉打击以魏忠贤为首的宦官,却在另一方面积极扶持重用宦官,使其掌握朝中的政治、军事、监察、任免等大权。

因为崇祯强烈的个人喜好观和毫无章法的用人之策,组建出一队无作为的“班组”。

他让真正的人才远离权利中心,让无用之人身居要职,组织之间一片混乱,整个朝廷犹如一旁散沙。在这样的组织结构下,再好的战略与时机也是枉然。

战略与组织的匹配是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崇祯临死前说“朕非亡国之君,诸臣皆亡国之臣”。纵观崇祯一生,十七年执政生涯,有着一颗振兴大明的决心,朝政上勤勤恳恳。

可以说,他的一生都献给了大明江山。然而,在面对内忧外患的大明王朝,没有很清晰的战略,核心组织难承载,导致的结果就是一步一步的走下坡路。

战略与组织的匹配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

明王朝就好比一个企业,崇祯帝错判当时明朝的内外环境,对内镇压分裂反叛势力,对外与后金展开市场争夺,两线同时展开。按照明朝当前的实际状况,几无成功的可能。

大明悲歌,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大多灭亡都从内部而起,自身国力不强,挡不住外敌一击即垮。

治理国家正如经营企业,3分战略7分执行,战略执行要靠组织去承载,没有相应的组织结构匹配,战略就只能是空谈的。

只有跟随变化,方向正确,执行班组正确,二者缺一不可,企业才能发展繁荣,基业长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