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近年来读到的最佳投资书籍,记下了200段精华(下) @静逸投资 的《投资至简》这本书,堪称我近年来读...

 墨子语 2020-05-30

@静逸投资 的《投资至简》这本书,堪称我近年来读到的最好的投资书籍(也许没有之一)。

豆瓣上读过此书的暂时还寥寥不足百人,但评分高达9.3分(本人也打出了五星),口碑可见一斑。

如此好的一本投资书籍,竟非出自国外大咖,而是出自我们国内的投资界“后浪”,不禁感到惊喜又钦佩。听闻作者是两个北大毕业的才子。

通读下来,这本书深合我意,像是我自己很想写、却还写不出的书。书中给出的关于投资的结论,很全面、很准确、很辩证、很经典,应很适合反复翻阅和温习。

我也将阅读过程中收获最大、希望后续自己能够“学而时习之”的一些段落,摘录了下来,正好200条——没错满满都是精华。

为尊重原作者起见,本文不标原创。希望如有转载的,首先请注明作者和出处(静逸投资、《投资至简》),其次愿意的话可以把我这个整理者也捎带注明一下。

当然书的内容之完整、具体和精彩,尤其还介绍了几个经典案例也都剖析得比较彻底,断然不是摘录的所谓“干货”能替代的,希望大家都能去购买一本正版书籍以表支持。

因雪球发文篇幅限制,拆分成上下两部分。

上篇在此:网页链接

101.对于股价随机游走引起的回撤、个股短期高涨情绪回落引起的回撤、“黑天鹅”事件引起的回撤、短期业绩回落引起的回撤,我们发现的规律是——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发生,不知道在什么位置会发生,不知道回撤多大幅度后会结束。我们将之总结为“不可避免的回撤”

102.对于长期业绩下滑引起的回撤和牛市崩塌引起的回撤,是有比较大的可能性可以预见的。我们将之总结为“可能可以避免的回撤”。这部分回撤才是我们最需要关注和预防的,考验我们对商业的洞察力和对人性的感知力。

103.安全边际是股票价格低于内在价值的幅度,价格越低,安全边际就越大。安全边际的作用是可以吸纳计算失误或负面不确定性所造成的影响,即容纳主观的误判和客观的负面影响。安全边际不仅能为不确定的未来提供保护,有时还能化腐朽为神奇。足够低的价格能够使得质量一般的证券变成稳健的投资机会。

104.格雷厄姆对企业成长带来的安全边际持怀疑态度,他认为,成长股投资也是可以符合安全边际的理念的,只不过投资者计算安全边际时需要预期未来的利润,而不是当前的利润,这样做起来难度更大,需要有“相当程度的预见性和判断力”。

105.安全边际可以分为静态的安全边际和动态的安全边际。静态的安全边际可以用低PE、低PB、高股息率等指标来衡量,计算的基础是企业当前和已经发生的盈利或者净资产价值。动态的安全边际是指企业未来现金流不断成长带来的安全边际,虽然静态估值看起来不低,但企业成长会带来估值的下降。

106.格雷厄姆本人希望自己的投资体系能够为普通人所运用,甚至不需要懂公司的生意,只需要运用统计的方法研究公司的历史财务数据和静态的有形资产数据,建立一个具有安全边际的分散化的组合,就可以取得成功。但是,经过费雪、巴菲特、芒格等投资大师们的努力,我们有更多的工具和分析框架来投资所谓的“成长股”。商业模式、护城河、管理层等重要的概念,在格雷厄姆那里是没有的,我们现在却可以利用。经过一定训练的投资者完全可以对部分企业的未来现金流折现做出比较合理的判断。

107.毫无疑问,最佳的投资机会是既便宜又有质量的“便宜的好公司”。但困难的是,这样的机会并不常见,可能好几年才出现一次。大多数情况,便宜的价格公司质地不够好,好公司往往不便宜。对于好公司过于追求价格便宜,会错失很多机会。我们需要做出权衡取舍。

108.“便宜是投资的硬道理”的认同者往往在意的是静态的便宜,没有动态地看问题。我们加入“时间”这个极其重要的变量,一切就显得大为不同。时间是好企业的朋友,是平庸企业的敌人。如果买入静态看起来便宜的平庸公司,拉长时间可能根本没有安全边际。

109.时间越长,估值的作用越小,企业内在价值的作用越大。考虑到时间的力量,以合理价格买入优秀公司,好于以便宜价格买入平庸公司。

110.安全边际是投资的重要原则,但不是投资的核心原则、第一原则。安全边际虽然重要,但不是万能的,作用是有限的。如果买错了,在时间面前,“安全边际”只是短期内减轻损失和痛苦,时间越长,安全边际能起到的保护作用越小。

111.对安全边际更深入的理解,应该是当前的价格相对于未来自由现金流折现值的折扣。成长本身就是安全边际的一部分。静态地理解安全边际,静态地追求便宜,没有考虑到企业高质量成长带来的动态安全边际,往往会买入PE或PB低的企业,可能会掉入“估值陷阱”。从这个意义上讲,便宜不是投资的硬道理。

112.理论上讲,安全边际越高,收益也会越高,这是没错的。不遵循安全边际原则,付出过高价格,我们就会面临本金永久性损失或回报不足的风险。但太过于追求安全边际,很容易错过机会。“过错”和“错过”的风险,我们都应该注意。

113.任何人对企业的理解都是具有历史性的,都可能发生错误和偏差。我们理解任何问题,难以避免会有事先的成见。随着我们后续获得的信息增加或者思考的更加深入,或者发现当初遗漏了重要的变量,或者对某些变量做出了错误的预估,就可能发现当初自己看错了。价值投资者没有“止损”一说,但应该坚决“止错”。

114.企业的发展并不是线性的,既有多种多样外部偶然的因素,也有内部经营者的各种主观决策。即使当初我们做出了正确的评估,企业后来的发展也可能大幅偏离。

115.即使经营再好的公司,也会一路上时不时冒出负面消息。这时候是考验我们的信息处理能力和商业洞察力的时候。负面消息,有些是需要认真分析的重大事件,有些是卖出的强烈信号,有些是吓唬人的鬼故事,有些甚至反而是重大机会。如果对负面消息不加甄别,一有风吹草动,并且看到股价确实已经跌了,就马上抛空股票跑路为上,其实是对公司信心不足的表现,也反映了当时买入的决策是非常草率的。

116.优秀企业一时达到“一般的高估”是不必卖出的。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优秀公司如果暂时被高估,收益迟早会增长到让估值变得合理,并且也许能上涨得更高,增长是能够很快抹平一时的高估的。第二,真正有吸引力的好公司数量特别少,卖掉高估的优秀公司还是需要寻找新的投资机会。如果降低了公司品质,产生的风险要大于当前持有价格高估的优质公司的临时性风险。第三,由于股价的不可预测性,卖出后如果股价短期内继续大幅上涨,很难再以合适价格接回来了,只能错失后面的所有涨幅,并且还可能因此买入了其他质地很差的股票。

117.“一般的高估”之下,股价可能略微高于内在价值,但要注意,我们计算的合理内在价值不可能精确,只是一个模糊的区间而已。假如持有的是一家优秀公司,那么后面的增长很可能超过预期,越是优秀的企业一般好消息越多,越可能超过我们模糊估算的内在价值。

118.不躲避高估只是给优秀公司的特殊待遇,并不适用于普通公司或者烟蒂股。质地较差的公司依靠未来业绩增长抹平高估可能需要极长的时间,甚至永远回不来。烟蒂式投资一定是不能长期持有的,价值回归即要卖出。

119.买入和卖出的标准是非对称的。买入时要考虑到最坏的情况发生也不会亏损,卖出时则要珍惜手上的优质股权,因为我们可能低估了它的潜力。

120.同一时间同一标的同一价格可以既“不符合买入标准”也“不符合卖出标准”,这时就表现为“持有”—持有股票,或者持有现金,或者同时持有股票和现金但不再做任一方向的转换。

121.对巴菲特而言,资产市场价格波动并不是风险,不了解或看错了所投资的企业,导致资产内在价值受损,造成本金永久性亏损或回报不足,才是真正的风险。在这种风险观下,分散会导致对每个企业了解不深,从而带来风险。

122.在股市中投资,我们不宜采用风险投资的策略,上市往往是公司相对成熟的阶段,指望个别的股票能够带来几百倍的回报弥补其他的亏损很不现实。股市投资的策略最好是将资金集中在少数确定性极高、赔率合适的标的上。确定性在前,赔率在后。

123.当我们的投资能力还有限时尽量多分散一些,或者放弃选股,直接定期买入指数基金,这相当于对国运进行投资。当然,指数投资也并不容易,虽然减轻了选股的压力,但仍需克服人性本能的压力。如果已经具备了完善的投资体系,有必要的知识储备,对商业和人的判断力已经证明比较可靠,应该相对集中地投资,选择5~10家具有长期竞争力而且价格合适的公司。

124.所投资标的的特征和确定性也决定着集中和分散的程度。如果采用“捡烟蒂”的策略,投资的公司基本面整体较差,那么一定要足够分散,以此来对冲个别企业可能出现问题造成的损失。对于前景好,但确定性没有那么高的企业,也应该尽量分散。相反,对于质地非常好,确定性非常高的企业,就可以集中。

125.当我们可以很清楚地判断某个行业前景非常好,但该行业有好几家企业,我们无法判断哪家企业将胜出时,可以考虑同时分散买入这几家企业。

126.我们大仓位持有的标的应该是同时具备“确定性”和“弹性”,当二者不能同时具备,以“确定性”优先。什么是具备确定性的企业呢?依然是优秀公司的标准:好的商业模式、大的扩张空间、高的竞争壁垒、优秀的管理和企业文化。其财务上表现是有较高且持续性强的净资产收益率,并且能产生丰富稳定的自由现金流。“弹性”是指一只股票的预期收益空间有多大,这取决于企业的业绩增长空间以及估值相对于内在价值折扣的大小,例如处于发展早期的企业弹性一般较大。对于一些弹性较大,但确定性有瑕疵的企业,要么不去投资,要么分配较小一些的仓位。

127.所谓“能力圈”,就是我们能够判断现金流折现的范围……在实际操作中,所谓“懂”一家公司,就是我们有非常大的把握能够判断一家公司5~10年的未来。

128.能力圈的首要原则是坚持在边界之内,不懂不做。但是,我们应该终身学习,不断拓展能力圈的边界……投资是关于机会成本的选择,是对不同投资机会进行比较的过程,能力圈更大的投资者拥有更大优势。

129.优秀的投资者往往非常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而不是把时间花在不重要的细节上。把企业的商业模式、发展前景、护城河、管理质量等几个大的问题弄明白就完全足够了。

130.企业的定性分析要从“模式、空间、壁垒、文化”四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对这四个方面做出了正确的定性判断,我们就可以对一家企业的自由现金流折现做出“模糊正确”的估算。理想情况下,优秀企业应该在这个四个方面都做得不错。简单来说,优秀企业要满足四个字:“好大、高、正”——好的商业模式、大的成长空间、高的竞争壁垒、正的企业文化。

131.完美的商业模式,能够以适当的成本生产某种产品和服务,很好地满足目标客户高强度的、高频次的、高稳定性的需求,并形成稳定的盈利和现金流。

132.有大的发展空间和扩张前景,意味着企业能以递减的边际成本很高的组织效率,调配资源不断完成扩大再生产,实现(消费、客户、产品)从1到N的跨越,且很难被某些因素制约。

133.竞争有利于消费者,也有利于社会进步。但是竞争却是侵蚀企业利润的主要原因。高的竞争壁垒意味着企业能从一个或多个方面,防止竞争对手的复制。竞争对手即使知道原因,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也无能为力。

134.投资实践中,很多人容易犯的错误是过于重视定量分析,忽视定性分析的重要性。罗列一堆财务数据和现金流折现的计算公式,也许会给人带来很科学的感觉,但其实是用硬科学的外衣来寻找自信,反而忽略了问题的本质。现金流折现公式看起来是精密的数学公式,其实在实践中,我们只能够通过定性分析的方法更好地逼近它。

135.研究商业模式的人,会认为商业模式很好的公司,一定很有投资价值。其实未必。商业模式最多能回答一家企业所从事的业务能否做成这个问题,是否要投资一家企业还要分析成长性、护城河、公司管理质量和企业文化。

136.生意模式,也叫商业模式,就是企业生意的基因,对企业的发展空间、护城河、盈利能力、长寿性甚至企业文化等都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所以应该是我们分析企业时首先关注的因素。

137.商业模式是指,企业以什么样的方式,提供什么样的产品和服务,来满足什么样的客户的什么样的需求,如何实现盈利,这项生意有什么样的经济特征和自由现金流状况。

138.客户自己表述的需求可能是伪需求,真正选择并为之付钱的才是真需求。

139.零售的本质是作为最后一个“生产”环节,调和“规模化集中生产”和“个性化分散消费”之间的矛盾,为产品与最终消费者建立起最大化价值的“匹配”和最小化交易成本的“送达”。通俗地讲,零售就是为消费者“办货的”,要承担两个功能“选货”功能和“送货”功能。

140.现在,商品极大丰富,消费者面对的生产商太多了。金钱有时已经不再成为人们购买商品的第一约束,物流也不是问题,最大的约束可能是信息或者时间。不只是富人,中产阶级面对天量的SKU也不知道该怎么花钱。

141.新技术、新概念、新模式对社会发展来说是好事情,对投资来说却有可能是很危险、很困难的事情。因为技术路径可以有很多条,新技术会吸引来众多的竞争者。新技术也会被更新的技术快速颠覆。

142.企业的产品是否标准化以及是否具备可复制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发展空间。标准化的产品更容易占据市场份额。

143.对于资本密集、产品严重同质化的企业来说,好日子就是坏日子的开始。

144.一般来说,轻资产的公司可以获得更高的估值溢价,是投资的首选。但重资产也不是一无是处,重资产可以为潜在进入者设置较高的进入门槛。重资产公司对产品和服务的掌控力一般也会更强,可以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

145.注意自由现金流并非财务报表上公布的财务指标,是无法精确计算的。由于没有精确的数据,最好的办法是定性分析,模糊的正确胜过精确的错误。

146.拥有“好成长”的公司,业绩反而是不需要每年、每季度都增长的。企业的发展绝不是线性的,而是在波折中前进的,这才是正常的。有些有巨大成长空间的好公司,他们为了进一步促进长期的发展,反而愿意牺牲短期的成长。他们也许增加了更多的研发支出,也许招聘了更多的人才,也许开辟了新的市场,也许新建了工厂。他们不在意利润和股价一时如何反应,而在意公司的长期发展和股东的长期利益。他们不会为了取悦股市放弃价值观,而是为了客户体验克制自己。

147.社会的大趋势不是我们投资决策的主要依据,但会影响到企业的长期前景。从价格层面考虑,投资要逆向。但从企业发展前景来讲,好的投资机会大部分是处在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的行业中。逆风的行业,大部分企业的日子比较难过。

148.对新技术公司的投资应该高度谨慎。因为新技术刚出现时,企业的竞争格局尚不明朗,大量资本涌入,竞争激烈。我们可以确定大部分公司会死掉,但我们很难判断谁是最后的胜者。新技术出现时,人们预期过高,容易产生泡沫。所以,尽管新技术可能对社会产生巨大改变,但大多数时候是确定性很低的投资。

149.作为投资者,即使不投资科技股,我们也一定要对新的科技趋势保持高度敏感的关注。技术的变化,很可能对传统行业产生颠覆性的影响,要么让某些企业变得更强,要么导致一些企业衰落甚至无法生存。

150.在增长方面,投资者总是看中行业总体的增长,喜欢选择那些快速增长的行业。快速增长的行业,往往有激烈的竞争,企业未必能获得较高的利润率。其实,根据业绩因素的分解,即使行业不增长,如果能提高市场份额或提高利润率,依然能实现增长。而且这种增长是高质量的增长。好的投资机会不一定出在快速增长的行业,相反却很可能出在缓慢增长甚至负增长的行业。“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做到别人不容易做到的,才是真正的英雄。如果在缓慢增长的行业获得高速增长,一般说明公司有非常大的竞争优势。

151.“市场经济动力学”的本质就是资本对利润的追逐导致的残酷竞争,最终会导致所有企业只能获得社会平均利润水平。一旦你的利润率比别人高,就会有更多的竞争对手出现,将这个利润率拉回到平均水平。

152.护城河就是一家企业所具有的竞争壁垒。通俗地说,就是我能做的生意你做不了,我能赚的钱你赚不到,我能进的市场你进不去,我们都能做的你也没有我做得更快、更好或者更便宜。即使你知道我是如何做的,你在相当长时间内也无能为力。

153.分析企业护城河大小和来源主要有两个定性的工具,一个定量的工具。定性工具是“波特五力模型”和“护城河来源因素模型”,定量工具是“杜邦分析法”。

154.波特五力分别是:供应商的议价能力、购买者的议价能力、潜在竞争者进入的能力、替代品的替代能力、行业内竞争对手的竞争能力……在我国,由于特殊的国情,我们不妨在五力的基础上再加入一个力——政府政策影响能力。

155.品牌决定了其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地位以及“心智份额”,可以提高产品的议价能力。品牌意味着消费者可以建立稳定的预期,避免尝试其他品牌的不确定性风险,避免选择和比较带来的额外的能量和精力消耗。品牌降低了消费者选择的压力,代表的是一种认同和信任,或一种炫耀和精神价值。品牌是护城河的来源,但其实也是一种企业不断打造护城河的结果。

156.很多投资者迷信高科技,认为科技含量不高的企业一定没有护城河。其实不然,高科技只意味着其生产难度更大,并不一定代表其产品更被人们所需要或者更难以替代。一家公司投资价值的大小不在于这家公司或者其所在的产业对社会能有多大的影响,主要取决于这家公司有多大的竞争优势,以及这种竞争优势能维持多久。很多高科技企业对产业发展甚至国家的崛起都有很大的影响,但这种企业不一定有宽阔的护城河,更没有持久的护城河,所以没有太大的投资价值。

157.网络效应是一种非常强大的护城河。一旦在一个拥有网络效应的行业占据了优势,别人几乎无法撼动,因为存在网络效应的行业往往只能存活一两家。网络效应是一种自强化、正反馈的特征,用户越多,网络的价值就越大。后来的跟随者哪怕做得更好,也只能改进个体体验价值,无法提供网络效应价值。

158.如果有一个定量指标最能证明企业有宽阔的护城河,那就是企业能维持较长时间、比较高的ROE。如果一家企业能维持10年以上很高的ROE,一般可以说明企业很可能(不是必然)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此外,我们应运用杜邦分析,分解一下企业高ROE的原因是什么,是通过提高资产周转率毛利率、净利润率这些良性的方式,还是不断提高杠杆这种高风险的方式,或者不断压缩必要费用来维持。

159.有些企业护城河宽阔,但业务无法复制扩张,永远不大可能成长为大公司。所以护城河重要,但定价权和业务的可扩展性同样重要。

160.对于那些为了确保短期利润的好看不惜牺牲企业长期竞争力的企业,对于那些千方百计榨干供应商和客户的企业而言,实际上护城河越变越窄,我们应该保持警惕。

161.优秀的企业依靠为客户创造更多的价值来不断挖宽护城河,而不是靠打败对手来赢得客户的信赖。

162.优秀企业家不会去赚快钱,不去做短期对业绩有利,对股价有利,但伤害企业长期发展的事情。他们永远走正道,不会为了赚钱侵害客户、股东、供应商、社会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163.做经营,就是用企业家的心去感知消费者的心。做投资,就是用投资者的心去感知企业家的心。

164.为了让投资变得简单,我们尽量避开转型期的企业,毕竟作为投资者我们掉头比企业简单得多。同时,我们尽量不去投资那些技术和商业模式可能变化较大的企业,去投资那些生意属性变化较小的企业,会更加简单有效。

165.我们研究企业,最终目的是要根据已有信息,对企业未来长期的经营业绩做出大概率的预测。影响企业未来长期的经营业绩的因素有很多……我们要理解影响企业未来长期的经营业绩的关键因素、关键变量,找到因果之间的作用机制。

166.股市会将人性的弱点,如贪婪、恐惧和非理性暴露无遗。投资对投资人的心性、品格和价值观有额外的要求。合格的投资人需要具备理性、耐心、眼光长远、独立思考、机会来临时的勇敢等多种品质。合适的三观和性格是投资成功的基础。

167.如果资金不是完全闲置,投资期限难以保证,无法取得股价跟随公司内在价值的确定性,复利随时被打断。现金资产是对股权资产的一种保护。保障性保险是对现金资产的一种保护。

168.公司研究阶段,暂不考虑任何与股价相关的因素。公司研究阶段的检查清单任务是排除公司,包括:①挑选出真实的公司——排除各种造假的。②挑选出优秀的公司——排除不优秀的。③理解优秀的公同为何优秀——排除自己不理解的。④预测公司5~10年的未来——排除未来难以继续优秀的和自己难预测的。

169.历年财务数据非常优秀并且数据真实可靠的公司,可以初步判断为一家优秀公司,但还需要定性的分析我们才可以下结论。财务数据是过去的结果,很多定量方面很优秀的公司,难以经得起定性的检验。所以,不宜过度信任归纳法。

170.交易阶段的检查清单的任务是拒绝买入,拒绝不够安全的买入机会。①尽可能以较低的成本获得更多的股权份额。②为复杂多变的未来预留准备。

171.仓位管理应有容错机制,保证即使完全看错,也能做到损失可控,不至于伤筋动骨。

172.持有阶段的检查清单,任务是拒绝卖出。解决卖出的标准问题。不触发卖出即为持有。牢记股权是目的,现金是手段。卖出是被动行为——不得不卖出(股权思维),而非主动行为——“落袋为安”或者“截断亏损”(现金思维)。

173.是否只是因为股价涨太多而卖出?是否只是因为无法承受股价下跌而卖出?卖出决定是否受到了买入成本价的影响?这些都是错误的卖出标准。买入价、浮盈、浮亏程度与是否应该卖出没有任何关联。

174.检查清单的主要任务是各种排除和拒绝。拒绝买,除非不得不买,拒绝卖,直到不得不卖。检查清单从来都不是大而全的操作手册,而是理性选择后的思维方式,帮助我们程序化地识别并避免各种严重风险。

175.很多人认同“会买的是徒弟,会卖的是师傅”。这句话大错特错,其实卖出不重要,买入几乎决定一切。一笔投资是否成功,在买入时就已经基本决定了结局。不要期望靠卖得好来盈利,这是股票交易者的思维,唯一的希望是买好的,买得好,这才是股权投资者的思维。

176.买入之后首先忘掉买入价。买入价只有在回过头计算成绩的时候有用,其他时候无任何意义。依据买入价做出的决策都是逻辑错误的。不要以“我已经赚(亏)了x%”来决定是否卖出。赚了多少根本不是卖出的理由。

177.不要以股价上涨来印证自己买得正确,不要以股价下跌来怀疑自己买得错误。市场和股价在短期内表现出高度随机性,所有的走势都可能出现,所有的价格都是可能的、合理的。股价的走势里不一定有“信号”,有可能只是“噪音”,需要我们具体判断。

178.其实A股里很多的白马股、长牛股,多少年前就众人皆知。很多人也多多少少买过,但是真正从这些白马股、长牛股上赚取了大量绝对回报的人是很少的。原因无非还是那几条:怕继续跌不敢下手买,看见已经涨了怕回调不敢买,涨了心慌天天都想卖,涨了跌下来要卖,跌了涨回去也要卖,嫌涨得慢等不了还是要卖,躲回调做波段给做飞了,遇到鬼故事又给吓出来……

179.我们的买入,是建立在风险已经完全释放甚至过度释放的位置。即使估值短期进一步下滑,我们也很难遭受毁灭性的打击。如果我们判断正确,那么我们未来的盈利就很可观了。

180.在买完以后,买入价就没有什么意义了。股价已经相对于买入价涨了多少从来都不应该是卖出的理由。

181.对企业价值的评估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随着时间的推移,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内部的经营管理也在发生持续的变化。我们要不断衡量企业的内在价值,不断衡量当前股价与企业当前内在价值的关系,而不是与我们买入价的关系。

182.新的黑天鹅事件、事后也找不出任何理由的市场大幅波动,都有可能会在持股期间发生。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一些人都会后悔,“早知道我就先卖了”。可是另外一个问题是:“我有可能预测到吗?”答案通常是没有可能。既然没有可能,就坦然接受它好了,把它当成投资的一部分。我们需要做的是分清这是市场波动还是公司出了问题。公司出的问题会不会对公司带来实质性的影响。

183.长期盘整和回撤,特别是大幅度回撤,都不会是一件让人愉快的事情。但是仅仅因为不愿意参加盘整只想抓“主升浪”,因为预测市值要回撤或者因为已经回撤而卖出股票,都不是明智的选择。在很多情况下。盘整和回撤仅仅是上涨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很多优秀公司股票的走势已经证明,大部分时候股价都是在盘整甚至下跌股价向内在价值回归的主要升幅都是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完成的。但是为了百分之百抓住这些主要升幅,我们最靠谱的办法是全程在场等待,虽然笨但足够有效。

184.大的机会往往在公司业绩短暂下滑以及巨大的争议中。好公司落入负面消息和低估值的大机会是很多年一遇的,一旦遇到,需要好好珍惜……一旦有足够的把握,仓位一定要重。

185.身在局中,众多的争论不休,而且每个争论都有一定的事实依据。只有依靠强大的常识、逻辑以及对事物的仔细观察,才能抓住核心的逻辑。

186.有些投资者涨了50%、100%就赶紧“落袋为安”了,错过了后面好几倍的涨幅。涨得太多绝对不是卖出的理由。任何基于买入成本价的交易决策,如止损、止盈等,都是逻辑错误的。

187.买入优质股权后,无论市场怎么波动,一定要长期持有,要经受得起巨大涨幅、大幅回撤和长期横盘,不轻易丢失宝贵的优质股权。可惜,无论上涨、下跌还是不涨不跌,大部分人都是守不住。

188.再好的公司、再低的股价,加杠杠也可能死掉,市场短期价格是不可预知的……如果不用杠杆,股价下跌对我们毫无影响,用了杠杆,就可能彻底死掉。即使侥幸没有受伤或者最终成功了,那也是用错误的方式获得了危险的成功。

189.我们要保持对市场的容忍度,相信短期内市场呈现任何极端价格都是可能的,都是合理的,承认我们完全无法预测市场的短期走势。但是我们也应该有一个信念,市场在长期一定是有效的。

190.价值观和企业文化说起来很虚,但却是决定一家企业走不走正道、能走多远的根本所在。企业家真正的价值观和企业真实的企业文化虽然难以探查,但总是会体现在蛛丝马迹的细节中。在价值观和企业文化这些关键环节有疑点的公司,不能轻易纳入投资范围,这样能降低很多风险。我们做投资不能满足于观其大略、弄清主要逻辑就行了,有时候致命的风险就隐藏在一些细节之中。

191.人们常说,价值投资是反人性的。这里的“反人性”,其实是反抗人身上的“动物性”。

192.巴菲特、芒格之所以成为投资的集大成者,很大程度上因为他们一生中不断的阋读、思考和观察,对企业经营的规律、人性的规律、投资的规律有深刻的积累和洞察。他们在短短几分钟内就能知道一家企业有没有投资价值,就是因为观察过的企业和企业家太多,他们已经具备强大的模式识别能力。

193.演绎法能够极大地加深我们对投资本质问题的理解。有人质疑演绎法不能给人带来新知识,因为它的结论本身就包含在前提之中。其实不然。演绎法能够将隐性的知识显性化,这些重要的隐性知识如果不经过很多步骤的推导,人们实际上是不知道的。

194.错误地运用归纳法,被过往经验所害,是投资者非常容易犯的错误。

195.“回测”是一种归纳法,如果没有坚实的理论逻辑作为前提,大部分的“回测”是无意义的。

196.对待错误的第一原则,就是假定自己百分之百会犯错误。投资是不确定的,但唯一能确定的是我们肯定会犯错。

197.根据塔勒布的“反脆弱”理论,许多事物会受益于一定限度的压力、混乱、波动和不确定。犯错的时候,也是一个投资者可能成长最快的时候。但“反脆弱”的前提是,这个错误不是毁灭性的。如果犯一次错误,将本金亏损殆尽,即使吸取了教训也无力回天了。

198.大道甚夷,而人好径……投资的大道很平坦,那就是研究分析好公司、耐心等待好价格、耐心持有,但大多数人喜欢去走跟风听消息、炒概念、追涨杀跌的捷径,可惜捷径永远到达不了目的地。“捷径是迷路的最快办法。”

199.如果要用四个字来概括《孙子兵法》的核心思想,那就是“先胜后战”。如果同样用四个字来概括价值投资的核心思想,那就是“不要亏损”

200.价值投资也需要掌握尽量多的信息,但是信息的筛选和解读能力更加重要。好的投资机会一般发生在自己对公司关键信息的解读与市场不一致,但是将与未来的事实一致的地方。在众多信息中挑选出关键信息,并对关键信息进行正确解读,是投资者需要数十年长期训练的能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