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提高第三轮复习效率的几个要招

 三驾马车1966 2020-05-30

刘向军

第一招:高效精讲。

第三轮复习的主要特征是以套题训练为主,在这个训练过程中,老师不能多讲,也不能不讲,而是更要注重精讲。

精讲有两个含义,一是讲解的时间必须要短,教师必须控制自己在课堂上的讲解时间;二是讲解的内容要有共性——中上等同学思维方面的共性问题。

因此,教师在精讲前一定要精心选择。选择标准有两个:一是班级中上等以上学生的共性问题,二是蕴含了思维症结的真问题。除此之外的问题,教师都不要再讲了,让学生通过自己看答案、查资料、独立思考、同伴互助的方式去解决。

第二招:用笔批改,留下批改痕迹。

在第三轮复习过程中,普遍的现象是学生训练得多,老师批改得少,并且批改是依赖网评系统进行的。因此,学生只能够看到自己学科总得分,常常看不到各个小题的得分;即便知道各个小题的得分,也不知道各个小题何处失分,为何失分。要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只有用笔批改,留下批改痕迹,学生才能有效反思,得到切实提高。

因此,在第三轮复习过程中,教师不能完全依赖网评系统,而要拿起笔来,勤于勾画,在学生的训练试卷上留下批改的痕迹。哪一点得分了,尤其是哪一点被扣分了,扣了多少分,要让学生看得明白,这对学生的自我反思、自我纠错作用很大。

为了减轻工作量,老师可以采取抽查的方式来进行,或抽查不同类型的学生,或抽查不同的试题。这种批改也有利于老师真正发现学生答题过程中的共性问题,这本身就是确定精讲内容的根本办法。

第三招:加强背诵,强化记忆。

无论是文科生还是理科生,考前的背诵记忆功夫都不能放松,一直要保持到底。重要的知识点,重要的词语,重要的句子,重要的语段,经典的例题,经典的技巧,这些都需要背诵记忆,不断温习。这是高考场上得到基础分、容易分的前提,也是推动学科能力提升的动力。

为了避免背诵记忆的盲目性和乏味性,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或准确地用口表述出来,或准确地用笔表述出来,或边读边背边思考当下知识可能的考察方式和应用情境,或鼓励学生之间相互提问、相互检测,总之,力争让背诵变得生动有趣。

第四招:辅导学生要注意运用一对一、点对点、个性化的方式。

对尖子生、边缘生进行辅导时,教师要有高度的针对性意识。泛泛地笼统辅导是没有什么效果的,必须针对这一个学生的这一门学科的这一个考点,帮助学生分析问题是什么,如何去解决,何时去解决。

第五招:优化答题策略,调整应考心态。

高考考场上的答题策略最核心的就是八个字:先易后难,果断取舍。其目的就是要追求分数最大化。

这八个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考生在考场上很容易患得患失,进退失据,最终导致方寸大乱,正常的水平没能发挥出来。因此,在第三轮复习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每一次考试机会不断优化自己先做什么、后做什么、何时坚持思考、何时理性放弃等做题的策略,在考场上要做到胸中有数,冷静从容。

良好的应考心态最核心的表现就是该吃吃,该喝喝,该睡睡,该玩玩,该学学。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在第三轮复习过程中注意科学的饮食、休息、锻炼,及时排解焦虑情绪,不要过度关注每次测试的成绩和名次。自信乐观,轻装上阵,坚持到底,这才是良好的应试心态。

2020.5.30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