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走磧口,過黃河(下)

 二氧化硅2012 2020-05-30

走磧口,過黃河(上)

磺口後街盡頭,有兩座別具有特色的古店鋪,門楣上至今鑲嵌著「錦榮店」與「榮光店」的石刻匾額。其「榮光店」今改「黃河賓館」,古色古香,吸引來無數遊客。

「榮光店」背坐臥虎山,面臨黃河水。從大門進去是密洞式的明柱廈檐高圪台四合院,院子正面又依山疊建著五層窯洞,其出路一是每層樓洞里的階梯;一是右側「要衝巷」里排洪兼人行的石路,陡峻險要,如古剎專修的神路一般。院子另三側樓上建有硬山瓦房,惟大門洞上的「望河樓」,飛檐斗拱,雕梁畫棟,登斯樓也,滾滾黃河從腳下碼頭穿過,滔滔濁浪像潛雷隆隆震耳,遙想當年店主人一邊坐在樓上品茶,一邊監視著上河裡來的船筏,倘若自家貨物到來,速令馬上卸貨,這種情景令人浮想聯翩。

「榮光店」依山疊建,5層共有40孔窯洞,33間房屋。據考證,始建於清道光初年,由臨縣前青塘村王姓所建。

臨縣有句民謠:「上青塘,下西灣,好漢出在白家山。」青塘村的民居建築,直到民國年間,論規模,看形制,都可以與磧口西灣村比美。

棗紅了

據傳說,元至元五年(1339),臨縣縣治從故縣往南遷時,先定於湫水河西岸的青塘灘地,因為那裡川寬地平,又有「海眼」潺潺流水,既可養魚,又可種植水稻,是臨縣唯一的「小江南」。誰知修建城垣的木樁剛剛埋好、當晚就被狐狸噙到今縣城的山腳下,官府認為這是天意,就改為今治而建城。

這個故事是真是假,且不議論,單說這青塘村,有這樣好的自然條件,王氏家族早就在這兒繁衍生息。據《王氏家譜》記載,在清雍正年間,王家已成湫川富族,開始修建莊園。修建形制有南北主街一條,小巷六條。建築以寬敞的窯洞式四合院為主,磚雕、石雕都很精湛,就是屋頂上的煙囪,也十分講究,無怪乎過去人家穿上新衣服,碰上熟人總要說一句歇後語:「看就像青塘家的煙囪——黑藍囤(似)地。」

這樣人傑地靈的好地方,清道光初年出了個鼎鼎大名的王佩珩。當時王家商業的觸角,從包頭延伸到寧夏一帶,《王氏家譜》載:「家資白銀三十萬,另白文有水地千畝。」可謂湫川第一富。

從「王氏家譜」記載和老者講述得知、道光初年,青塘村王居仲已成百里湫川首富,一日他到磧口做生意,看到船泊疊岸、車水馬龍、有心也在磧口修一院店鋪,將經商的觸角伸向磧口。然他跑遍磧口,店鋪鱗次櫛比,惟後街盡頭,在一段亂石山坡、可鑿石修建。王居仲找到主人,開價就要五百兩白銀,居仲覺得要價太貴,推說要與家人商量。居仲回到青塘,經再三考慮,決定置買。當他二次下到磧口時,主人要價又升到八百兩,他氣憤磧口人在坑騙他,便悶悶不樂地回到家裡,此時長子王佩珩正從包頭做生意回來,聽了父親的講述,笑著說:「讓他磧口人看看咱姓王的本事。」於是他第二日就達磧口,對地皮主人說:「給你一千二百兩白銀賣不賣。」主人見小伙子豁達大方,氣度不凡,也沒敢再爭價。

地皮寫了契約,王佩珩就請了督工大匠開始修建,由於人地生疏,連修建用的黃土也只能從黃河對岸的陝西運來。是年秋,王佩珩又來磧口照料,只見工地上空無一人,他近前一看,見工匠們都在地基壕里賭博,他沒有發怒,只是叫隨從拿了兩個元寶扔進壕里,然後對工匠們笑容滿面地說:「你們好好賭,賭錢我王某有的是。」說完揚長而去。至此,工匠們感恩王財東寬宏大量,再也沒敢偷閒,經過三年的精心修建,下院竣工開業,專做口外麻油販運生意。不二年生意興隆,日進鬥銀,成為磧口油行裡的佼佼者。然後,又陸續動工修建樓上四層,當時有個回族朋友樂浩中,是「榮光店」的老客戶,與王佩珩親如手足。一次油船靠岸,船工們七手八足抬著兩個用紅布裹著的重物,放在「榮光店」大門上,揭開一看、原來是一對騎人的石獅,石人懷裡抱著一個大元寶,後來人稱這對石獅叫「回回送寶」。這對石獅至今還幸存,其工藝精湛,造形殊異、與當地工匠鐫刻的石獅有明顯的區別。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重修黑龍廟碑記》載,「榮光店」為「本鎮經理」二十四家之一,可見「榮光店」當時在磧口已享有很高的威望。

王佩珩在磧口經商,不知賺了多少銀子,據青塘村王氏家譜載,王家在咸豐年間,家有白銀三十萬兩,另白文有水地千畝。

鼎盛時期,磧口碼頭每天來往的船隻有150艘之多,各類服務型店肆300多家。日復一日,磧口便以「水旱碼頭小都會」的美名傳遍南北。現鎮內有數量豐富且保存完好的明清時期建築,主要有貨棧、票號、當鋪等各類商業性建築和廟宇、民居、碼頭等,幾乎包括了封建制度下民間典型的漕運商貿集鎮的全部類型。由於古鎮至今還是原始質樸的居民生活形態,所以又有「活著的古鎮」之稱。

磧口的繁榮緣於大同磧的驚險,大同磧號稱「黃河第二磧」,是一段近500米長的暗礁,落差10米,水急浪高,船筏難以通行,磧口遂成為黃河北乾流上水運航道的中轉站,並由此而得名。當時,西北各省的大批物資源源不斷地由河運而來,到磧口後,轉陸路由騾馬、駱駝運到太原、京、津、漢口等地,回程時,再把當地的物資經磧口轉運到西北。

「磧」是指砂石積成的石灘,當河流經過石灘時,會形成起伏飄搖的水流景觀。

今天,積澱深厚的歷史文化、奔騰不息的萬里黃河、山巒起伏的黃土高原及呂梁山讓綺麗的自然風光和獨特的人文景觀在磧口交相輝映,相得益彰,形成了以磧口古鎮為中心的磧口旅遊區,並獲得了省級風景名勝區、首批省級地質公園、首個省級旅遊扶貧試驗區等稱號,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同治元年,回回「造反」,磧口一時防務緊急,清政府一方面派軍隊防守,一方面籌資捐款,招募鄉勇河防。這時「榮光店」財東王佩珩已死,由長子王裕後經理,裕後雖飽讀經書,然屢次鄉試不第,只考了個拔貢。在這河防緊急之時,王即不惜代價,花費數十萬兩白銀,捐得二品軍功的官銜,出州過縣,好不威風。後來腐敗的清政府經常向這些人「借款」,加之王裕後的子弟又不爭氣,榮光店的生意也因管理不善,年年入不敷出。王裕後支撐不住這個「二品官」的開銷,乾脆辭官領了戲,當時「王八戲子吹鼓手」是下三等人乾的事、至此官場里的人就再不和他來往了。王裕後由於心態失調,憂鬱成疾,不幾年一命嗚呼!

王裕後死後,由三房太太楊氏掌家。楊氏是汾州府大戶人家的閨女,頗有遠見卓識,她看到家業衰敗,子孫們一個個都沒有出息,唯恐日後更難收拾敗局,於是她把佃戶、夥計、債戶們都請回來大擺酒席,並當場將所有契約燒掉,乞求大家對王家的恩恩怨怨從此一筆勾銷,再不要來找麻煩了。楊氏臨終前囑託兒孫們:「磺口的榮光店,白文的千畝水澆地,這些不動產千萬不可賣掉,往後憑出租也夠你們維持生活。」誰知楊氏死後不二年,磧口「榮光店」,因用人不當,被迫賣給陝北艾財主家了。

「榮光店」後又易其主,到民國初年,一半轉賣給西坡村劉光隆,一半轉賣給西頭村白布發。這兒仍然開的糧油店,車水馬龍,生意興隆。說起劉光隆、當時曾任磧口商會會長,有錢有勢,是磧口不可一世的人物。抗戰期間劉光隆辭世,劉的小老婆王月英思想進步,曾任鹼口婦女合作社主任,「榮光店」也讓給八路軍的公營企業所佔用。

1947年土地改革以後,「榮光店」充公,先後由招賢瓷廠、磧口供銷社佔用,1990年由磧口的陳有福購置。隨著磧口旅遊業的開發,主人經維修開設了「黃河賓館」,因經營有方,保持了古色古香的韻味,故遊客無不稱贊,都想體驗晉西窯洞式的居住生活。

磧口古為軍事要衝,在明清至民國年間憑黃河水運一躍成為我國北方著名商貿重鎮,西接陝、甘、寧、蒙,東連太原、京、津,為東西經濟、文化之樞紐,享有 「九曲黃河第一鎮」之美譽。

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磧口是華北通往延安的主要運輸口岸,當時鎮內建有軍工廠、軍衣廠,為繁榮邊區經濟和解決八路軍、解放軍的物資發揮了重要作用。1948年3月23日,毛澤東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東渡黃河夜宿於磧口,後轉到西柏坡指揮了全國解放戰爭。現鎮內保存有毛澤東東渡黃河紀念碑和路居處等。

磧口憑借黃河水運,從清乾隆年間到抗戰爆發,200多年間,一直是中國北方著名的商埠重鎮,從此不再下屬於定湖縣(今柳林縣孟門鎮)。西接陝、甘、寧、內蒙古,東連太原、京、津,差不多吸引了大半個中國的商人,成為東西經濟文化交流的樞紐。據鎮上黑龍廟清道光年間碑文記載,零星商販不計,僅店鋪字號就有20余家。其間,船筏在黃河裡穿梭,駝鈴在山谷間回蕩。商賈雲集,店鋪林立,一街燈火,晝夜輝煌,接不完,填不滿,正所謂「水旱碼頭小都會,九曲黃河第一鎮」。

磧口豐富的旅遊資源和厚重的黃河文化,已被越來越多的人們認可。來磧口考察的國內外專家認為:磧口是思想家的殿堂,旅遊家的勝地,企業家的金庫,藝術家的搖籃。1999年,省政府命名磧口為省級風景名勝區。

01:10
去APP下载

沿黃觀光路

沿黃觀光路是一條沿黃河西岸陝西段南北走向的省級公路,北起榆林府谷縣牆頭鄉,經延安、韓城,南至渭南華山腳下,全長約828.5公里,被稱為陝西的1號公路。它將9條高速公路、13條普通國道以及80條縣鄉公路連接起來,同時還連接了黃河西岸陝西境內50余處旅遊景點,其中3A級以上景區16個。規劃修建了服務區、露營地、觀景台等,是一條名符其實的旅遊公路。

磧口古鎮的具體地理位置,造就了磧口這個「彈丸之地」的赫赫聲名。磧口地處當年山西與內蒙古、晉陝商道水陸交通的中心點,是商品的重要集散地;其次,磧口鎮位於湫水河與黃河交匯處,湫水河攜來了大量泥沙,擠佔黃河水道,黃河河床在磧口由400米猛縮為80米,混濁的黃河水像一頭被惹怒的雄獅——「黃河行船,談磧色變」,除了極有膽識的老梢公,幾乎沒有人敢在磧中行船。於是,雄心勃勃的商人們只有「望磧興嘆」,極不情願地將滿船的貨物卸在磧口岸邊,再雇傭馱隊經陸路轉運。

於是在這裡,磧口成為一種地理上的極限。無論大小、遠近的船筏,一到磧口便意味著水路販運的終結和陸路運輸的開始。而那高高聳立在磧口臥虎山上的黑龍廟,便成了商人們時時企盼的吉祥路標,望著飛檐挑梁的廟宇,商人們長長地松一口氣,終於可以腳踏實地,暫時告別那艱險的黃河水道。他們將貨物卸下,提起行囊,極為氣派地跨進客棧,要來一盤油炸花生米,一壺當地的老黃酒,極閒暇地品味著。有些倦意了,便坐在房間里的太師椅上,在昏暗的燭光下撥著算盤,仔細地清點著幾天來的買賣結餘,算盤聲和著窗外的陣陣喧鬧,極為動聽地響起來。

吳堡黃河古渡文化包含了渡工從起船到駛至終點的全過程,以及相應的渡船、渡河號子等。在吳堡縣的幾個渡口中,每個渡口大概有4至5名渡工和三四隻大小不一渡船,渡船為木制結構,渡工常常是根據客流量的大小選擇載客的渡船。解放前,黃河水急浪大,有時河裡的巨浪可達兩丈多高,「開花浪」、「長腰浪」、「圪折則浪」等180多種奇形怪狀的浪峰時隱時現,遠在十多里之外就可聽到黃河怒吼的波濤聲。加之黃河河道中的滑坡、淺灘、急流的設障,行船時常常驚心動魄。

吳堡黃河古渡的渡工,起船時含著號子出發,行船中從不用帆,全靠老艄掌舵,小艄划槳,裝卸貨物全靠人力背背肩扛,如遇運送大牲口,則要事先用木板鋪路。當黃河遇到突發洪水時,渡工能憑借豐富的經驗決定是否繼續渡船,即使決定在洪水中渡船,他們也能憑借豐富的經驗避過千險萬難,確保乘客們在渡河中萬無一失。吳堡黃河古渡凸顯了吳堡人民的聰明才智和英勇無畏的拼搏精神,歷年來孕育出敢闖壺口十里龍糟的歷代駕船高手馬萬榮及修船技高駕船超群的宋保、宋錫田、宋永廣、孔祥來等舵手。

隨著黃河大橋建成通車,吳堡縣境內的幾個渡口都趨於衰落,許多人們寧願繞道十幾公里通過公路方式來渡過黃河,都不願意坐在搖擺的船面上渡河。同時,黃河渡工收入有限,在黃河漲水時渡河還面臨著一定的風險。

隨著交通基礎設施的陸續完善,黃河渡工肯定會越來越少。因此,吳堡黃河古渡這一傳統的民俗文化面臨消亡的危險,亟待搶救與保護。吳堡黃河古渡已列入第四批陝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陝西省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吳堡黃河古渡

陝西省人民政府公佈

吳堡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立

二零一六年九月十二

2011年,吳堡縣黃河流域突然漲水,致使兩岸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河水衝擊。也正是在這種自然災難的衝擊之下,吳堡渡口的渡船被全部衝走,其中就包括歷史遺留的諸多古木船。更加令人痛心的是,當地部門在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後,準備重新打造一批吳堡渡船,可是經過調查才發現,如今吳堡縣的黃河古渡人僅存11位,而且全部已經到達了古稀之年,因此古渡文化的傳承面臨著巨大的危機——有船沒有艄公了。

古渡文化是黃河文化中不可缺失的一環,它的存在,是對古老文明的另一種詮釋,也是現代文明內涵的重要體現。總而言之,保護黃河,保護黃河文化,是現代每個人的義務與責任。

黃河之子

紀念黃河漂流三十年

在黃河邊上二磧長碑的北側,有一座有七人怒槳、共劃一船的「七勇士雕像」,雷建生、郞寶洛、朱紅軍、張寧生、湯立波、張建安、楊浩等七位黃漂犧牲者正駭浪四起、共闖激流;雕像下方是周谷城的題詞「黃河之子」,和陳昊蘇的題詞「紀念黃河漂流三十年」。

銅吳堡

劉文西題

吳堡文化遺址

吳堡早在1929年,中外學者在宋家川附近發現距今四五十萬年前舊石器時代中期人類活動的打制石器。吳堡新石器遺址分布較多,經過幾次文物普查,登記在案的古遺址約221處。陝西省考古研究所考古隊2004年、2005年在清河溝流域考古發掘了後寨子遺址、高家粱遺址、關胡疙遺址,這些遺址的文化非常發達。

後寨子峁遺址城門道

吳堡水寨

銅吳堡篆刻

馮東旭作

五橋飛架銅城

自古吳堡為黃河天塹要衝

後寨子峁龍山文化遺址

昊堡五千年文明史

夏商築壘 戰國起堡

因古老史稱銅吳堡

新石器时代 玉璧 新石器时代 玉斧

商 乳釘紋銅簋

吳堡幽文物

位於黃河中游西岸地區的吳堡,是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早在舊石器時代中期具有人類在境內活動,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與龍山文化遺址在吳堡更是分布廣泛。史前文化遺址與各個歷史時期的文物非常豐富。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登記文物點283處。

戰國 昌父二斗帶蓋銅鼎 戰國 銘文銅鈁

秦 雙耳銅鍪 漢 銅扁壺

漢 畫像石

歷史人物 王思

村籍不詳。明洪武初以國子生任嘉興府同知(同五品)。學識淵博,視政廉明,操履端方,所至有政聲,復升四川省布政司右參政。(據清道光本《吳堡縣誌》、《陝西續修通志》、《四川省志》)。

歷史人物 張易

字伸儔,元皇慶二年進士,原籍山西太原。官至樞密副使,知秘書監,兼太史院司天監事。因謀誅奸相阿合馬,事敗出逃。從明代《張澍墓誌銘》知,澍為易之後世孫,吳堡舊城人。始而推知,張易出逃至本縣舊城隱居。(據《中國人名大詞典》、清道光《吳堡縣誌》)

三事箴 清箴

明 韓文黌

財為民脂,剝則頻呻。

士行如玉,玷則非珍。

甘守常祿,莫染穢塵。

法網如織,人口如焚。

一遭戮辱,志氣莫伸。

貞白自矢,垂範後昆。

三事箴 慎箴

明 韓文黌

官之舉措,利病攸關。

細微小謹,為禍百端。

政蠹民殃,身及親連。

發須審幾,成必求全。

兢兢業業,日省時觀。

終如其始,政泰民安。

三事箴 勤箴

明 韓文黌

受直怠事,厥職惟廉。

食君之祿,此獨奚安。

昧爽求衣,日晏忘餐。

繁難勿畏,逸樂莫耽。

寸陰是惜,戍毒罔甘。

功崇業廣,有譽斯官。

這「清、慎、勤」三字,源於宋代詩人呂本中所撰《官箴》一書。「箴」是警示、勸誡、規諫的意思。《官箴》雲「當官之法,唯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知此三者,可以保祿位,可以遠恥辱;可以得上之知,可以得下之援。」

政通人和

公元四百三十一年北魏滅大夏國即在今吳堡全境以及綏德東部設政和縣取政通人和之意縣治在今吳堡楊家塬村

丁酉冬月師林書

環山抱水

摩崖石刻 清 道光二十六年

逝者如斯

摩崖石刻 清 道光二乾六年

柳青故里

原下陳忠實

慕生忠將軍

慕生忠(1910~1994.10.19),陝西吳堡郝家山村人,1930年參加革命。193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陝北紅軍五支隊政治委員,紅五團政治委員兼中共吳堡縣委軍事部部長,紅二十五縱隊政治委員,陝甘晉省委委員,中共陝北省委委員兼白區工作部部長,中共吳堡縣委書記,陝北紅軍第二作戰分區司令員,任吳堡中心縣委書記。

抗日戰爭時期,任延安以東地區作戰司令員,山陝特委軍事部參謀長。洛川地委宣傳部長。鄜甘獨立營政治委員。

解放戰爭時期,任晉綏軍區第四軍分區副政治委員,第九軍分區司令員。1948年任中共山西河津縣委書記。1949年任第一野戰軍民運部部長,政治部秘書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西北鐵路幹線工程局政治部主任,西北軍區進藏部隊政治委員,中共西藏工委常委兼組織部部長,西藏運輸總隊政治委員。1955年任蘭州軍區後勤部政治委員。1961年任西藏工委工交部長。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兩次進藏的艱難經歷,讓他萌生了一個大膽的想法;他率領兩千多名官兵切斷25座橫亙的雪山,用7個月零4天建成了世界上最高的公路。他長眠在崑崙山上,因為這是他一生最後的心願。

走上青藏線,有一個人的名字總是被人們不斷提起。有人說他是青藏公路的締造者,又有人說他是格爾木的奠基人。而在青藏高原的許多地方,也都留下了他的印記。

資料來源:山西省臨縣磧口古鎮 互聯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