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江上行:且说当年冯子和

 cxag 2020-05-31
冯子和

京剧有“四大名旦”,众所周知指的是梅、尚、程、荀,但在南方也有“四大名旦”,民初时指的是冯子和、欧阳予倩、毛韵珂、贾璧云。到了20年代又推出赵君玉、小杨月楼、刘筱衡、黄玉麟。其实在江南名旦中,论辈分、讲艺术,以及学问、道德,应当说冯子和是此中翘楚。

冯子和(1888-1941)艺名小子和,字旭初,号春航,别署晚香庵主,江苏吴县人。祖父为盐作商人,父名福卿。太平天国时随父逃难,途至虎丘父子失散,福卿被一赵姓收养带至北京,因不容于后母被迫出走而入戏班学艺,艺名冯三喜,工旦角。冯有子三人,即春航、春声(丑角冯二狗)、春发(琴师)。春航幼从乃父学旦角戏,来沪后拜夏月珊为师,夏为之延常子和教戏,因而艺名小子和。14岁出台,先在苏州大观园演出,深受欢迎。翌年随夏月珊去汉口,出演于满春园,红极一时。汉口人有个顺口溜:“看了小子和,睡也睡不着”,汉口人对他的倾倒由此可见一斑。

冯子和
《三娘教子》

汉口演毕回到上海,冯子和一直在夏家班中演出,他的成就当然与夏月珊对他的培育分不开。首先月珊思想维新,倾向于民主革命,很早就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而且极力主张改革戏剧,提高伶人的社会地位,子和耳濡目染,在青年时代就受夏的影响。据史料记载,夏月珊每天为冯说戏时,还要讲些修身治家之道,并由月珊内兄名旦薛瑶卿教他“字课图说”,又请王文治弟子石星悟教他“减字拼音”。而冯洁身自好,节省下来的零用钱都用于买书自修。1903年子和年甫16,即自编自演《玫瑰花》一剧,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为主题,时在光绪末叶,此剧上演,引起极大反响,夏月珊对有此高徒,引以自豪。时有英国人在沪开设商务书馆,月珊毅然送冯入学攻读英文,夜间照常上台演戏。旋又转入育才学校深造,因而冯子和有良好的英文基础,可谓梨园子弟中能谙外语的第一人。

冯子和《杜十娘》

1908年物克多唱片】

冯子和《杜十娘》 来自京剧道场 02:38

 [唢呐二黄碰板]

待妾身将以往细讲分明:

 [唢呐二黄慢板]

为只为贼李甲为富不正,

将妾身救出后又付他人。

奴本当将以往详谈细论,

 [唢呐二黄散板]

又恐怕鸡一叫难回天庭。

1908年上海新舞台开幕之初,以小子和、七盏灯为台柱,二人同为当时最红的旦角,称一时瑜亮。由于冯有一定文化水平,处处领先,乃成水火不容之势。冯恐乃师为难,毅然辞班离去。之后回沪,正名冯子和,相继在春桂、新剧场、大舞台演出。辛亥鼎革后,子和应聘入丹桂第一台,先后排演时装京剧有《叹薄命》《空门贤娘》《红菱艳》《贞女血》《妻党同恶报》《荆花泪》《血泪碑》,尤以《血泪碑》一剧,备受名人雅士之激赏,留有不少诗篇。名士中吴江柳亚子捧之最烈;曾为冯编印出版《春航集》,全书上下两册,用铜版纸四号老宋字精印,上海广益书局发行,柳亚子、苏曼殊、陈布雷、叶楚伧、胡寄尘等人,均有文章。记得亚子有文记之曰:

海上梨园子弟饰女郎者,大都雄而不雌,否亦轻浮妖冶似娼家妇,不足于美人芳草之选也。若夫幽娴贞静,容止不佻,缠绵俳恻,啼笑皆真独有冯春航耳。

冯子和
《血泪碑》

亚子先生此文对冯可谓推崇备至,而冯之旦角戏也的确功底深厚,并非只会演时装新戏,其老戏如《花田错》《鸿鸾禧》《杜十娘》均称拿手,百代公司钻针唱片中有他灌的一张《桑园会》,老腔老调不失青衣典范。冯之念白也有独到处,他用京、苏、韵白相结合,聆之有亲切感、生活感,荀慧生早年曾长期在上海搭班,后来荀派的念白即从冯的念法中所融化。其他方面,如改良旦角化装,改用日本水彩并画眼圈,对此梅兰芳也曾向他学习,又如服装改良,以往旦角演《拾玉镯》《鸿鸾禧》一类小家碧玉戏例穿绣花缎子袄裤,他认为与理不合,首创改穿布制袄裤。又如冯演《血泪碑》一剧,饰剧中人梁兆珍。当男主角石如玉(由龙小云演)最后撞碑死去倒卧地下,此时死去的梁兆珍忽从墓后出现,和石如玉挽臂并立,面对观众发言道:“人死本无鬼魂,大家千万不可迷信,只因观众看了悲剧,难免丧气,因此我们要慰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现在吾俩举行婚礼去了。”说罢与小生挽臂而下。试想在80年前的京剧舞台上,出现如此充满乐观主义,富有浪漫色彩的场面,可见子和的大胆革新精神了。

冯子和时装戏

冯子和经柳亚子、陈去病、高天梅之介绍,参加了南社,入社后在文学上颇多熏陶,从社友张冥飞学韵语,不久即能诗,且传诵一时。如1915516日,南社举行临时雅集于杭州西湖西冷印社。适冯在杭上演《冯小青》一剧,是日亚子借冯子和、龙小云并南社社员多人前往孤山放鶴亭下,凭吊冯小青墓,冯曾赋一诗纪其事,诗曰

小青遗迹尽俳徊,若梦浮生剧可哀,

千古湖山一荒冢,曾移明月二分来。

此诗被收入《南社丛刻》一书中。

冯子和不仅有学识,还致力于教育事业。民初他先在自己寓所创办春航义务学校,供梨园中人免费读书,子和亲自授课。名伶宋志普、王灵珠、杜文林、周五宝、芙蓉草、韩金奎等皆曾入校求学。冯与宋志普共同负担经费,从不募捐,学生完全免费,由此开始使当时目不识丁的同行能学到文化。后因学生增多,原址已不敷用,迁长浜路(即今延安中路),改称伶界义务公学。以后再度扩充,又易名春航义校,于民国11(1922)522日开学,聘有教员李逢尚、吴叔明等人。子和从事伶界教育长达10年之久,继之オ有上海伶界联合会的榛苓小学诞生,造福同行其功不可没也。

《京剧谈往录四编》

北京出版社

199710月出版

京剧道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