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代玉器”成为富人收藏的目标

 景德镇的瓷 2020-05-31

1,从清代玉器的沁色、钙化、包浆、形变、土蚀现象、加工工艺等各方面的成因,鉴定要点一一解说,因为这些特征是清代玉器在土壤中经过数百年甚至数千年自然变化形成的,也是鉴定清代玉器最根本的要素,很多特征更是仿造者无法企及的,所以从出土清代玉器本质的变化特征说起,才是科学的,比较有说服力,更是鉴定清代玉器的根本。在鉴定运用时,这些方面绝不是孤立的,它们是相互联系或是同时存在的。所以,必须几方面的特征同时具存,才能下结论,否则就会以偏概全,缪之千里。以下是自己多年来通过学习,实践总结的经验,因为才学疏浅,有的观点乃笔者管见,难免有不周之处,望大家给予诚恳地斧正。

2,凝结物鉴定

包浆通常是指玉在各种环境中,由其它物质在清代玉器表面粘附形成的一种物质,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土壤中可溶性矿物凝结物;二是清代玉器表面粘附墓土或腐烂杂物;三是传世品上的污垢。这几种物质都很微妙,颜色不一,通常是靠多年的对实物观察所得。出土品的包浆是凝结在清代玉器表面的物质,这种物质在放大镜下观察也呈斑驳状,有的是矿物质溶化后形成的;有一些是透明状;有的则是墓土。无论哪一种,都十分自然,凝结较实,并伴有墓葬气味,这种气味有的即使刷洗也仍然有,这也是气味辨伪的一个重要方法。假器就不是这样,包浆松散,无墓葬味,无透明矿物质,即使有泥土包浆坚固的,也是胶一类物质所为,一烧、一洗即知。现流行一种把清代玉器用细铁丝缠上,放入土中数月或数年后取出,红褐土锈可固结在玉上。但清代玉器很少与铁一类物质共同存放、埋葬,只有一类玉剑具是如此。这样的伪品有的竟然在一些拍卖行出现,并且在清代玉器上很明显地看出用铁丝缠过的痕迹。真不可思议!

3,既然地底下埋藏了古人如此之多的瑰宝,肯定有很多我们未知的东西。大家可以通过查阅历年来的考古资料足以能证明,很多我们以前未知的,没见过的器型和纹饰,正不断的被考古发掘、发现。所以,我们鉴定时,切不可大意和武断,只有不脱离清代玉器在地下几百、上千年形成的自然特性,结合当时加工的痕迹特征综合判断,就不会错判和误判。

4,钙化部分多有开窗出现,开窗的形状变化不一,并且开窗与钙化边缘过渡自然;放到水中浸泡后观察开窗现象更加明显。钙化的部分是自外而内通体钙化,不会透光。做伪钙化无开窗,界限明显,无过渡,死板生硬。

5,钙化过渡自然,分布不固定,并伴有沁色、缝裂、土蚀、灰皮等现象,即使钙化的清代玉器,只要没有腐蚀,柔润的包浆依然存在。钙化清代玉器如果有裂缝,缝裂细长而自然弯曲,会不断延伸。火烧或化学原料所造的钙化,会生硬无光泽;火烧的布满均匀、短小、平直的裂纹;伪清代玉器更不会多种现象同时存在。

6,顾名思义就是因为埋藏环境中随着PH值酸性的增加,对清代玉器表面造成片状条状的腐蚀坑洞,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土咬”。这类蚀坑的生坑清代玉器,一般没有颜色的沁染,清理干净后,只是在凹陷处有白色的粉状物质,且不易清 除。目前造假者为了节约成本,采用石英岩质石材伪造清代玉器,因为其基质为晶状结构,所以用酸腐蚀后会出现大面积规矩的圆形凹坑,这一点,与和田玉、岫岩玉类经酸性物质腐蚀所产生自然的块面状结构的蚀坑,从外形上就存在很大区别。

7,造型和纹饰,是一个时代的符号,就像我们现代人穿休闲、西装打领带开宝马,而倒退200年,古人长袍马褂大辫子,坐马拉车,如是而已。如果你从第 一步和第 二步决定了清代玉器的新老,第三步断定年代就成了顺其自然的事情。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去博物馆参观以及阅读带有明确年代的馆藏图片的书籍,再就是借鉴前辈总结的一些关于纹饰演变的论文,别无其他诀窍。当然,脱离入土环境的民间藏品,对年代的断定,根据个人知识经验的多少,会有一定的偏差。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