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律诗阅读笔记(三)

 虹72 2020-05-31

转自:丘劲生的博客

三、关于句子的声律与平仄

律诗要讲韵律,句子的声调要抑扬顿挫,也就是要讲究平仄。句子的平仄类型,有的人(如王庆凯的《诗词格式谱典》)把它们分列成几种基本格式,另把不符合要求的称为拗句格式。有的人把这些类型的基本要求简化为“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规则,即每一句的二、四、六字分别是“平、仄、平”或“仄、平、仄”,声律呈现一个波形或倒波形。但细读《三百首》,也发现许多例外。

如诗仙李白概叹“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列于《唐诗三百首》七言律诗之首,其起句便不合此规则。“昔人已乘黄鹤去”的第四字“乘”该仄而平,第六字“鹤”该平而仄。高适的《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嗟君此别意何如,驻马衔杯问谪居。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第三句“巫峡啼猿数行泪”,第二字“峡”在古代为仄声字,第六字按律应为仄声字,但“行”作量词解读平声,此句的二、四、六字就不是“平、仄、平”,而是“仄、平、平”,如果现在按普通话读,则为“平、平、平”。孟浩然的《岁暮归南山》,“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第一句第四字“上”是应平而仄。杜甫的《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远送从此别,青山空复情。几时杯重把,昨夜月同行。列郡讴歌惜,三朝出入荣。江村独归去,寂寞养残生”,首句“远送从此别”,二、四都是仄声;第三句“几时杯重把”与第七句“江村独归去”的二、四都是平声。更有甚者,刘昚虚的《阙题》,“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第一句、第五句、第八句二四两字都是平声,第七句二四两字都是仄声。诗评对这些都不计较了,而是说,“全诗都用景语织成,没有一句直接抒情,然而情韵盈然,意境幽美”。李商隐的《落花》,“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归。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第一句“高阁客竟去”的二、四都是仄声字,第五句“肠断未忍扫”则更是全句除了第一字外全是仄声字,第七句“芳心向春尽”的二、四都是平声字。诗评也不计较,而是说,“全诗纯用白描,而落花与惜花者之神情全出,在淡淡的背景下,稀疏的笔意中,表达了诗人细致微妙的情思,把个落花季节写得愁肠寸断。”温庭筠的《送人东游》,“荒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高风汉阳渡,初日郢门山。江上几人在,天涯孤棹还。何当重相见,尊酒慰离颜”,第七句“何当重相见”全句除前四字全是平声。崔涂的《除夜有怀》“迢递三巴路,羇危万里身。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那堪正飘泊,明日岁华新。”第五句“渐与骨肉远”整句都是仄声字,而第七句“那堪正飘泊”的二、四都是平声字。诗评认为“全诗用语朴实,抒情细腻。离愁乡思,发泄无余。其中‘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一句,从王维《宿郑州》‘他乡绝俦侣,孤案亲僮仆’化出。本诗作为‘万里身’、‘异乡人’的深绘,更加悲恻感人。”

《三百首》律诗中非韵句“仄仄平平平仄仄”变为“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平仄仄”变为“平平仄平仄”的情况很多,疑为合律的拗句格式,但《诗词格式谱典》的拗句格式并没有列入。摘录如下:

杜甫的《宿府》,“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第七句“已忍伶俜十年事”,第六字应为仄声,但此处的“年”却是平声。

皇甫冉的《春思》“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龙堆路几千。家住层城临汉苑,心随明月到胡天。机中锦字论长恨,楼上花枝笑独眠。为问元戎窦车骑,何时返旆勒燕然”。第七句“为问元戎窦车骑”,第六字本应为仄声,此处却是平声。

刘长卿的《饯别王十一南游》“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蘋”,第五句第四字“帆”也是字该仄而平。

钱起的《送僧归日本》,“上国随缘住,来途若梦行。浮天沧海远,去世法舟轻。水月通禅观,鱼龙听梵声。惟怜一灯影,万里眼中明”,第七句第四字“灯”,是应仄而平。又《谷口书斋寄杨补阙》,“泉壑带茅茨,云霞生薜帷。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闲鹭栖常早,秋花落更迟。家童扫萝径,昨与故人期”,第七句第四字“萝”,也是应仄而平。

当然,有的字在平水韵中也有平仄异读的情况,有些现在看来不合律的句子其实是合律的,这是要注意的。如白居易的《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共来百越纹身地,犹是音书滞一乡”,第二句“海天愁思正茫茫”,看上去二、四、六都是平声,似乎不合律,但“思”字在平水韵中,作动词读上平,作名词用读去声,所以在这里是仄声字,全句“仄平平仄仄平平”,是合律的。“过”字、“听”字也有这个情况。李颀的《送魏万之京》,“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关城曙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第四句末的“过”字读下平声;第三句末的“听”字,在平水韵中可以读仄声,也没有违反非韵句末不应是平声字的要求。而刘长卿的《江州重别薛六柳八二员外》,“生涯岂料承优诏,世事空知学醉歌。江上月明胡雁过,淮南木落楚山多。寄身且喜沧洲近,顾影无如白发何。今日龙钟人共弃,愧君犹遣慎风波”,第三句是非押韵句,句末的“过”就念去声了。“过”字在平水韵是下平“歌”韵的常用字。如杜甫《春宿左省》首联“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天末怀李白》颈联“文章憎达命,魑魅喜人过”,其中的“过”都读平声。李商隐的《筹笔驿》,“猿鸟犹疑畏简书,风云常为护储胥。徒令上将挥神笔,终见降王走传车。管乐有才原不忝,关张无命欲何如?他年锦里经祠庙,梁父吟成恨有余”,其中有几个字古今读音有别。第二句“风云常为护储胥”中的“储”字,普通话读第三声,好像是仄声字,但旧读上平声;第三句“徒令上将挥神笔”,第二字“令”在平水韵中也可读下平声,因此都没有失律的问题。而第四句“终见降王走传车”中第六字“传”按律应为仄声字,但现在一般读平声,是否属于失律存疑。李商隐还有一首《春雨》“怅卧新春白袷衣,白门寥落意多违。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远路应悲春晼晚,残霄犹得梦依稀。玉珰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第三句“红楼隔雨相望冷”,其中的“望”在平水韵中也可以读为下平声。温庭筠的《利州南渡》“澹然空水对斜晖,曲岛苍茫接翠微。波上马嘶看棹去,柳边人歇待船归。数丛沙草群鸥散,万顷江田一鹭飞。谁解乘舟寻范蠡,五湖烟水独忘机”,最后一句的“忘”字,在平水韵中也是可平可仄的,从《辞海》对该字读音标注来看,是口语为第四声(仄),读书音为第二声(平),因此“忘”在这里念平声,是合律的。

分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