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这首诗265年无人敢仿,苏轼模仿其中一句,惊艳世人公元772年,正月。 白居易出生在一个河南官僚家庭中,他出生后不久,家乡就惨遭藩镇蹂躏。 年幼的白居易跟随家父南下,前往宿州符离安居。 符离这个地方,陪他度过了最为幸福,也是最为艰难的童年时光。 他为了读书,口舌生疮,手腕磨茧,在读书这件事情上,白居易下足了功夫。 没过多久,年少的白居易就换了另一幅模样,变成了一个白发少年。 不过,年少时期的努力,终究还是没能为他自己换来一条坦途大道。 因为白居易太耿直,诗中大多暗讽朝政,耿直的连皇帝都忍不住骂他一句铁憨憨。 那年,白居易做出《《初出城留别》。
白居易可能都不会想到,265年后,他的这首诗中的一句话,被苏轼经过艺术加工,成为了流传至今的千古名句。 事情还要从北宋时期的“乌台诗案”说起。乌台诗案的起因是苏轼刚刚在湖州上任的时候,给皇帝上书谢恩,信中满是牢骚话,惹得御史台大怒,不仅弹劾了苏轼,还将他以往的诗文全部扒了出来。 御史台官员们大兴文字狱的结果就是,苏轼被整的很惨。 你不是喜欢嘚瑟吗? “乌台诗案”爆发后,不仅是苏轼,就连苏轼身边的朋友也受到了牵连。 苏轼的好友王巩就是其中一位。 抄出来的金句苏轼的这位好友被贬谪到了岭南宾州,这等边瘴之地,在那个时代绝对算的上是人间地狱。 王巩被贬谪后,身边的妻妾相继离他而去,只有一名叫做柔娘的歌妓始终陪伴着他,一直渡过了四年的岭南时光。 后来,朝廷征召王巩回京,两人在黄州会面。 苏轼看到王巩身边的柔娘,随口问了一句,在岭南的那段时间一定生活的很艰苦吧? 柔娘不紧不慢的回答道: 此心安处,便是吾乡! 苏轼听到这句话,内心颇为震撼,他即兴赋诗一首,送给了柔娘。 《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柔娘的那句“此心安处,便是吾乡”在苏轼的笔下,变成了“此心安处是吾乡”。 李白改编的这句词和白居易此前所做的“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意境相同。 熟知苏轼的人都知道,他从小对于白居易的诗句有一种近乎疯狂的热爱。 其实苏轼对于白居易的喜欢不止于此,他侍妾的名字王朝云依旧源于白居易的“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还有一个经典的来源,苏轼也自称自己为苏东坡。 “东坡”二字是源于白居易的诗句。 白居易曾经在忠州做刺史的时候,那里有一个小坡,他经常在那里作诗,像“东坡春向暮,树木今何如”、“何处殷勤重回首,东坡桃李种新成”皆是他在忠州的时候所作。 苏轼屡遭贬谪之后,自觉和白居易的经历颇为类似,转称自己为“东坡居士”。 只是,苏轼是个乐观的诗人,他就像生活中的“开心果”。 痛苦快乐着。 这种生活心态其实很容易感染身边的人。 有个开心果在身边,的确能够让自己的生活平添几分欢乐。 而苏轼将一生中的所有欢喜忧愁全部写在了他的诗中。 他生命中那些难能可贵的乐观、豁达,恰恰是现代社会中每一个人所缺少的东西。 而那句流传几千年的那句“此心安处,便是吾乡”,更是成为了无数劳动者口中的金句。 试想,哪一个在外奔波的异乡人,不想真正的说出这句“此心安处,便是吾乡”。 能够拥有这样这个知书达理的理性妻子, 那些在外漂泊的男同胞们又何尝不会心安? 所有,生活太过忙碌的时候,不妨静下心来,读一读《苏轼词传》。 看一看,几百年以前苏轼所经历的那一切,看一看被生活所折磨的苏轼,又是何等的快意? 生活原本烦躁,如果我们一味地沉浸在自己那个狭小的世界里,很容易被金钱、欲望所吞噬。 闲暇之际,不妨在床头放置一本这样的书,没事翻一翻,看一看,也许会有另外的一番心境。 这套书共有8册,收录《苏轼词传》、《柳永词传》、《辛弃疾词传》、《李煜词传》、《李商隐词传》、《李白词传》、《李清照词传》、《纳兰容若词传》。 这些人都是饱尽生活摧残的诗人,他们诗中蕴含的了太多的哲理,或是关于生活,或是关于情感,你都能够在这里看到。 现在头条活动日,原件200元的书籍,如今只需要78元,平均一册的价格也就不到10块,对于很多人而言,也就是几 顿饭钱,你便畅游在诗词中,感受一些那个时代独有的文人气质。 可以点击下方的小横条进行购买: |
|
来自: 昵称32901809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