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字在语文教学中的意义与作用

 許學仁 2020-06-01

 汉字和用汉字写成的汉诗,应该是汉语文教学的基本语料中最具民族特色的语料,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最具典型性和代表性的语料。这部分语料对于汉语的学习,传统文化的传承其意义与价值自不待言,本文将从语言文字在语文教学中的意义与价值的视角来做一些探索。

      一、汉字的意义与价值

  汉字作为世界文字体系中现存的唯一的表意体系文字,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其世界性在于为世界文字体系贡献了唯一的表意体系文字,丰富了世界文字学研究的学科内容,同时因为其历时久远,在不同时代产生的表意文字纷纷陨落之后,汉字依然以极其强大的生命力存活下来,这种存活本身就是个奇迹,在存活过程中,汉字不断地对自身的系统进行改造,在改造的过程中,又为世界文字体系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研究材料。其民族性在于汉字的创制本身体现了本民族理解世界的方式:“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对世界的观照方式;在汉字演变过程中,伴随着的是字体的简化和美化,形成了独特的书写习惯和独特的字体,在世界文字之林中,汉字的书法是唯一,这是汉字对审美的观照。汉字如此唯一,如此独特,其文化传承的价值与意义自不待言。

  汉字具有强烈的民族认同意义。因为汉字的字形跟着意义走,所以,汉字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不同方言区的人,语言可以不通,但是写出来的字是可以认识的,保证了中国大陆东西南北顺畅的交流;而不同时代的文献,因为都是用汉字写成,无论甲骨卜辞、青铜铭文、简牍文书,汉字从甲骨文开始一脉相承,跨越5000年的时空,都可以解读,如瑞典汉学家高本汉所言:“古汉字和现代汉字之间存在着某种区别,可是我们还看到,这种区别仅仅是字体书法上的修改,而大体上说,象形造字的方法则是完全一致,多少年来一直未变”,这种稳定保证了中国5000年文化的传承与延续。因此,无论走到哪里,只要是书写汉字,就一定能够沟通。反过来也可以说明汉字文化圈的国家,比如韩国和日本,为什么要强烈地去汉字,就是因为汉字的民族认同感太强烈,会导致这些国家人民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感。

(日本每年的年度汉字评选:日本清水寺住持亲笔写下)


汉字对于语文学习的重要意义,在各个阶段的课程标准中,都有细致的表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穿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并在课程标准中附录了字表,以示汉字作为语文学科的基础,是多么重要。而最新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第13个语文学习任务群,就是“汉字汉语专题研讨”,在该专题中,课标指出这个任务群“是在必修和选择性必修‘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的基础上,就汉字和汉语的某一问题,加以归纳、梳理,训练学生从应用中观察语言文字现象的能力和总结规律的综合、分析能力,旨在加深学生对汉字、汉语的理性认识”。

  汉字在语文教育、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作为记录语言的载体,一方面通过载体的形式传承文化,传递文明,另一方面,汉字本身作为一种古老的文化符号,就是文化、文明、审美本身。汉字对于学生而言,既最为亲密,又最为疏远。亲密,是因为从牙牙学语的时候,生活的氛围里便都是汉字,标语、书本、商品,在中国大地上,有文明的地方就有文字;疏远,是因为汉字从远古走来,本身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学生也许只知道它的“今生”,并不知道它的“前世”,也不知道它是如何不断地改造自己,成为记录汉语的最佳方式。这也是汉字之所以需要认真学习的重要价值。

二、语言文字在语文学习中的作用

  汉字作为阅读和习作的基础,在义务教育阶段是一个重要的学习内容,阅读与习作是语文学习的终极目标之一。识字是如何对阅读和习作能力的提升产生影响的呢?

   1.汉字系统对识字的影响

  汉字的识记,对于初学者是有一定困难的,无论是国内外的学者,对此均有论述。瑞典汉学家高本汉曾经就汉字的学习,说过这样一段话:“正由于在迷茫中有某种理据,所以学起来相当容易。一旦你学会了几百个简单的书写符号,即基本材料,那就只是个拼字的问题了。”[1]著名语言文字学者王宁教授针对汉字的教学问题提出:“很多教学者认为,汉字的识读很难,但很多受过科学汉字教育的人却认为,学习汉字在零突破以后,不但不难,而且容易记忆,非常有趣,这就是说,汉字教学要懂得汉字构形系统的道理。系统论的研究者提出了一个‘教学成本’的问题,认为需要有一批少量的汉字作为教学的基本字,以此为起点,减少学习的难度,最大限度地减少学习‘成本’,这些基本字大约200-300个就够了。”[2]两位学者在论述的时候,都谈到了汉字学习的“基本材料”和“零突破”的问题。这个问题,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是通过300个基本字来解决的。这300个基本字的特点,自然就是“简单的书写符号”,能够“拼字”,也就是说形体简单,构字能力强,构词能力强,经常出现在儿童的生活和阅读语境中。

     300个基本字在语文教材中主要是通过一二年级的学习完成的。对这些字的要求是会认会写,便于开启后续的学习,这也是为什么课程标准强调识字写字“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有了这300个字打底,接下来的汉字学习就是“拼字”的过程了。300个基本字的字表中,部首字有120个,比如:八、贝、厂、车、虫、耳、风、瓜、广、火、巾、口、力、立、马、毛、门、米、木、目、鸟、牛、女、皮、片、气、人、日、舌、身、十、手、水、田、土等,这些字的构字能力强,构词能力强。以“日”字为例,能构成90多个汉字,因其出现的时间久远,义项丰富,在各大字典词典中,平均有10个左右的义项,每个义项都能构词,构词能力也能惊人。从构字能力、字义引申、构词能力的角度观照基本字,我们会发现这些基本字为后续汉字、汉语的学习提供了非常好的基础。

  这也提醒我们,要回看汉字的系统。汉字有构形系统、字义系统、读音系统,这些系统的存在,为汉字的轻松把握提供了非常好的支持。如高本汉所言“在迷茫中有某种理据,所以学起来相当容易”。

     2. 对阅读的作用

  在阅读理解的能力层级中,有一个层级是提取信息;在汉字和词语的学习中,有一种学习方法是“通过上下文理解字词”。这种学习方法一直贯通了整个义务教育阶段。通过上下文学习字词的方式,在一二年级可以帮助学生猜测汉字的读音和意义,通过连蒙带猜的方式,帮助学生尽快进入阅读状态;伴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需要掌握语境中字词的言语意义,体察字词在言语作品中的细腻表达。

  “上下文语境”是个需要分析的词语,如王荣生教授所言,“一个词有时候可以依据词本身来解释,有时候必须依据上下文语境来解释,有时候这个词义可能依靠近的语境,有时候这个词义可能依靠远的语境,也就是对这个词义的解释可能在上下两段来找,有时候往上找,有时候往下找,有时候上下统一找,有时候一个词语可能牵涉全篇的理解。”可见“上下文语境”是个比较复杂的词语,是可以分析的。仅就王荣生教授这段话,上下文语境就有句子为范围的语境,段落为范围的语境,和篇章为范围的语境。就此而言,在上下文中理解字词,其实就是阅读能力层级中的提取信息。语境越大,提取信息的范围越广。

 我们以李白的《送友人》为例,其中有个词语“班马”出现在“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中。班马是离群的马,班,是用刀分割玉,班有分开的意思。从意义引申序列看,分玉——分人(班级)——分时间(早班、晚班)——分空间(班房);从上下文语境看,这首诗是送别诗,整首诗中,跟别离有关的词:“别、孤蓬、浮云、游子、落日、挥手、去、班马”从诗歌的开始到结尾,构成了一个绵密的语义场。抒发了作者的离情别绪和依依不舍之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作为诗的结尾,是离别的情感上升到极致的一种表达,“挥挥手,从此离开,自此后,你将如离群的马儿一样孤独地萧萧嘶鸣”,视野中,友人已经骑马离去,听觉中,友人所骑之马匹,依然发出眷恋的鸣叫声,而这种叫声,在送别者听来,竟是如此的不舍。语带双关,透露着难以割舍的情愫。通过这样由字形——字义——语境义的分析,我们会发现,有些文本中,字形、字义、语境义密切相关,可以带动整个文本的解读和理解,在理解方面,从言内之意到言外之意,都可以进行非常好的串联。而所谓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其实就是在提取信息,通过整合这些信息形成对诗歌的解释和理解的过程。

 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关键的词语之间是互相解释的,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能够在一篇优秀的作品中,不断地为某个词语找到语义相近或者相关的词语和句子的重要原因。因此,字词的学习,尤其是通过上下文学习,是跟阅读密不可分的。

3. 对习作的作用

  习作使用的字种量,直接决定着习作的质量,一篇习作中,字种越多,说明该学生掌握的词汇量越大,而词汇量大小则可以反映一个人的语言能力和语文水平。同样的一件事情,语文水平高的人,有若干种表达,或委婉,或直接,或豪放,或细腻;而语文水平低下的人,则只有一种或者干脆言不达意。其用词不同,用字自然也不同。

  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二课《燕子》,改编自郑振铎先生的《海燕》一文。改编后的课文面有一句话“另有几只却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横掠着”,这里形容湖水的词语是“波光粼粼”,这个词语经常被学生用在习作中,其实,郑振铎先生的原文中关于湖面波纹的描写是这样的:“再几只却隽逸的在粼粼如縠纹的湖面横掠着”“海波是平稳得如春晨的西湖一样,偶有微风,只吹起了绝细绝细的千万个翻翻的小皱纹”。而关于水面波纹的描写,不同的作家有不同的表达,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鹿角和鹿腿》中:“一阵清风吹过,池水泛起了层层波纹”,苏轼对西湖的描写是“水光潋滟晴方好”,梭罗对瓦尔登湖的描写是“微波荡漾,光影摇曳”,同样的现象,观察的角度不同,表达的丰富程度也不同,词语是串联经验的红线,经验越丰富,词语越丰富,用字也就越丰富。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从一年级开始识字的时候,就会在一个小的情境下,编写相关的字词,比如,在统编教材一年级下册《操场上》一文中,就有“打球、拔河、拍皮球、跳高、跑步、踢足球”等词语的类聚,一方面是为了跟生活中识字建立联系,一方面也为说话和后续的习作提供语料,在一个场景下,对可能会发生的运动进行罗列。这样的学习材料还很多,比如跟夏天相关的词语:冰棍、西瓜、绿豆汤、凉席、蚊香、花露水、蒲扇、竹椅、萤火虫、牵牛、织女、北斗星,在盛夏的场景下,这些词语便勾勒出来一个非常生动的画面。

  综上,汉字对于学生的语文学习,无论是识字本身,还是阅读与习作都有非常重要的基础作用,因此,对待汉字的态度,不应该是一线教师经常讲的“文字障碍”,而应该是一座富矿,这座富矿可以在学生语文学习的任何一个点上进行辐射与延伸。

三、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巧妙利用语言文字的特点设计活动

汉字对语文学习既然有如此重要的作用,那么在教学中应该如何利用语言文字的特点设计合宜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和热爱语言文字呢?

    1、梳理与建构的学习活动设计

  语言建构,可以分为两个方面理解,一方面是“指出于表达思想的目的,按照语言内部系统来建构话语——用词汇组构句子,句子组构段落和篇章。”另一方面是“是指在个人言语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建构起自己的言语体系,包括属于个人的言语心理词典、句典和表达风格。”[3]

  在整个语文学习活动中,核心都是围绕语言建构与运用在进行。在一线教学中,该如何进行语言建构,根据汉语言文字的基本特点和学生的心理认知逻辑,设计合宜的学习活动呢。

  如上文所言,每个汉字都有自己的意义系统,该系统重点体现的是引申意义,每一次词义的引申都是人类脑洞大开的时候,每次引申都会产生一批词汇,如何引导学生认识到这种现象,并能够归纳和整理,获得语理,在语理的基础上直到进一步的积累,非常重要。

  在中学生的语文学习中,不妨引导学生进行词义的梳理与总结,比如,负字,本义是表示人依仗着钱财,是如何一步步发展到失败的意思的,就可以在密密麻麻的语料中引导学生进行梳理,首先是给“负”组词;然后给词语进行意义上的分类,分类完成后,再对照词典的义项看看是否正确;如果正确,那么继续猜测这些意义是根据什么引申而来的,其可能的文化背景是什么。再比如,同一个部首的字,“糸”部,有很多表示颜色的字,也有很多表示丝织品的字,从意义的角度总结这些从“糸”的字,想想可能的生活背景是什么,这样把语料的整理,语义的梳理,文化的贯通结合在一起,保证的词义不再是碎片的存在,既有语义系统的规范,也有文化背景的支持。这样的学习方式,就是在建构学生关于语义系统的认知,关于语义与文化背景关系的认知。把语言现象置于大的文化背景下,帮助学生形成更加开阔的语言学习的格局和视野,保证其学习的永续性。

(缫丝场景图)

      2、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积累

  积累是建构的基础和保障。无论是哪个方面的建构,其基础都是积累。用“词汇组构句子”需要积累积累词汇与句式,“句子组构段落和篇章”需要积累段落特点与篇章特点,而心理词典、句典和表达风格,更是离不开丰富的积累,包括情感和阅历的积累。

  积累不是背诵,而是盘活语汇,保证其能够进入心理词典。每个人的语言系统里都有一个看不见的词典,这是储存词汇的地方,心理学家称之为心理词典。一个正常的受过教育的人,其心理词典中大概有五六万词汇,便于应对正常的语言生活。心理词典是个巨大的网络,词汇通过各种语义关系彼此相连,每个人关于词语的理解是不同的。比如丰子恺先生有这样一段文字:

晚上喝了三杯老酒,不想看书,也不想睡觉,捉一个四岁的孩子华瞻来骑在膝上,同他寻开心。我随口问:“你最喜欢甚么事?”

他仰起头一想,率然地回答:“逃难。”

我倒有点奇怪:“逃难”两字的意义,在他不会懂得,为甚么偏偏选择它?倘然懂得,更不应该喜欢了。我就设法探问他:“你晓得逃难就是甚么?”

就是爸爸、妈妈、宝姊姊、软软……娘姨,大家坐汽车,去看大轮船。”

啊!原来他的“逃难”的观念是这样的!他所见的“逃难”,是“逃难”的这一面!这真是最可喜欢的事!


  可见儿童的心理词典跟成人是不同的,儿童是在逐渐长大,社会化的过程中,逐渐丰富自己的心理词典的。在实际教学的时候,我们不妨利用归类,使用一类词语写作等方式来帮助学生积累词汇。比如,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总也倒不了的老屋》课后有大量的拟声词积累,教材中,只是进行了词语的罗列和汇集,如何盘活这些拟声词,作家给了我们很多支持:

夏日音乐厅

台湾·林芳萍

打开耳朵

安静听——

唧唧唧!

啾啾啾!

这边响,那边静。

咕咕咕!

蝈蝈蝈!

这里唱,那里停。

吱吱吱!

咯咯咯!

这声远,那声近。

欢迎光临

夏日音乐厅!

  拟声词可以用来作诗,还可以用来编写儿歌,“老鼠吱吱叫,小狗汪汪叫,青蛙呱呱叫,小鸡叽叽叫,公鸡喔喔叫,苍蝇嗡嗡叫,母鸡叫的最特别,咯嗒、咯嗒、咯咯嗒。”这些用法,都启发我们,词汇的积累其实不仅仅是背诵或者抄写,还可以设计得更加有趣。

(拟声词的世界可以更精彩)

再比如,我们可以请学生绘制心情记录图来描述自己的心情变化:

   在图形中添加文字,积累词语,把形象和词汇结合,帮助学生盘活词语。

  总之,汉字因为其独特的价值和鲜明的特点,既为汉语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但是也为汉语的学习带来了十足的趣味,在教学中,要积极利用汉字的各种特点,开发丰富汉字资源,设计有趣的学习活动,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1]【瑞典】高本汉《汉语的本质和历史》商务印书馆,2017.11P22

[2]王宁《文字在语言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语言科学》2016.7

[3]王宁《谈谈语言建构与运用》,《语文学习》2018.1P9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