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傻傻分不清 ,这是汝州张公巷窑!

 你我入画 2020-06-01


张公巷窑深腹碗
张公巷窑椭圆平底内凹洗

张公巷窑椭圆平底内凹洗(背面)
   

    张公巷窑址的发现与发掘,对于深入研究清凉寺汝窑、南宋官窑、大峪东沟产品的相互关系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本文以近年来张公巷窑址的发现与发掘和出土的瓷器为序,结合清凉寺汝窑、南宋官窑和大峪东沟窑产品的比较,作一个粗略的分析,

    一、张公巷窑的发现与发掘

    张公巷窑址在汝州市区东南,经初步探查,窑址中心区面积约3600平方米。

    该窑址发现于2000年,同年春和2001年夏,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先后两次配合民房改建工程进行考古发掘,分别揭露10×2.5米探沟一条和8×5米探方一个,总面积65平方米。清理出房基5座,灰坑28个,灰沟2条和陶质大口缸等遗迹,发现一些类汝窑瓷器残片、窑具和素烧器残片。2002年,“中国古陶瓷研究年会”在汝州召开,引起了国内外60多位专家的高度重视。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2004年2月至4月对张公巷东、西两侧分别开挖8×8米和12×5米探方两个,发掘面积124平方米,清理出不同时期的房基4座、水井4 眼、灶6个、灰坑79个和陶洗池1个,出土了一大批张公巷窑生产的完整或可复原瓷器和窑具。此外,还出土了不少唐、宋、金元和明清时期的文物标本,取得了张公巷窑址考古的重大成果。同年,张公巷窑址被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为准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东沟窑盖碗

    二、张公巷窑的器形

    张公巷窑的器形有深腹碗、弧腹碗、折沿弧腹碗、鼓腹碗、盖碗、花口折腹圈足盘、折沿鼓腹圈足盘、直口鼓腹圈足盘、板沿平底盘、葵口平底盘、葵口板沿平底盘、四方束腰平底盘、圆形平底碟、板沿平底盏托、四方委角套盒、板沿隐圈足盆、圆形弧腹平底洗、椭圆平底内凹洗、椭圆裹足洗、撇口圈足壶、盘口折肩瓶、鹅颈鼓腹瓶、瓜棱腹隐圈足梅瓶、堆塑熏炉、枕、捉手器盖和鸟兽器盖等十余个器类二十多个品种。带圈足的器物以直圈足为主,裹足的较少,个别的似裹足又不太明显,器底有支钉痕的绝大多数是非常规整的小米粒状。

    三、张公巷窑产品的釉色与胎质

    从目前的发掘材料看,它既不同于汝州严和店窑、宝丰清凉寺窑的豆青釉,也有别于宝丰清凉寺汝窑的天青色。张公巷窑瓷器釉色可分为青绿、淡青、灰青、卵青和极少淡天青等。常见的以薄胎薄釉为主,釉面玻璃质感较强。张公巷窑瓷器胎骨尽管变化不大,但比较复杂,有粉白、灰白、洁白和少量浅灰,几乎不见汝窑香灰胎,胎质细腻坚实。

    四、张公巷窑的烧造工艺

    带圈足的器物以直圈足为主,裹足的较少,个别的似裹足又不太明显。器底有支钉痕的绝大多数是非常规整的小米粒状,支钉的多少与器物的形制、大小有关,常见的有三枚、四枚和五枚,六枚支钉的极少。四枚支钉支烧是张公巷窑的主要支烧工艺之一,这种支烧方法在清凉寺汝窑、东沟窑和同一时期窑口是不多见的。部分碗、盘和各种瓶类器圈足上似施透明釉透胎,这些器物往往采用垫烧,也有少数支烧的。窑具以匣钵、垫饼、垫饼支烧和垫圈为主。匣钵有浅腹漏斗状、深腹漏斗状、浅腹筒状和深腹筒状四种,匣钵外壁涂抹耐火泥的占60%左右,这一点与汝窑有相似之处。

    五、张公巷窑与清凉寺汝窑、大峪东沟窑、南宋官窑产品的异同


南宋官窑盖碗


南宋官窑盘口折肩瓶

    张公巷窑与汝窑的烧造工艺和窑具相似,器物的造型、胎质、釉色差异较大。南宋郊坛下官窑和老虎洞官窑早期产品的造型汝窑化占主导地位,比如老虎洞官窑中的碗、盘、洗、套盒、板沿盆、盏托、梅瓶、鹅颈瓶、盘口折肩瓶、弦纹三足樽、器盖等,与汝窑同类器几乎完全一样。带有浓厚地方特色的产品大部分出现在两窑的后期阶段,说明汝窑被南宋官窑继承的脉络是很清楚的。张公巷窑的器形与汝州大峪东沟窑相比差别较大,相同或接近的器形极少;值得注意的是,与南宋官窑相同或相近的器物相对较多。就烧造工艺而言,大峪东沟窑除了自身的特点以垫烧主外,支烧工艺有汝窑的因素,也有张公巷窑的因素。

    六、张公巷窑的年代和性质


张公巷窑板沿盘


张公巷窑板沿盘(背面)

    关于张公巷窑的烧造年代,目前有三种说法,北宋说占多数;其次,是金代说;个别学者认为张公巷窑的烧造年代是元代。无论北宋说、金代说还是元代说,其官窑性质,大家的意见是一致的。

下面就张公巷窑的烧造年代从三个方面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1、从张公巷窑发掘的地层堆积及包含遗物看张公巷窑的烧造年代。

    首先,以前三次发掘中的4号探方地层叠压关系为例,作简要介绍。

①、②(近现代垫土层)→③、④A(元)→④B、C1、H88、⑤(金)→H101→⑥、⑦、⑧、⑨(北宋)→⑩(晚唐)→次生土。

     依据以上地层叠压关系和出土遗物可以看出,张公巷窑烧造的遗存都集中在第④B层至第⑥层之间,年代大约在北宋末至金代。主要理由是:第④B层、C1、H88和第⑤层出土的少量钧釉瓷碗、黑釉凸线纹罐、白地黑花罐、红绿彩碗等,从器物本身的造型、胎质、釉色和装饰技法,都具有金代风格※。第⑥层,除出土有少量张公巷窑生产的青釉瓷和匣钵外,其中较多的白釉、黑釉和豆青釉瓷都具备北宋晚期的造型特点,不见晚于北宋时期遗物,由此表明张公巷窑的烧造年代可能早到北宋末年。

    由于该窑址出土的青釉瓷器既不同于临汝窑的豆青釉,也有别于宝丰清凉寺汝窑的天青色,而且十分精美。所以,绝大多数专家认为是北宋官窑;但也有学者认为张公巷窑是金代或元代。由于历次发掘面积太小,地层关系复杂,又没有找到可靠纪年物证,窑址的年代尚未结论。

    20128―11月,开始了对张公巷窑址的第四次考古发掘工作。本次发掘,发掘面积不足100平方米,揭露灰坑21个,水井1眼,灰沟3条,房基2座。出土文物标本100余袋,出土完整和可复原文物30多件。虽然,这次发掘没有发现张公巷窑的标准地层,但地层叠压关系清楚,从地层内出土的少量张公巷窑产品和,再次间接地证明了张公巷窑的烧造年大约不晚于北宋末年。

    2、张公巷窑的窑具与汝窑、东沟窑的异同

汝州张公窑的主要窑具有匣钵、垫圈、垫饼、垫饼支烧、火照等。 宝丰清凉寺汝窑除了有匣钵、垫圈、垫饼、垫饼支烧和火照外,还有垫圈支烧、火照插饼等。值得注意的是汝窑的垫饼支烧见于汝窑的初期阶段,而且这一时期的垫饼支烧不仅饼面厚重,而且支钉粗大,支钉与饼面容易脱落。到了汝窑的成熟期以垫圈支烧为主。汝州大峪东沟窑有垫饼支烧也有垫圈支烧,这种烧造方法不足百分之三。从中可以看出大峪东沟窑的支烧工艺有汝窑的因素也有张公巷窑的因素。大峪东沟窑早期(金代)地层出土的一枚“建炎通宝”钱币,表明该窑的烧造年代不早于金代,进而也说明东沟窑的烧造年代可能晚于张公巷窑。

    3、从汝州张公巷与清凉寺汝窑、南宋官窑以及汝州 大峪东沟窑的关系看张公巷窑的烧造年代


清凉寺汝窑瓷器残片标本

清凉寺汝窑器盖

    关于张公巷窑的年代学术界目前有不同看法,我们的看法是:其一,在张公巷窑烧造活动最集中的第④B层、C1、H88、第⑤层下的第⑥层。其中的第⑥层,除出土有少量张公巷窑生产的青釉瓷和匣钵外,出土较多的白釉、黑釉和豆青釉瓷都具备北宋晚期的造型特点,没有发现有晚于北宋时期的遗物,我们认为张公巷窑的烧造年代可能早到北宋末年。其二,第④B层、C1和H88或多或少都包含有金代的典型器物残片,尤其是H88内出土的白釉涩圈底碗、白釉红绿彩碗、黑釉凸线纹罐、青釉瓷碗、钧釉瓷碗等残片中,其中的青釉、钧釉瓷碗是北宋末年还是金代学术界看法不一。2005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汝州大峪东沟窑址发掘面积400多平方米,出土的一大批青釉瓷碗和钧釉瓷碗分别与张公巷窑H88内出土的青釉、钧釉瓷碗的器形、胎质、釉色几乎完全一样,同出的一枚“建炎通宝”纪年钱币,表明张公巷窑的烧造时间重心在金代。其二,张公巷窑与汝窑的烧造工艺和窑具相似,器物的造型、胎质、釉色差异较大。南宋郊坛下官窑和老虎洞官窑早期产品的造型汝窑化占主导地位,如老虎洞官窑中的碗、盘、洗、套盒、板沿盆、盏托、梅瓶、鹅颈瓶、盘口折肩瓶、弦纹三足樽、器盖等,与汝窑同类器毫无二致。带有浓厚地方特色的产品大部分出现在两窑的后期阶段,说明汝窑被南宋官窑继承的脉络是很清楚的。张公巷窑与汝窑的继承关系却不如南宋官窑。张公巷窑晚于汝窑,是陶瓷界研究者的共同观点。

结     语

   综上所述,对于张公巷窑的具体烧造年代,就现有掌握的地层资料看,张公巷窑的年代不早于北宋末年。张公巷窑的烧造时间可能晚至金代,随着田野考古发掘资料的不断丰富,对张公巷窑年代等相关问题的研究将会继续走向深入。

   注:张公巷窑出土的器物除青绿、淡青、灰青、卵青和极少淡天青釉外,钧釉、黑釉、白地黑花、红绿彩等,皆为当时人们的日常生活用瓷,不是张公巷窑的自身产品。


张公巷窑瓷器残片标本

张公巷窑鹅颈鼓腹瓶

张公巷窑盘口折肩瓶

张公巷窑圆形平底碟

张公巷窑圆形平底碟(背面)


张公巷窑盖碗

清凉寺汝窑盘口折肩瓶



清凉寺汝窑盘口折肩瓶(背面)

宋磁

极致的审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