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他留美七年无文凭,归国后与父为敌,一别九年,直至自杀未再相见

 昵称56240576 2020-06-01

胡适一生学识渊博,闻名于世。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思想运动领袖都是他的标签。

然而胡思杜作为胡适的爱子,他本应是风光无限,却始终受身份所累。终其一生,他不过是活在了胡适的阴影之下。

放眼当下,多少人在父辈的光圈里成长,就有多少人在父辈的庇护下挫败。所谓人前显贵,背后却并不容易。

图 | 胡适

1921年12月17日,胡适在他的30岁生日这天喜获幼子。为了表示对恩师杜威的感激,胡适替小儿子取名为“胡思杜”。

虽然父亲胡适常年在外忙碌,哥哥胡思祖伴随父亲左右,而胡思杜一直生活在母亲江冬秀的身边。但是胡思杜得到的父爱一点也没有减少。

胡思杜自幼体质偏弱,患有肺病,导致他无法安心读书,只能不停地游走于上学和辍学之间。

胡适作为知名学者,可以说比常人更加希望儿子成材。为了胡思杜的学习着想,胡适专门请来家教指导胡思杜兄弟俩。

胡适请来的家教老师自然都是优秀的。其中的著名历史学家罗尔纲就教了胡思杜五年。

俗话说:“虎父无犬子。”拥有一位如此出众的父亲,胡思杜也注定会有不平凡的人生。

对幼年时期的胡思杜,家教老师罗尔纲就有很高的评价:论举止行为,对老保姆杨妈、在他家做杂役的小二,亲如家人,一点也没有阔少的架子;论天资,两天能看完《水浒传》,又唱得一口郝寿臣的好戏;论思想觉悟,小小年纪就“高喊打倒帝国主义口号”,“是非分明”。

就此看来,胡思杜确实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模样。只是不知出于何种缘故,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开始偏离了胡适希望他走的那条路。

图 | 胡思杜与哥哥姐姐,和母亲江冬秀

也许是叛逆期在作祟,胡思杜渐渐变得不怎么喜欢读书,而是于结交好友,四处玩乐。

偏偏又遇上战乱时期,胡适离家赴美任职驻美大使,胡思杜与母亲不得不前往上海避难,由胡适的一位竹姓好友照顾。

即使是相隔两地,父亲也时时惦记着胡思杜。他常常在给妻子的信中提到:盼望你能有多一点时候在家照管儿子。小儿子有一些坏脾气,我颇不放心,所以要你多在家照管照管儿子。

只可惜母亲日日沉迷于牌桌之上,根本无心管教胡思杜。她拿胡思杜没有办法,只能在给胡适的信中诉苦。

“小三太懒,我要叫他写封信,除非你看定他,还是老样,都要把我气死。好吃慢做,一天嘴里都是戏。书面上乱写,糊里糊涂的。我最恨三教九流的说话,他是天文地理全知,同人家瞎说八道的,这个儿子,日后必坏。”

再加上,当时纸醉金迷的风气充斥在上海滩。日复一日,胡思杜逐渐显现出了堕落的迹象。

尽管胡思杜先后在上海大学、东吴大学读社会科学,但是在种种因素之下,他是变了一种模样。

父亲远在异国,虽是时常有书信来往,却是责怪多于关心。这不免令父子俩的关系变得更加遥不可及。

图 | 胡适出任驻美大使

事实证明,家庭的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有多重要。尤其是生长在名家家庭中的孩子,在接受父辈提供的便利的同时,无疑也承受着比常人更大的压力。

虽说“子不教,父之过”。可要是教育失去了分寸,最后只能变成一场你追我逃的猫鼠游戏。

1940年11月9日,这位竹姓朋友也写信给胡适:“小二在此读书,无甚进境,且恐沾染上海青年恶习,请兄赶快注意。”

显然,此时胡思杜正沉迷于玩乐之中。至于竹姓好友写的那封信,他或许一无所知。只是在半年后,胡思杜就被父亲安排前往美国,就读于教会学校海勿浮学院。

虽说胡思杜不争气,可毕竟还是亲生儿子。胡适还是不忍心抛下他不管,1942年,胡适曾写信给胡思杜。

信中还提到了五年前父子俩同游绥远、大同时作的一首打油诗:父子打苍蝇,各出一身汗。堂堂好男儿,不作自了汉。

而胡思杜自然也是深爱着他的父亲的。胡适在美国做驻美大使时,他就常常利用大学休息时间去胡适的居住处双橡园看望。

可是孝心和学习终归是两回事,胡思杜最终还是辜负了父亲的期望。他在美国先后上了两个大学,但都没能成功毕业。

1948年,胡思杜归国。他留美七年,归来时却是两手空空,又一次打破了父亲对他的期盼。

提到胡思杜归国的真相,胡适友人傅斯年曾说:“因失学之故,养成不读书的习惯,对于求学一事无任何兴趣,连续两个大学,均未毕业,并于适之先生回国后染上吃喝之习惯,遂于1948年夏随父亲的朋友回到北平。”

多年求学不成的经历难免让人沮丧。按理说,胡思杜具有先天的优势,若是能改掉恶习,至少能获得一个学位。可是他偏不,即便已经过了叛逆的年纪,还是一次次地让父亲失望。

图 | 胡适一家合影

无论如何,胡思杜作为胡适的儿子,这个身份是不会改变的。而这个身份带来的,无论是利益还是危害,他也必须一一承担。

就算胡思杜没能获得大学学位,可就因为他是胡适的儿子,工作也会自动找上门来。人们看在胡适的面子上,还是争先恐后地请胡思杜到大学任教。

但是胡适以“思杜学业不成,不是研究学问的人才”为由,拒绝了所有邀请。他只同意胡思杜到北大图书馆工作,这也是为了让儿子能够及时醒悟,多长学问。

胡适的做法看似耽误了胡思杜的前途,但事实是,北大图书馆的确是个好地方。胡思杜的灵魂终于在这里得到救赎。

胡思杜开始有了转变,他一改常态,埋头苦读。似乎荒诞的过往已经消散远去。

如此看来,让胡思杜回国的决定还是正确的。只是胡适没有想到,短短几个月后,胡思杜又被卷入了另一场纷争当中。

1948年12月,国内时局动荡不安。胡适作为著名学者中的一员,其一家人也被安排乘飞机前往南京。

眼看一切都已安排妥当,胡思杜却意外地拒绝南行,执意要留下来。不论父母如何劝说,胡思杜依然坚定地说:“我又没有做什么有害的事,他们不会把我怎么样。”

无奈之下,父母只好同意胡思杜留下,并给他留了许多细软和金银首饰。除了日常的开销,也是为了让他准备结婚时用。

此次一别,胡思杜没想到竟是最后一面。刚刚回国不久的他,对国内情况尚不了解,他自认为正确的决定,却让他与父母从此永别。

留在北平的胡思杜在国内见证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他留下来,留在胡适倾注了半生心血的北京大学,在北大图书馆,为胡适留下的书籍编目。更多的是守护胡适放不下的东西。

此时的胡思杜没了父母的照看,反而变得更加自觉上进。1949年9月,胡思杜进入华北人民革命大学政治研究院学习。

1950年,胡思杜还特意写信给远在美国的母亲。他在信中写道:“我从下星期起就要到唐山交通大学教书,那里有不少熟人,学生也增加到1500多人,一切都很安定,希望您别挂念。”同时还不忘叮嘱父亲少见客,多注重身体。

可是这般父慈子孝的美好并没能持续多久。胡思杜还没来得及当孝子,又再次陷入到“名父之后”的困境当中。

尽管胡适当时已然离开中国,可是国内对这位倡导自由主义的学者的争议仍在持续地发酵。

毕竟胡适的自由主义与那个年代的主流思想产生了冲击。而胡思杜作为胡适的儿子,注定一生都背负着父辈带来的罪孽。

对于胡思杜而言,要想成功在全新的社会上立足,似乎只有一条路,那就是摆脱父亲胡适的阴影。

在那之后,胡思杜的行为都是为了表明自己的态度。他不仅主动上交了胡适留下的一箱财物,对父亲否决的思想表现得极其积极。

他还索性写了一份思想报告《对我的父亲――胡适的批判》,并将其发表在香港《大公报》上,表示与胡适划清界线。

这篇思想报告是胡思杜就读于华北人民革命大学时写的,其中可以看出他在思想上的觉悟。可是因其特殊身份,终究还是把自己推向了更黑暗的深渊。

胡思杜在报告里全然不顾及父亲的感受,大肆批判胡适的“种种恶行”。其中写道:“胡适是‘反动阶级的忠臣、人民的敌人,在政治上他是没有什么进步性的’。”

另外,胡思杜还表示:在他没有回到人民的怀抱来以前,他总是人民的敌人,也是我自己的敌人。在决心背叛自己阶级的今日,我感受了在父亲问题上有划分敌我的必要。

想来,胡适看到这篇报告时的心情该有多么悲痛。明明是最亲近的儿子,现在却大呼与自己为敌,未免有些残忍,又有些许讽刺。

胡思杜的一腔热血在胡适心里刻了一道疤痕。虽然胡适表示他并不相信这是儿子的真心话,认为这是捉刀之作,只是默默地把它从报纸上剪下来粘在日记上。

但这更像是父亲对孩子的爱意。他宁愿找借口安慰自己,也不愿接受儿子与自己成为敌人的事实。

随着胡思杜对胡适的批判的出现,国内更是掀起了一股“批判胡适风”,整整持续了10个月。

正如胡适的学生罗尔纲先生所说:“启发我认识到胡思杜与胡适还可以划清敌我界线,我这个做学生的,更可以与老师划清敌我界线了。”

之后,凡是与胡适有些关系的人,都为了自保而加入批判胡适的运动当中。 这其中无法对错,只是时代在推着所有人前进,没有人能够置身事外。

批判过后,其他人的情况确实有所好转,可是胡思杜却陷入了更深的困境。可见,儿子对父亲的批判并不能证明自己的清白,反而会让自己陷入不仁不义的恶名之中。随之而来的还有作为“罪父之后”的压力。

图 | 1961年,胡适与江冬秀在台大医院

对胡适骂得越狠,胡思杜的身份只会越发令人无法接受。

据说他曾经有过一位女朋友,最后只能草草结束。再后来,他就因为出身问题,迟迟交不到女朋友,直到30多岁,仍是单身。如今看来,早先父母留下的结婚用的珠宝,也派不上用场了。

不过胡思杜没有气馁,他默默藏起自己沉重的思想包袱,始终保持积极的姿态,企图去融入这个社会。

只是最后这一切都成了他自顾自的美梦,注定失败。

1957年,全国号召“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正义的口号让胡思杜误以为表现的机会来了。他马上给上级提了教学改革的建议,却万万没想到因此成了反派,锒铛入狱。

明明自己已经全心全意地付出,换来的竟是这样的结局。这下胡思杜彻底崩溃了。

1957年9月的一个夜晚,胡思杜上吊自杀。此时的他只有36岁。

因为家人远在异国,胡思杜的身边只有堂兄胡思孟一人。在这人世间最后的温情,他也只能写下遗书交给唯一的亲人。

“现在我没有亲人了,也只有你了。你来了我一定不在了,找我的一个同事,他会告诉你我的一些情况。你是我最亲的人了,现在我已经死了,你不要难过。你能吃苦,耐劳。我留下的600多元钱,公债券200多元,你的孩子若能上学的话,供给他们上大学。一个手表也给你,留个纪念。希望你们努力工作,你的孩子们好好学习。”

最后胡思杜的归宿只是一个荒郊野外的空地,坟前立了个小木牌,如今已经找不到了。直到胡思杜死后23年,他才得以平反昭雪。

图 | 当下环境,胡思杜的父亲胡适、哥哥胡祖望均在美国

回看胡思杜的一生,短短36年,却几经起伏。其中的从与不从都与父亲胡适脱离不开关系。生在名家,他的身上有太多的身不由己,而胡适崇尚的自由,却成了儿子最重的枷锁。

与其评论其一生的对错,何不把胡思杜与胡适只看做是一对平凡的父子。纵使两人聚少离多,可是血缘的魅力不可小觑。即便两人划清界限,也难以划分其中的关系。

总而言之,南渡北归,花开花落,悲欢离合,生死荣辱,一切都过去了。

文 | 南惜

图片参考来自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