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孩子感到自卑后,怎么做才有效?——被世界级的绘本说透了

 竺言小聚 2020-06-01

孩子感到自卑后,怎么做才有效?——被世界级的绘本说透了

绘本《点》封面

1.

这本童书是我的枕边书,每次在教育的道路上遇到挫折时,就会翻出来读一遍。读着读着,渐渐领略到,作者用一个故事就把科学的教育方法都说明白了。

故事很简单。说的是有一位小女孩,她特别惧怕画画,怕到什么程度呢——怕到妈妈给她买的新画笔,都不敢打开;怕到上美术课,别的小朋友早就交掉作业回家了,只有她眉头紧锁,独自面对空空荡荡,一点痕迹都没有留下的白纸发呆。

这样的场景当然不仅出现在故事里,也常常上演在现实生活里,孩子们各有各的难——有咬着笔头,时钟走了一圈又一圈,就是写不出作文的;有被叫起来回答问题,张口结舌,老半天,一个字也蹦不出来的……

这个时候,家长和老师会怎么做呢?

催促者,有之。—— '快点写呀,快点说呀,快点快点……'抱怨者,有之。—— '我给你买了那么多书,让你写个东西,怎么这么难呀?'同情者,有之。—— '哎呀,看你这个样子,实在是太可怜了。恨不得帮你代劳呢。'认命者,亦有之。—— '你呀,跟我小时候一样……'

家长和老师在孩子遇到困难时,说什么做什么,对一个成长中的生命有多重要呢?

图片来自网络

2.

20世纪最伟大的三大心理学家之一,个体心理学开创者阿德勒曾用两个概念回答过这个问题。这两个概念叫自卑感自卑情结

自卑感就是觉得自己在某些方面的价值感比较低。很多人觉得自卑感是需要克服的,但阿德勒认为自卑感是人人皆有的,是人与世界互动的结果。

按照阿德勒的学说看,有自卑感说明两点:

第一、个体融入了群体。第二、个体对自己有期待。

只有当我们发现期待中的自己和现实中的自己有落差时,才会产生自卑感。健康的自卑感恰恰是催人进步和超越的动力。

自卑情结则不同。自卑情结指的是把自己身上的弱点当成拒绝改变的理由。比如一个人说:我天生不擅长数学,怎么努力也没用!这就不是自卑感,而是自卑情结。

一旦有了自卑情结,那么就很容易放弃努力,因为努力没有用。而且为了掩饰不努力带来的不适感,常常会换一个说法:

如果我有谁那样的条件,我也能……;如果我像他那么用功,我也可以……

其实这些都只不过是借口。

教育有一个很大的功能和价值就是防止将一个人的自卑感转为自卑情结。

自卑情结的一大来源就是这个孩子最常听到的话语,这些话语都将种进心底,转化成内在的声音。

在我的工作中常常遇到这样的案例:

一个大一男生总觉得自己不行,因为他爸爸总是暗示他:你是一个处处不如别人的孩子。一个初二女生总觉得自己配不上美好的事物,因为她妈妈总是告诉她:你总是出错,你就是错误本事。一个小学五年级的孩子总觉得自己学不好数学,因为老师的每一种语气都透露出这个信息。

3.

那么,当孩子遇到困难,体验到自卑感的时候,家长和老师说什么,做什么,才能把自卑感转化成推动生命成长的力量,而不是蜕变成,为改变找借口的自卑情结呢?

在这本叫《点》的世界著名童书中,作者用小男孩瓦士缇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一套最有效的教育方案。

孩子感到自卑后,怎么做才有效?——被世界级的绘本说透了

老师请瓦士缇随便画一笔

当老师发现瓦士缇的美术作业一片空白时,没有批评他,没有催促他,没有用'你是最棒的,老师相信你'这样虚无缥缈的鼓励来搪塞他,而是对他说:'那就随便画一笔,看看能画出什么?'

这句话对一个孩子行为动机的转变起到很关键的作用。首先,它是可操作的语言。和'老师相信你可以'相比,这句话提供了具体的行动指导。

关于具体的行动指导,用两个案例来比较一下它和模糊不清的指令的区别

有一个母亲希望自己的孩子拥有一个整洁的房间,她说:“ 你的房间太乱了,请整理干净。'

这位母亲对孩子下了一个模糊不清的指令。因为每个人对“整理干净'的解释差异很大,母亲心里的干净或许和孩子心里的干净不是一回事,不是一个标准。

那么孩子怎么努力也不能让母亲满意。久而久之,他便不再尝试母亲的建议。

这种情况,不是孩子叛逆,也不是孩子执拗,他只是没有得到具体的指导。如果母亲把 “整理干净'“把被子叠好,桌面除了台灯,笔架不放其他物品'来代替,就是用具体的行动指导代替了模糊不清的指令

4.

模糊不清的指令有时候会让孩子的坏习惯一直延续下去,甚至成为标签

我小时候是一个很爱丢东西的孩子,今天丢钥匙,明天丢橡皮,每天花很多时间和很多情绪对待丢东西这件事。我每次一丢东西,大人就会说:'你怎么没把自己丢掉呀!东西放放好!'

可是不知怎么回事,我还是一路丢。二十几岁还是如此,并且从常丢东西发展成丢三落四的人

三十岁时,读到近藤麻理惠写的书《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法》。书里面总结了一条整理对策

1.每样物品都需拥有自己的专属位置。2.每次用完,马上归位。3.每日追问:定位了么?归位了么?

这真是一条让我怦然心动的整理法则,我把它用在自己的生活中,治好了持续二十多年的'丢三落四症'。

它和我妈常叨念我的'东西摆摆好'的差别是前者清晰可操作,后者模糊不可辨。

5.

再回到瓦士缇的故事。前文说好的指导,第一要具体,孩子知道可以做什么。第二,指导要在孩子的能力范围内,不能达到时,一定要主动降低难度。

老师对瓦士缇说:“ 那就随便画一笔,看看能画出什么?'原本的美术作业是画一只北极熊,可是孩子不仅不会,还有明显的畏难情绪。老师要帮助孩子从不会画北极熊等于不会画画的认知中摆脱出来。

她主动帮助孩子降低难度,先让孩子画一个点——设定一个小目标,甚至微目标;达成一个行动,甚至微行动。让孩子在毫无压力,自信满满的情况下,走出第一步。

改变就从这一步开始。

这一步的重要性在于它打破了'因为我不会画,所以我不画;因为我不画,所以我更不会画的旧模式,建立了'我画了,所以我能画;我能画,所以我继续画'的新模式。

孩子感到自卑后,怎么做才有效?——被世界级的绘本说透了

老师仔细看作品

瓦士缇的老师在新模式建立的过程中,并没有干坐着,等待奇迹发生。她继续做了几件助推的事:

当瓦士缇鼓足勇气画出第一个点后,老师接过画,捧在手里,仔细欣赏起来。

孩子感到自卑后,怎么做才有效?——被世界级的绘本说透了

请签名!

接着郑重地递给孩子,请他签上自己的大名。孩子有些疑惑,但内心一定深受震动——好事因为漠视而贬值,好事也因为重视而价值连城。

孩子感到自卑后,怎么做才有效?——被世界级的绘本说透了

装裱啦!

让孩子走出下一步的是,第二天他在老师办公室的墙面上,看到了自己的作品。那个平淡无奇的点,不仅签了名,还被裱上了金色的框,挂在最瞩目的位置。

人总是选择做各种和期待相符的事——瓦士缇也不例外,他开始画下更多的点,更多色彩、更多造型的点。

态度决定行动,行动重塑态度。

这么多的尝试已经让瓦士缇开始相信自己是一个在画画方面有能力的小孩。最初的自卑感没有变成自卑情结,而是达成了自我的超越。

孩子感到自卑后,怎么做才有效?——被世界级的绘本说透了

画展上的相遇

最让我赞叹的是绘本的结尾。在老师为瓦士缇举办的《点》的画展上,瓦士缇和一个更年幼的,对自己的画画能力更不自信的小孩相遇了。

孩子感到自卑后,怎么做才有效?——被世界级的绘本说透了

请签名!

这个孩子就是过去的瓦士缇,而瓦士缇变成了当初指引他的老师。他很顺理成章地邀请小孩随便画一个点,然后请他签上大名——这个轮回无疑是告诉所有的成人:教育是一件不必多说的事,我们怎么样,我们的孩子就怎么样。

结尾

我请很多孩子听过这个叫《点》的故事。其中有个孩子的话让我很感概,她说自己特别喜欢这个故事,因为自己就是那个遇到美术老师之前的瓦士缇。

这个世界上还有多少遇到美术老师之前的瓦士缇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