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处理孩子的自卑情结?||渡过

 新用户3963ynfW 2022-02-23

自卑情结

“自卑”这个词,常常出现在渡过家长群的讨论中,患有情绪障碍的孩子们往往都有敏感自卑的表现:
  •  “我家孩子不太容易融进集体,他会有自卑感,觉得与人格格不入,或者不想别人用异样的眼光看他。”

  • “看到别家都很有钱就自卑,让妈妈买豪车接送他,还说为什么要生他,当父母真难”

  • “我女儿自卑,复学很焦虑了,担心自己忘的太多,复学成绩太差,被老师同学看不起,不敢复学了。”

  • “孩子成绩不好会感觉自卑,身材发胖会感觉自卑,脸上长痘痘会感觉自卑”

  • “我家娃逛街,我说这个裙子挺好的,她说她不配,有自卑的意思,我说有啥配不配的,试个衣服嘛,合适了买,合适不买,可娃就是不试”


当然不仅仅是孩子,有时候家长也会用自卑来描述自己:
  • “朋友在我跟前谈孩子的事,我都搪塞过去,心里好自卑,看看人家的健健康康的,自己的,好难过。”

  • “上学期开家长会,感觉自己好自卑,因为小孩成绩太差,好没面子”

图源:unsplash

其实,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自卑情结。
心理学家阿德勒还专门写了一本书《自卑与超越》,里面的重要观点就是,我们终其一生都在与自卑感对抗。
而在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发展理论中,学龄期的孩子(6-12岁)的主要任务是获得勤奋感而避免自卑感,这一时期儿童的主要活动场所由家庭转移到学校,活动范围扩大,学习成为儿童的主要活动,在这一阶段儿童需要体验通过努力产生的勤奋感。如果不能正常发展出勤奋感,会使儿童开始怀疑自己是否可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使其对自我、对未来缺乏自信,从而产生自卑感。
家庭治疗的大师,萨提亚具体的描写了自卑的状态:“当我不喜欢自己时,就会选择贬低自己。对于生活,我总是很害怕,觉得自己无能为力,从而造成了一种状态:以受害者自居,不思进取。我一味地怪罪自己,同时加罪于他人,一会儿屈服于暴力,一会儿肆虐残酷,将我的责任推卸于他人"
 那么自卑是如何出现的,而自卑感可以通过什么形式减弱或消除呢?

自卑会导致不安全的奋斗

  • 我从不觉得自己在社会上的地位是安全的,但我必须努力证明自己值得拥有它
  • 你通过超越他人而赢得尊重

  • 不能竞争的人被认为是弱者

  • 人们通过和别人比较你的表现来评价你

  • 生命是一场竞赛

  • 别人必须看到我成功,否则毫无价值

  • 如果我不努力争取成功,我就会落在其他人后面

  • 我需要达到别人的成就

  • 要得到别人的重视,我必须努力争取成功

图源:unsplash
以上的句子,都可以解读为某种不自信和自卑感。
自卑感会导致的重要后果是,孩子往往会退缩恐惧,尤其是面对竞争时。有时是学业竞争,有时是外貌、社会地位的竞争,孩子感到自己在同龄人中处于弱势地位。
孩子感到自卑背后深层次的心理感受主要有两点:
  • 害怕失去,失去家人的爱与关注,失去成功的机会,在生活中没有进步,错过机会和表现落后

  • 害怕被忽视,被排斥,拒绝,被羞辱。

正是在这样害怕的情绪下,很多孩子表现出退缩的状态,例如不愿意社交,不愿意上学,不敢表现自己——即使家长不断夸奖孩子,即使孩子真的很优秀,但这样的自卑与恐惧感,往往让孩子难以正确认识自己。
这样的恐惧与自卑会导致一种行为表现:不安全的奋斗(insecure striving)
什么叫做不安全奋斗呢?
这是美国研究者研究自卑时总结发现的现象
“如果我不努力实现目标,我就会被认为不如别人”。因此,为了努力追赶别人,人们会开始奋斗。但这样的奋斗并非良性,而是“不安全的奋斗”。
自卑的孩子往往在学习和社交时体验到更多不稳定的感觉,今天有人夸奖她,她可能暂时觉得好一点;明天老师批评她,她可能就觉得糟糕至极。
自卑的孩子对自己的评价依赖于外界,孩子努力学习努力奋斗都是为了获得家人老师同学的赞赏,但客观上来讲,一个人哪里能永远得到正面评价呢?
也许老师今天心情不好迁怒于学生,也许今天爸爸上班累了也没精力关注孩子的进步……

图源:unsplash


但是自卑的孩子就期待永远得到正面回应,一旦得到负面回应,孩子就会感到自己不被接纳和肯定;为了重新获得肯定,孩子会选择更努力——讨好型的人格也是如此表现。
如果孩子能力较强,抗压能力较好,这样的不安全奋斗反而可以成为孩子努力的动力,孩子不断的确定目标实现目标,成长为优秀的人;
但还有另一种情况,我努力了也未必能够获得我想要的肯定和接纳;但是如果我不努力,那我一定没办法被别人接纳。
孩子感到无能为力,选择逃避与退缩,表现为“自暴自弃”,不想再去尝试。
研究表明自卑与过度竞争的态度、自卑和顺从的行为有关;不安全的奋斗也与压力、焦虑和抑郁有关;不安全奋斗程度越高的人抑郁得分越高。
无论竞争行为的来源是什么,那些感到自卑、容易被忽视或被拒绝、感到努力跟上别人的压力的人,都有增加抑郁症状的风险。
 
营造安全非奋斗状态

我们想要改变自卑,需要处理的核心就是消除恐惧,营造安全非奋斗状态。
孩子对自己的社会地位和他人的接纳感到安全,而不是感到必须要努力跟上或竞争的压力才能获得认可。
无论成功还是失败,人们都会接受我。研究者将这一因素称为“安全非奋斗”。

图源:unsplash


安全的非奋斗与人们无论成功还是失败都感到安全和被重视有关,在这样的状态下,孩子不会害怕被拒绝和被错过、也不会过度寻求认可、进行不利的社会比较。
研究表明安全不奋斗与压力、焦虑和抑郁呈显著负相关。有安全感的人能够将完成任务视为寻求成长的机会,而非一种关乎生存的压力事件。
那什么样的状态是安全非奋斗的状态呢?
以下描述就展现了安全非奋斗状态下个体的心理活动:
  • 即使我失败了,别人也会接受我

  • 无论我成功还是失败,人们都把我当成一个人来看待

  • 无论输赢,人们都接受我

  • 如果我犯了错误,我知道其他人仍然会喜欢我

  • 不管我成功与否,人们都会接受我

  • 人们接受我并且不拿我和别人比较

  • 如果我失败了,我知道别人会帮助我再试一次

  • 我被爱是因为我本身,而不是我的成就

  • 我不必成为生活中最好的人也会觉得自己被需要

  • 我没有向别人证明自己的压力

  • 人们不一定要成功才能向别人证明自己


很神奇的是,这样的状态其实与人本主义的“无条件积极接纳”不谋而合。
一个人要想自己达到这样安全非奋斗的状态其实很困难,尤其是一个已经生病的孩子,他们的消极信念已经根深蒂固,很难用语言去鼓励和改变他们的自卑信念。
这时候需要的是一个包容和支持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里,让孩子亲身体验到,别人爱TA关注TA并不是因为她成绩很好或是某些世俗的标准;在这样的环境中犯错也并非不可容忍,一个人犯了错是可以被谅解和改变的,即使失败了也不会影响自己的价值。
这样的环境最适合的是由父母营造,给孩子无条件的支持与包容。
当然,父母要做到这一点其实很困难比如父母常常担心,对孩子没有任何要求,孩子真的就这样堕落下去怎么办?孩子一点都不想去上学怎么办?孩子从此是个无业游民怎么办?
——父母也需要处理自己的恐惧与自卑感。
还有另外一个方式可以营造这样的安全的环境,那就是进行找到一个安全的专业的团体,在团体的互动中,每个孩子发现自己的价值,创造成功的经验,让孩子明白自己是被接纳被支持的。这样的经验会纠正孩子以往的体验,增加孩子的安全感,减少自卑感。

图源:unsplash


渡过也为此做过很多尝试,例如已经举办了17期的渡过线下营,我们招募一群具有情绪障碍的孩子,他们大部分都在休学治疗中,日常生活很少与人面对面社交,而且孩子休学后因为自己的疾病和休学落后的经历,常常感觉到自卑。
在五天的线下活动中,心理学专业的辅导员们耐心陪伴,在团体活动中孩子们逐渐愿意表达自己内心的感觉,惊喜的发现原来自己不是一座孤岛,结识了人生中重要的朋友。
我们亲眼见证一个孩子从完全不出门到每次活动按时参加;一个孩子从把自己捂得严严实实到愿意摘下口罩露出笑容;一个孩子从恐惧社交害怕发言到主动在晚会上表演节目……
我们见证了太多的改变。
这样的改变如何发生的?
我只能说,安全的环境和氛围是最大的魔法。
最近,渡过线下营第18期确定在青岛举办,时间是7月16日-7月22日,欢迎大家前来体验,给孩子一个改变的契机。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