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江南古镇常有,而平望不常有

 小熊家228 2020-06-01

2018年,央视一部纪录片《运河岸边的平望》让许多人第一次知道了这座大运河旁的古镇,她因河而生,因河而兴,数百年来无数商船舟楫经由她身边南渡北归,深深的运河烙印下,也为平望增添了一丝别处江南所没有的灵气。



平望,位于苏州市吴江区中部,地处连结江浙沪的要道。据说不少老上海可以不了解吴江,但没有不知道平望的,因为这里是他们以前去往浙江、安徽的必经之路。

滔滔京杭运河流到这里竟然一分为三,不知带去了多少繁华,也许上天是更偏爱这方土地吧。


虽说只是个镇,但平望不能算小,至少比姑苏区要大不少(平望,135.65平方公里,姑苏区,85.1平方公里),当然那里可不像苏州古城聚集了如此密集的人口,因此那里的日子更多几分悠然和不急不躁

苏州是水做的,周边的古镇也一个个水网密布,平望也是如此,莺脰湖、草荡、雪湖、大龙荡……


每一个平望人从小就是听着王母娘娘失手丢下了镜子才碎成了这些湖水的故事长大的,从而也最能明白什么叫秋水共长天一色,因为坐拥湖光水色,一望皆平,所以才有了“平望”这个名字。

平望这个名字最早在史书上出现是在汉代,一直到元末张士诚在这里修筑平望土城,而在与朱元璋的对抗中他终究落了败局,土城被破,而古镇便从此生根。

从前平望有小枫桥之称(“两岸邸肆间列,以便行旅。明初居民千百家,百货贸易如小邑,然弘治迄今(指清乾隆年间),居民日增,货物益备,而米及豆麦尤多,千艘万舸远近毕集,俗以小枫桥称之。”(清乾隆《吴江县志》)),同样是在大运河边,同样因往来船只和聚集而成的米市而繁荣,同样有被名人写成了诗的古桥。

唐代大诗人张继在姑苏城外留下了《枫桥夜泊》,而同时代的大书法家颜真卿也在游览平望后为那座莺脰湖北岸的安德桥写下了“望极与天平”的句子。

▲安德桥

还有啊,枫桥边是寒山寺,而安德桥南也有座小九华寺(又名东岳庙),尽管年纪和名气都小了点,但也因为地藏菩萨和太虚法师声名远播,前来朝拜的信众络绎不绝,香火十分旺盛。

这样看来小枫桥的确名副其实。不过平望可有枫桥没有的好处,那就是有湖泊。


莺脰湖,对于每个平望人来说就是最熟悉的老友,所谓“莺脰”其实就是一种鸟的脖子,在这“脖子”中间有座叫平波台的小岛,是明代一个道人修筑的,没想到建好之后成了热门景点。

清代的《儒林外史》里就有这么一篇,一群儒生相约游湖宴饮,就跑到莺脰湖边举行了一次大会。“月色湖光……声闻十余里……两边岸上的人,望若神仙,谁人不羡”。


除了文人墨客的高级玩法,更多的是拜佛烧香的船只,只要来莺脰湖就会特意来进香,时间长了坊间就流传开“平湖秋月”、“莺湖夜月”之类的美称,看来这平湖秋月也不只是杭州的特产,我们这一个天堂也有。

在这水天堂里,平望人有着自己的小日子。就像许多老苏州心心念念去赶一碗头汤面,许多平望人也得从茶馆里开始一天的生活,镇上那家据说开了近百年的平安茶馆每天天没亮就开了张,烧水的炉火在上个世纪画风的老茶馆里跳跃着,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不停歇。



晨雾渐渐吹散,来孵茶馆的人也越来越多。要是饿了,便去买碗馄饨或者鳝丝面来吃。这碗鳝丝面是平望最不该错过的美食,尤其是吃惯了苏式汤面的朋友一定要去尝尝这与众不同的口感。

虽然都是大清老早开始熬的大骨头高汤,但平望鳝丝面里却只浇碗底那一小勺高汤,不知道的人乍一看还以为这是一碗干拌面。最要紧的当然是鳝丝,野生黄鳝现划现炒,看着师傅熟练地手起刀落、划好鳝丝都是一种享受。



苏州人除了爱吃面,也爱吃粥,自然少不了吃粥菜。平望酱菜的名声也是如雷贯耳,平望辣酱、辣油、腌黄瓜,咬一口满嘴“鲜、嫩、脆、甜”

有着古城卫士之称的阮仪三教授曾这样评价平望:“平望是大运河沿线历史城镇中,传统运河空间尺度保存最好、城镇与运河空间联系最为紧密的一座。

正如他所说的,运河边的平望有着太多独特而迷人的地方,难怪有人感慨,江南古镇常有,而平望不常有。


参考资料:《地道风物·苏州》中《平望,以运河作风骨》一文,作者孙跃勤。

出品方 | 喜悦声创

监制 | 乐轩

主播 | 马颖

编辑/排版 | 说书的菜

后期 | 多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