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州:大运河上的璀璨明珠

 daixh3 2017-09-17

在清代最有名的画卷,估计要属《姑苏繁华图》了。《姑苏繁华图》原名《盛世滋生图》,是由苏州籍宫廷画家徐扬用了24年时间才创作完成。全画以长卷形式和散点透视技法,反映当时苏州“商贾辐辏,百货骈阗”的市井风情。据学者研究估算,全幅画共有各色人物1.2万余人,房屋建筑2140余栋,桥梁50余座,客货船只400余只,商号招牌200余块。《姑苏繁华图》曾经被著录于《石渠宝笈续编》,一直保存于清宫,20世纪初被溥仪盗运出宫,辗转运到长春的伪满“皇宫”。抗日战争结束后,被苏联红军截获,移交给东北博物馆,即后来的辽宁省博物馆收藏。

苏州:大运河上的璀璨明珠

可以说,《姑苏繁华图》是中国历史上唯一堪与宋代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相媲美的画卷。不同的是,开封当初的繁荣已经不再,而苏州则一如继往的绚烂璀璨。

苏州:大运河上的璀璨明珠

苏州的兴盛与大运河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苏州便被纳入到了总体河道开发的体系之中。吴王阖闾(?-公元前496年)时期,伍子胥开凿胥江,引太湖入城,并辟水路城门八座。从这时起,苏州已经成动江南水系中的重要节点。

隋朝大业六年(610年),隋炀帝连通漕运要道江南运河。运河经浒关至枫桥,一路东趋闾门,入南濠。一路由彩云桥向东入胥门,折南入苏州的外城河,经盘门,觅渡桥,与吴江段运河相连。

到了元朝,因为都城定为北京,中国的大运河走势一改隋唐时期的东西走向,而变成了南北大运河。元代以后的大运河起点和终定分别是北京和杭州,所以也被称为“京杭大运河”。

京杭大运河全长1794公里,以运漕粮为主要目标。不过,在向首都源源不断的输送漕粮的同时,大运河也把北方的物产运往南方,从而成为沟通我国南北经济的大动脉。当然,大运河也是我国南北文化交流的大动脉。每到科考之年,南方士子大多乘船前往北京,从而留下了许多文坛佳话。

地处大运河的江南运河段的苏州,因其农田水利耕织的发达与先进,成为全国上缴漕粮的主要地区之一。以清朝为例,苏州府共有9个县,应征收正额米692000石,耗米442440石,两者合计为1134440石。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呢?清代只从江苏、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安徽、河南和山东8个省征收漕粮,每年的征收正额和耗米为635万石。在这其中,浙江省应交1098600石,江西应交945400石,湖南湖北合计应交440000石,山东应交506652石,河南应交509400石。可以说,苏州一个府就超过了全国其他所有的省份。

苏州:大运河上的璀璨明珠

明清时期,为了鼓励漕运水手,国家允许他们在每次出运之时,免税带上一些土特产。清代前期河运兴盛之时,每年承运漕粮的运船六、七千只。每年出运漕船以6000只计,每船出运时平均携带“土宜”150石,回空附载60石,可以算出,当嘉庆、道光年间漕船每年所带的免税商货有126万石之多。再加上旗丁水手携带的走私物品,数量更为可观。如此大规模的商品流通量,对苏州经济的发达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苏州:大运河上的璀璨明珠

苏州古运河边的枫桥镇,曾经是全国最大的米豆集散地,也是各种漕船的停泊地点。江浙、安徽、江西、湖广的漕粮,都从这里中转京都。枫桥是苏州的标志性地标,枫桥初名“封桥”,始建年代到现在已经漫无可考。据记载,古时这里是水陆交通要道,官府要在这里设护粮卡,每当漕粮北运经此,就要将河道封锁起来,故名为“封桥”,后来才改名枫桥。

苏州:大运河上的璀璨明珠

自古为隋唐大运河和京杭大运河的要塞。因唐代张继的《枫桥夜泊》诗名扬名海内外,四方游子均纷至沓来。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枫桥成为全国最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后,一直在百姓的经济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直到明末清初,苏州还流传一首俗谚:“探听枫桥价,买物不上当。”

苏州:大运河上的璀璨明珠

枫桥一带的繁华因为大运河漕运而生,就连枫桥边的寒山寺也一反寺庙朝南的惯例,而是庙门朝向西面的大运河。这样改动的原因,当然是为了方便过路香客乘船来此朝拜进香。

苏州地稀人稠,宋代流传的“苏湖熟,天下足”,到了明清时期已经完全不适用,而变成了“湖广熟,天下足”。但苏州的赋税征收又特别重,如何缓解这一难题?苏州百姓用勤劳而灵巧的双手解决了吃饭穿衣的问题。

苏州:大运河上的璀璨明珠

苏州的织造局是清代的三大织造局之一,由清廷专派官员管理,规模庞大。《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就曾出任过此职。至乾隆时期,苏州织造局织机均已达到600张以上,工匠超过2000人。与官营丝织业相比,苏州的民间丝织业也发展迅猛,据史料记载,苏州地区“比户习织,专其业者不啻万家”,

苏州:大运河上的璀璨明珠

苏州在清代的经济地位远高于其政治地位。在清中期,苏州已经取代杭州,成为清代全国最繁华的城市。清代的文人纳兰常安曾写道:“近人以苏杭并称,为繁华之郡,而不知杭人不善营运,又僻在东隅,凡自四远贩运以至者,抵杭停泊,必卸而运苏,开封出售,转发于杭。”乾隆中期,杭州人也承认:“吾杭饶蚕绩之利,织紝工巧,转而之燕,之齐,之秦晋,之楚、蜀、滇、黔、闽、粤,衣被几遍天下,而尤以吴阊为绣市。”

苏州:大运河上的璀璨明珠

苏州的纺织业极为发达,规模庞大,是全国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同时也是清代全国最大的粮食交易市场和丝织品、棉织品交易市场。史料记载:“东南财富,姑苏最重;东南水利,姑苏最重;东南人士,姑苏最盛”,其繁华程度甚至超过北京,“阊门(苏州城西城门)内外,居货山积,行人流水,列肆招牌,灿若云锦,语其繁华,都门不逮”。

苏州:大运河上的璀璨明珠

由于商品贸易发达,明清时期的苏州,专门设立了针对过往商船的税关。明朝宣德四年(1429年)设立浒墅钞关,征收船料,“差御史及户部官监收”。到清朝后,由改由苏州织造兼管。浒墅关位于苏州府长州县,“为扬关、浙关、浙海关等处中道,凡南货北行,北商南贩,最为衡衢”。此处为“商贾辐辏之地,上达苏、松、嘉、湖各府,下由常州、镇江一带,出口皆系必经之路”。即以苏州府而论,浒墅关也是处在诸水向心汇聚的交通枢纽上,扼控新塘桥港、黄埭港、射渎港、枫桥港等处往来商船。

清朝中期,浒墅关每年征收关税银保持在50-60万两的水平。按照清代关税的一般征收水平而言,税银占商品价值的2%至5%,那么大致可以推算,清代苏州每年过往的商品价值在2000万两白银的水平,数量相当惊人。

苏州:大运河上的璀璨明珠

由于经济发达,导致苏州人的日常生活也日益讲究,追求精致,崇尚高雅,不断推陈出,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引领了当时的社会风尚。明代人王士性曾说:“苏人以为雅者,则四方随而雅之,俗者,则随而俗之。”从明代后期开始,社会上开始流行起来的“苏样”、“苏意”的说法,包括服饰穿着、器物使用、饮食起居、书画欣赏、古玩珍藏、戏曲表演、语言表达,等等,无一不成为时代潮流。这一潮流甚至还影响到海外,日本宽政十一年(1799年),日人感慨道:“余观今之右族达官贵族子弟,或轻佻豪侈是习,而远物珍玩是贵。即一物之巧,寄赏吴舶;一事之奇,拟模清人,而自诧以为雅尚韵事,莫此过焉。”

苏州:大运河上的璀璨明珠

至道光二十三年(1843),苏州人口已达到60余万,仅次于北京。苏州城市功能的转化,表示了清代社会经济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外国人对此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苏州府是一个面积非常大、人口非常多的城市。城内房子大部分建筑和装饰得很好。这里的民众大多数穿丝质衣服,样子显得非常愉快。整个城市呈现出一派繁荣气象。……苏州一向被认为是中国的天堂。当地人有一句很流行的话,叫做‘上有天堂,下有苏州府’。”

苏州:大运河上的璀璨明珠

乾隆时期编写的《吴县志》也这样写道:“吾吴虽云一邑,而四方万里海外异域珍奇怪伟希世难得之货,罔不毕集,诚宇宙间一大都会也。”骄傲自得的情绪,溢于言表。

苏州:大运河上的璀璨明珠

太平天国时期,苏州地区遭到巨大破坏。但此后,苏州凭借深厚的底蕴,又迅速恢复了活力。特别是今天的苏州,更是不断创造着新的奇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