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随着年龄的增长,明显的感觉到身体在吸收和代谢上不如之前,为了保持健康的身体,我一直把怎样食这件事看的很重要,毕竟病从口入,在维持身材上也是,三分靠运动,七分靠饮食。日本的饮食上确实有许多值得人们借鉴的地方,低热量,高营养,清淡,鲜美,都是它的优点。而作为邻国,中国跟日本的饮食结构和烹饪手法是有很多相似之处的,应用起来也会更加上手,但我依旧不想要照搬,毕竟作为一个中国胃我有太多无法割舍的,但是把日式与中国相结合我想会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那就打造一个国际化的中国厨房吧。跟很多介绍日本美食的书不同,这本书并不是介绍寿司,鱼刺身,怀石料理这些著名的日式料理的,而是更接地气的日式家庭料理,这也是许多外国人很难尝到的,当然也是更易于我们学习到的,无论是从经济还是操作方面。本书里的作者有着美国和日本的生活背景,常常把她在美国生活时所见的饮食习惯和在日本的相对比,从而让我们看到日本饮食习惯不同于其他国家的特征。而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想到的是如何将这些健康,长寿的理念运用到我的现实生活中。一直生活在澳大利亚的我其实也奉行着自己的一套饮食理念,但要把东京厨房搬过来是不可能的,中国和日本人的饮食差异,现实中的食材受限都让我意识到与其照搬,不如试着去吸收那些理念,把它们活用到自己的食谱里,创作成新的东西,这样既不用把自己变成日本胃,也可以学到健康饮食的精髓。新鲜其实稍微留意一下日本菜的原材料,主要是围绕着鱼,大豆,米,蔬菜和水果。这些也是我们国人食谱里的主力军,只是我们的肉摄取量被他们用鱼取代了大部分,这当然也跟地理环境相关,中国地大物博,在以前通讯不发达的时代,很多内陆地区的人没有办法摄取到鱼类海鲜,但是南方人的鱼肉摄取量一点也不比日本少,就拿我公公婆婆来说,他们一直生活在广东沿海,家里长期备着鱼,每日的早餐都有鱼和粥,而且从老家的人来看,老人活到80岁以上都是很常见的。其实日本的健康和长寿秘诀我们也有,而且烹饪的手法,我们国家更胜一筹,毕竟八大菜系和物产的丰饶,让我们食物摄取的多样性得到了更大限度地满足。但是食物也不是越复杂就越好,事实证明过多的盐,糖,色素的摄入还有过度烹饪都是对健康不友好的,而东京厨房的理念是用最简单的调味还原食物本身的味道,崇尚自然的理念,而这最考究的是食材的新鲜。精致的摆盘我爸常说食不正不食,还总爱解释给我听他这套理论,他的意思是食物的卖相很重要,一眼看上去就得勾起人的食欲,就算菜的味道再好,这卖相不好,吃的体验就大大折扣,于是在这严格的食客的要求下的我妈,把菜做的是色香味美,在我们家连摆菜的碗都是精心挑选的,而我在这一点上也深受其影响。日本人在这点上我想更是做到了极致,食物的烹饪要保持它原有的色泽,如绿叶菜就是要绿油油的,如果烹饪会破坏食物的自然面貌,那么他们索性就生吃了,比如又好看又好吃的鱼刺身。吃日料的时候总会被那些精致的小盘子小碗所吸引,还有摆放的像艺术品一般的怀石料理,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学习到的另外一个摆盘秘诀是用小且精的碗碟对于控制食量是很有效果的。少量,八分饱维持身材无外乎与管住嘴,迈开腿。而管住嘴这点不仅是对于身材管理,更多的还为了身体健康和长寿。我们的钟南山院士也如是说,饭吃八分饱就是长寿的秘诀。清淡大部分亚洲的饮食与欧美相比都比较清淡,而日本人的家庭烹饪更是,在本书里我看到作者母亲的烹饪几乎用的都是一些水煮的形式加之一点简单的调味,少油少盐应该是大家对健康食谱的共识吧。动起来解决了管住嘴,如果你还能迈开腿,那么健康和匀称的身材肯定会眷顾你的。饮食和运动是很好的健康伴侣,那我自己来说,如果长期的坐着不动,能动一动出出汗,我的身心都会变得更加舒畅。日式食材虽然作者在讲日式食材的时候为提供了许多网站,但由于我在澳洲,订购不上美国网站上。但是一些简单的食材就算在我们的当地或者日韩超市也能买到,比如我们家常备的Miso,味淋,紫菜,鲣鱼片,白萝卜(虽然不一定是日本的)—挑选硬的,和鱼汤一起食用口感会很好,各种硬度的豆腐,甚至还有纳豆。当然,本书不足之处,最遗憾的莫过于那些写成文字的菜谱并没有配上图,不够直观也缺少了视觉上的美感。再者,结合了我多年食用日式料理和去日本的体验,日式食谱里也有些弊端,我觉得糖分摄取过多是最大的问题,无论是味淋还是日本酱油里的糖份,烹饪里几乎每道菜都要放入糖作为调料的烹饪习惯,还是日本有名的照烧汁,全部都离不开糖的调味,而糖是一种对健康不利的因素,当然日式炸物也是另一个健康隐患。其实有很多的日本烹饪手法和食材都是发源于中国,如豆腐,味增。说起来中国女人大部分也很纤细,而且我们引以为傲的妈妈食谱也是食材丰富,味道美味又有营养的,其实只要加以改善,做稍稍的调整就可以得到一个拥有东京厨房精髓的中国厨房,这听起来是不是很赞!2020.4.4 希望大家注意健康,照顾好自己,新的一年能多在家里做饭,少一点外卖和垃圾食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