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袁绍率十八路联军围殴,为何董卓还能跑路?不想追,赶着回家呢

 剧透历史 2020-06-02

《三国演义》中,十八路诸侯联军讨董卓,可以算是全书的第一个小高潮。

曹操向天下发出矫诏召集义军,以袁绍为首的十八路诸侯大军汇聚洛阳城外,对董卓的西凉军发起进攻。期间涌现了汜水关关羽温酒斩华雄、虎牢关刘关张三英战吕布等精彩情节。董卓军大败,于是火烧洛阳,将汉献帝挟持往长安,不久联军也就各自散去。

这个结果似乎有些不合理,明明是联军占上风,逼得董卓不得不跑路,但他们居然没有乘胜追击,为什么不痛打落水狗呢?

其实,真实的历史和小说还是有不少差距的。最大的差异在于两个点:

第一点是各路诸侯的数量没有那么多。小说中有十八路诸侯,而在史书中只有十一路,而且发起人也不是曹操,是东郡太守桥瑁。小说中有,但历史上并未参与的是徐州陶谦、西凉马腾、北海孔融、北平公孙瓒、上党张杨。而在战争中表现亮眼的曹操和孙坚,当时也都不算一路诸侯,而是分别属于张邈和袁术手下的将领,他们并没有自己独立的兵马钱粮。

更关键的是第二点,各路诸侯并不是像小说中写的那样全部在洛阳城外聚集,而是分别驻扎在四面八方。诸侯数量最多的地点是酸枣,有张邈、张超、刘岱、桥瑁、袁遗五路兵马聚集(这五家还都没什么实力),而其他地方都只有一两路兵马。

也就是说,听上去浩浩荡荡的联军,实际上不过是各自为战罢了。连袁绍这个“盟主”,都是酸枣会盟的几家“遥推”的。这样的联盟,其凝聚力、战斗力如何,我们都要打一个问号。

于是,我们就能推断一下后来各路联军退兵的理由了。

联军总体虽然人数众多,但论单一战场,大多数诸侯根本不是董卓的对手。这些诸侯出工不出力,只是秉持“政治正确”,压根没打算真刀真枪跟董卓干。

所以这场“声势浩大”的讨董大战,在历史上的交战记录可谓寥寥无几。酸枣会盟的众人中,只有曹操真的跟董卓军血拼,结果战败归来。

《三国志·武帝纪》记载:“太祖(曹操)到酸枣,诸军兵十余万,日置酒高会,不图进取。”

看看,人家是来聚会的,既然如此,等到粮草差不多耗尽了,不退兵干什么?当然也就作鸟兽散了。

联军的领导核心也有问题。联军讨董卓,盟主是袁绍,但是刚刚说了,袁绍只不过是其中几路诸侯遥推的而已,别的诸侯是否服从袁绍?至少,袁绍的亲弟弟袁术就第一个不服他。

汝南袁氏四世三公,哥哥袁绍是庶出,弟弟袁术却是嫡出。可在现实局势下,因为袁绍早年在洛阳就是著名的“西园八校尉”之一,又曾剿灭宦官,广有贤名,于是被推举为盟主。但袁术打心眼里看不起这个小老婆生的哥哥的。

更麻烦的是,袁术偏偏是这群人里官职最高、势力最大的。他是朝廷的后将军,属于高级将领重号将军,与那些地方州郡的官员不可同日而语。而且袁术占据的江淮一带,鱼米之乡,粮草充足,又控制了荆、豫、徐、扬四州多处土地,在各路诸侯中可谓首屈一指。

名义上的首领和势力最大的人是两条心,你说这个队伍怎么带?后来,袁绍和韩馥想另立汉朝宗室刘虞为新君,袁术不同意,二人正式分道扬镳,这个联盟也就算土崩瓦解了。

此外,各路诸侯之间矛盾重重存在着的利益冲突使他们难以聚合。除了袁家兄弟这种因为出身导致的嫌隙之外,更多的离心力则是赤裸裸的争权夺利。

盟主袁绍,官职是渤海太守,而渤海郡属于冀州,所以冀州牧韩馥按行政体系来说,应当是他的顶头上司。但是因为袁绍的出身高贵,声名显赫,韩馥不得已推举袁绍做了盟主。而袁绍也早就觊觎全冀州的丰饶土地,所以后来韩馥被袁绍打败,投奔张邈,最终自杀。

联盟的发起人桥瑁,本为兖州刺史,结果不知道什么原因改任东郡太守。东郡是兖州下辖的一个郡,这么看来桥瑁实际上就是被降级了,而新任兖州刺史刘岱也在联盟中,你说桥瑁看着他能好受吗?后来两人矛盾果然爆发,刘岱杀了桥瑁。

不同诸侯之间这么闹还不算完,即便各股势力内部,也是暗流汹涌。

在讨伐董卓的进程中,战绩最为耀眼的要数袁术麾下的破虏将军孙坚,他在鲁阳击退了董卓的大将胡轸,又在阳人二次大败胡轸、吕布,斩杀董卓部将华雄,并最终进入洛阳。

但就在孙坚屡战屡胜之时,袁术却因担心他势力坐大威胁自己的地位,居然背后捅起了刀子,把原本授予孙坚的豫州刺史官职,另给了周昂,并让周昂乘孙坚与董卓交战,偷袭他的大本营。

孙坚不得不回军与周昂交战。就这样,群雄中为数不多的真正与董卓战斗的部队也就此撤兵,讨伐董卓的联盟行动,随后也就不了了之了。

由此可见,所谓讨董联军只不过是听上去声势浩大,真的打起仗来各怀鬼胎,只能是一群乌合之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