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硬气功”中力学知识的应用

 探索物理空间ok 2020-06-02

生活与物理——“硬气功”中力学知识的应用

河北省南和县第三中学   韩平茹

中国功夫一绝——气功

人们常见到“硬气功”的表演,什么“腹上开石”、“银枪刺喉”、“刀砍不入”、“汽车过身”、“头撞石碑”、“手指钻砖”等,可谓花样繁多。其实了解内情的人都知道,所谓“硬气功”不过是一些靠力气、胆量和窍门来迷惑不知内情的观众的一种杂耍表演,这实际上与气功无关,更谈不上表演者有什么超人的能力。为了使人们不仅能从理论上知道,而且也能通过实践了解“硬气功”的真相,下面举几个例子来说明。

01

上刀山:又叫爬刀梯,是在木梯上安装锋利的刀子作为梯级,表演者赤足踏在利刃上蹬上蹬下,脚底的肌肤竟丝毫无损。首先演员脚底有厚厚老茧,因为茧很硬,在踩刀表演中就不容易破损,从而保护脚的其他部位不会受到伤害。一定要踩得准,对着老茧!再就是掌握好平衡,缓慢接触、无相对运动。一脚踩稳,绝不能移动,这样就不会轻易被割伤。此外,要斜着踩,要增加受力面积,顺着关节踩,尽可能增大脚掌和刀片的受力面积,减少压强。上刀山运用的就是物理原理——压强。“上刀山”所踩的刀越锋利,接触面越小,难度也就越大。上刀山,不容易,男孩子大概要炼七、八年,参加表演的人,练的时间都很长,动作比较熟练,否则很容易受伤。

02

银枪刺喉

银枪刺喉:两人相对,分别用喉部顶住木杆两头的枪尖,只见木杆虽被两人顶弯了,而喉部安然无恙。其实这个节目并不是两人喉部有超人的耐刺能力,其中有许多窍门。窍门可使枪尖较钝,并不像针尖那样锐利,增大受力面积而减小压强,降低了危险性。窍门二是枪上的木杆质地很软,两人轻轻一顶就弯。窍门三,枪尖并非顶在喉部,而是随着木杆的弯曲,枪头侧面贴在喉部下方的胸骨上,面积变大压强变小,有惊而无险。

03

腹上开石

腹上开石:表演者仰卧在地面上(或钉板上),身上压上大石板,助手抡锤砸石板,石碎而人无损。这个表演的道理是,石板压在人身上,接触面积大而压强小。锤子砸在石板上时,由于铁锤的质量远远小于石板的质量,所以通过石板传向人体的冲击力对人体产生的压强微小。此外,助手在抡锤时使用的是点锤(锤砸到石板即可),不往深处砸。至于人躺在钉板上面,也是面积大压强小的道理。就好像拿一根鬃毛扎皮肤会感觉疼,如果取一捆鬃毛扎皮肤则不疼。这类表演主要考验的只是胆量。

04

头上开砖

头上开砖:也叫油锤贯顶,表演者将四五块砖放在头上,助手抡起大锤砸去,只见砖头四分五裂,而头却无伤。这个表演主要靠胆量。如果让我们左手拿砖,右手拿锤子去砸,恐怕不用讲道理,每个人都敢做这个实验。然而如果将砖放到头上,再用锤子砸,敢试的人恐怕就不多了。其实,这和砖拿在手上并没有实质性的差别,所差的是心理的变化(胆子小了)。此外,表演头上开砖时,表演者用两手托着头上的砖,表面上看是为了不使砖掉下来,实际上当锤子将砸到砖头的一刹那,表演者双手将砖头轻轻托离头皮(观众注意力不在于此),这就更加减轻了砖头对头部的冲击。当然助手在抡锤时,也是点到为止,并非一贯到底。

05

刀砍不入

刀砍不入:表演者马步站好,双手拿刀背,将锋利的刀刃放在肚子上,助于拿一木棒向刀背砸去,表演者的腹部皮肤并无切口出现。这个节目的难度与云南少数民族庆典时表演的“上刀梯”相比,真是小巫见大巫。上刀梯的人不必有气功功夫,刀放在肚子上更无惊险而言,如果表演者硬吹噓自己有真功夫,就请他不要将刀静止放在肚皮上,而是象拉锯似的在肚皮上拉一下,这时肚皮不出现切口才算有真功夫。但是如果真有观众提出这种要求,保证没有一个表演者敢响应。

06

牙齿拉车

牙齿拉车:表演者将绳子的一端拴在两轮摩托车的后座上,另一端系在一块毛巾上。表演者将这块毛巾用牙齿紧紧叼住,双脚蹬地,任凭车手怎样加大油门,那车子也无法开走。这是怎么回事?平时速度可以超过汽车的摩托车,怎么一口牙齿就能让它威风扫地呢?原来,摩托车挂高速档或马力小的车启动时驱动力并不大,表演者并不需要花费多大力气就可将其拉住。这种表演利用的恰恰是人们的心理误区,依据经验以为不可能,依据科学恰又成为可能,现在,这种拉摩托车的表演又有了新发展,达到了更加动人和迷惑人的程度,表演者拉的不是一台摩托车,而是同时用手、脚共拉五台,名为“五车争体”其实,一口牙能咬住的摩托车,用手和脚开拉住更是小菜一碟的事。

从以上这些例子可以看出,一些“硬气功”的表演需要的往往是胆量与窍门,是运用物理规律产生有悖于人们日常经验的效果而已。

图文供稿:韩平茹

编辑发布:司占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