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0年高考如何考察乡村振兴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风吟楼 2020-06-02

[集训高考——明规律]

(2019·江苏高考)杂交构树具有适应性强、生态效益显著的特点。贵州省某县将杂交构树生态农业列为精准扶贫的重点项目。下图为项目位置和构树生态循环农业模式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双选)

1.该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利条件主要有(  )

A.地形崎岖,交通不便   B.水土流失,石漠化严重

C.全年多雨,光照条件差    D.人口稠密,人均耕地少

2.杂交构树生态农业有助于当地脱贫的原因有(  )

A.杂交构树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

B.杂交构树可有效提高荒地利用率

C.沼气制取能解决农村能源问题

D.促进养殖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解析:1.AB 2.BD 第1题,贵州省主要位于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广布,地形崎岖,交通不便;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降水集中,地表植被少,易造成水土流失,导致地表裸岩多,石漠化严重,A、B对,C错。贵州省人口整体并不多,但区域人口分布不均,黔北地区人口稠密,D错。第2题,由图可知,该生态农业模式下杂交构树主要作为养殖饲料的原料,其经济价值并不高,但可以促进养殖业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A错,D对。由图可知,杂交构树下可以种植经济作物,有利于提高荒地利用率,B对。开发沼气可以缓解农村能源短缺问题,但不能解决农村能源问题,C错。

(2019·海南高考)下图示意我国中部平原地区某村庄的土地利用情况。该村将不同位置的农用地按人口进行均分,图中①②③④分别示意某农户分到的地块。该村主要种植粮食作物和蔬菜。与粮食作物相比,蔬菜种植的劳动投入较多。随着农民进城落户,该村农用地逐步向种田专业户集中。据此完成3~5题。

3.该农户分到的地块中,最便于种植蔬菜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4.该农户不购置大型农用机械种植农作物,主要原因是该农户的地块(  )

A.形状规整            B.地形差异小

C.分散细碎           D.距离村庄近

5.农用地向种田专业户集中后,该村(  )

A.农产品商品率提高         B.农用地面积减少

C.农产品种类多样化        D.农产品质量下降

解析:3.B 4.C 5.A 第3题,材料中提到“与粮食作物相比,蔬菜种植的劳动投入较多”,说明蔬菜种植所需劳动力较多,劳动时间长,劳动频次高,为了便于田间管理,增加生产活动的时间,提高生产效率,最适合种植蔬菜的是距离宅基地最近的②地块,①③④地块距离宅基地较远,不方便进行平时的管理,故B对,A、C、D错误。第4题,大型机械化作业适用于土地平坦开阔,农作物集中连片,且种植作物相同的地区。该农户的四个地块,虽然土地形状规整,地形均为平原,但面积不大,且比较分散,不利于大型机械化作业,故A、B错误, C正确。距离村庄远近不同,故D错误。第5题,材料中提到“随着农民进城落户,该村农用地逐步向种田专业户集中”,说明该村人口总数减少,但农业用地面积不变,因此,人均耕地面积大大增加,有利于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故B错误,A正确。土地集中起来由种田专业户经营,为了便于管理和提高市场占有率,农产品品种更会趋于单一化,故C错误。随着商品率的提高,农产品受市场的影响会越来越大,为了扩大市场,获得更多的经济利润,种田专业户会更加注重农产品质量,故D错误。

[备考师说]

考查重点

我国农业发展成就;农业可持续发展措施

考查方式

以综合性题目为主,重点考查考生综合思维能力和“人地协调”的学科素养

命题趋势

在国家重视“三农问题”和精准脱贫的背景下,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仍是考查的热点。备考时一定提高对农业发展与地理环境条件、农业可持续发展等问题的精准分析能力

[命题视角]

以“绿色发展”为理念的生态农业

[例1] 循环农业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途径之一。下图示意某循环农业模式。读图回答(1)~(2)题。

(1)最适宜该模式的是(  )

A.河套平原       B.黄淮平原

C.辽东丘陵                      D.闽浙丘陵

(2)循环农业对建设美丽乡村的主要作用是(  )

①提高经济效益 ②加快城镇发展 ③提供清洁能源 ④促进民居集中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解析] 第(1)题,解答本题要注意模式图中的农业生产活动,水稻种植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甘蔗种植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云南、四川、福建、台湾等热带和亚热带气候分布区。结合两者可以得出最适宜该模式的是闽浙丘陵。第(2)题,题干设问对美丽乡村的主要作用,“加快城镇发展”不符合题干要求,首先排除。该模式有渔业养殖、种植业等多种经营方式,农民收入多元化,有助于提高经济效益。该模式也利用沼气池提供沼气清洁能源。该模式既有渔业养殖还有种植业,促使民居转向鱼塘等水域和耕地面积较集中的区域发展,可能促使民居走向分散。

[答案] (1)D (2)B

[微技巧]

运用综合思维,掌握农业生产模式图的判读方法

农业生产模式图体现了一个地区农业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之间的相互关系,主要有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和循环经济农业生产模式两种形式。农业生产模式特征分析是近几年农业部分命题的一种主要考查方式,其主要的判读方法总结如下:

(1)找典型作物,推断所在地区

不同的农作物分布的地区不同,因此判读时可以抓住一些典型作物,如冬小麦和春小麦、甜菜和甘蔗、水稻等,推断该农业生产模式的分布地区。

(2)看箭头及标注,分析其对环境的影响

阅读图中箭头的指向,注意观察废弃物的排放、能量和原料的来源,探究其对环境产生的影响。例如,下图为我国南方某农村生态农业试验场生产模式图:

图中箭头显示,水田农业的主要肥料是沼渣、粪肥、塘泥,杂物、粪渣等成为沼气池的原料。沼气是一种清洁能源,农民使用沼气可以解决农村的燃料问题,调整饲料、肥料、燃料相争的问题,有利于保护植被,减少水土流失,有利于净化环境。

(3)看生产环节,关注经济效益

关注图中农业生产的环节,环节体现了自然资源是否得到充分利用,体现了产品的种类和数量。种类多,产业链长,使经济效益提高,增强了市场的适应性。

[押题训练]

读某岛屿的文明生态湖区规划图,完成1~2题。

1.该发展模式所具有的特点是(  )

①主要关注经济领域中产值和利润的增长 ②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对环境的保护 ③获得最大经济效益,促进社会财富的积累 ④属于种—养—加工一体化经营的生态农业模式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2.该图显示了该湖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措施有(  )

①将林地、草地都开垦为耕地 ②合理开发利用环境资源 ③废弃物综合利用 ④培育优良品种,发展高效农业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1.D 2.D 第1题,该岛屿的农业发展模式属于种—养—加工一体化经营的生态农业模式,生态农业的发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促进了资源开发与环境的保护,实现了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的双赢。第2题,将耕地、林地都开垦为耕地,容易造成生态环境的恶化;废弃物综合利用在图中没有显示,但种—养—加工一体化经营的生态农业模式体现了合理开发利用环境资源这一特点,而培育优良品种,发展高效农业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举措。

以“乡村振兴”为目标的现代农业

[例2] (2019·全国卷Ⅱ·节选)阅读图文材料,完成要求。

云南省宾川县位于横断山区边缘,高山地区气候凉湿,河谷地区气候干热。为解决河谷地区农业生产的缺水问题,该县曾在境内山区实施小规模调水,但效果有限。1994年“引洱(海)入宾(川)”工程竣工通水,加之推广节水措施,当地农业用水方得以保障。近些年来,宾川县河谷地区以热带、亚热带水果为主的经济作物种植业蓬勃发展。下图示意宾川县的地形。

以水果种植业为基础,提出宾川县为促进经济进一步发展可采取的措施。

[解析] 从设问的限定(水果种植)出发,可以从延长产业链、树立品牌优势、开拓市场、发展旅游业及完善交通设施建设等方面进行因地制宜地分析,并提出合理措施。

[答案] 吸引相关企业投资,发展水果加工业;引进并培育优良品种,树立品牌;加大宣传力度,开拓水果销售市场;促进以水果种植为基础的旅游产业化;完善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等。

[微点拨]

1.区域农业发展中的问题分析

(1)农业生态环境问题

主要是由于不合理的农业开发或高强度的土地开发利用,导致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盐碱化、湿地退化等生态环境问题出现,导致农业生态环境恶化,影响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

(2)农业环境污染问题

主要是农业发展过程中为追求更高的产量,不合理的施用化肥、农药、农用地膜等导致的土壤污染、农产品污染、质量下降等环境污染问题,影响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农业发展策略问题

主要是由于认识以及科技水平的原因,导致区域农业发展中出现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活动方式落后、农业产业加工经营落后、专业化和集约化程度低、农业产业效益低等问题。

2.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措施分析

(1)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农作物生长环境)

如退耕还林、还草,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禁止过度开垦、放牧、樵采,小流域综合治理,建设农田防护林,治理盐碱地和风沙地等。

(2)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农业自身构成元素)

如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加大科技投入、推广节水技术和优良品种、改良土壤、提高机械化水平、改善交通条件、建设人工草场、轮牧、禁渔、休渔等。

(3)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农业内部的结构)

如农、林、牧、渔均衡发展,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合理安排各业比重;在均衡发展的同时突出特色产业等。

(4)加强农业生产专业化、地区专门化(农业规模、性质)

如建设(区域具有优势的某农作物)商品性农业基地等,获得规模效益。

(5)转变经营方式,实现农业综合开发

如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使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延长产业链,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对特色产业进行深挖掘,提高附加值。

[押题训练]

观光农业区是指人们广泛利用城市郊区的空间、农业自然资源、乡村民俗风情及乡村文化等条件,建立的具有农业生产、生态、生活于一体的农业区域,被称为“现代都市农业。”据此完成1~2题。

1.江苏启东惠萍镇“水果小镇”发展观光农业的优势条件主要有(  )

①地形复杂多样 ②土壤肥沃 ③基础设施完善 ④长三角充足的客源市场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2.发展观光农业主要是为了(  )

A.发展乡村经济                 B.提高农产品产量

C.维持生态平衡                 D.吸引劳动力回迁

解析:1.C 2.A 第1题,发展观光农业与地形和土壤关系不大,但要基础设施完善,便于旅客观光旅行;长三角地区经济发达,城市化水平较高,旅游市场广阔,故C正确。第2题,发展观光农业主要是为了发展乡村经济,提高农民的收入,故A正确。提高农产品的质量、维持生态平衡、吸引劳动力回迁不是主要目的,故B、C、D错误。

[通性通法归纳]

这类问题具有宏观性、不具体性,突出特点是“一个因素”对接、“一个思想”指导、“两种效益”共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