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纳粹德国 崛起和创造经济奇迹如何成为灾难?

 袁承志dtau70na 2020-06-02

二战期间,希特勒对600万犹太人的屠戮以及给欧洲众多国家带来的伤害,迄今仍让人们不能忘怀。

而战后的德国政府除了一直在给予受害者补偿,并立法严格禁止一切纳粹标记和徽章出现,警惕新纳粹主义抬头外,不少德国人的内心都充满了愧疚感,进而避免涉及此类话题。

然而,在德国内外,一些第三帝国的粉丝们依旧怀念着纳粹德国的“复兴奇迹”,认为尽管希特勒对他国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但却对德国人民有功,否则就不会得到德国人的狂热支持。

希特勒究竟创造了怎样的经济奇迹从而收获了民众如此狂热的支持?

数据显示,希特勒上台4年后,德国GDP增长102%,国民收入增加了一倍,人均收入仅次于英国和美国,失业人员由600万降为不足4万,失业率由30%降为1.3%;

同时完成了全国高速公路网的建设,重整了重工业基础体系,还装备了一支现代化军队。

德国由最高的赤字和最高的失业率、实际上已经濒临破产边缘的国家一跃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创造了经济复兴的奇迹。

更为惊人的是,希特勒兑现了他竞选时的诺言,“使每家掀开锅盖就有鸡腿吃”,即使德国人民实现了共同富裕——决不是让少数人率先富起来,而是让广大工薪阶层和管理阶层一起富起来。

比如1938年建立的德国“大众”汽车公司,其目的就是要让普通百姓可以买得起汽车。

此外,工人们不仅工作环境得以改善,而且每年还可以出国度假——这在英美都是从未有过的。

据说,当时,几乎没有管理阶层买得起而工人们买不起的东西了。

国力的迅猛增强,大大提升了德国人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归属理念,因此他们聚集在希特勒的麾下也就丝毫不奇怪了。

然而,在创造了经济奇迹的希特勒的统治下,德意志文化却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摧残。

德国,曾经是一个充满思想并在文化上富有创造力的国度,但在纳粹时代,却不再有歌德和贝多芬、不再有巴赫和席勒、不再有布莱希特和格林兄弟……有的只是戈林、希莱姆和施米特式的人物。

纳粹将文学变成了御用八股、将电影变成了洗脑工具、将法律变成了服务于专制的工具、将艺术变成了杀人机器,而最终的目的就是将德国人变成驯服的奴才。可见,这是一个人民被剥夺思考权力的时代、是一个思想被扼杀的时代。

据说在希特勒自杀后,有不少已经得知事实的德军士兵,仍然选择了抵抗。他们在弹尽粮绝之际的遗言是:“告诉元首,我已经尽力了。”早已没有了自由意志的他们唯一的选择就是追随自己的主子去了。

而没有了纳粹的德国,在经历过一阵痛苦和困难的时期后,不仅经济腾飞,成为欧洲经济大国,而且文化艺术在自由的氛围下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如今,德国政府和绝大多数德国人都时刻警惕着不要让纳粹死灰复燃。

或许,德国人对纳粹德国的支持所造成的恶果可以作为所有人的前车之鉴。当人们宣扬他的经济奇迹并因此认为对国家有功的言论时,人们理应知道,这个经济高速发展是以牺牲子孙万代的环境和利益为代价换来的,而科学文化艺术在没有自油法治的氛围下不会取得美丽的结果,等待德国的必然是灾难的结果,牺牲了几代人的德国留给世界的教训是极其沉重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