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用的心理学—认知升级,从旁观者的视角看自己

 逸香阁居士丽人 2020-06-02

1、没办法、不可能、做不到

开会的时候,如果你对老板有不同看法。你会想,老板已经决定了,我只能闭嘴,按老板的旨意做;你抱怨一个同事不给力,你只能想,没办法,怪我运气不好,算我倒霉;回到家,你和家人有冲突,你又会觉得不是我的错,没办法,我只能强硬到底。

很多时候,我们都会产生一个快速的自动化思维,这种思维喜欢用“”没办法、不可能、做不到“来做判断。

有人会说,我们就打破这种自动化思维不就好了。说的简单,但怎么可能说打破就打破。如果一个人对自己没信心,我们就告诉他,你超级棒的,我们都喜欢你,我们由衷地赞美他,难道他就可以改变自动化思维吗?没那么简单,你该不会还是不会,该不信的还是不信,那要怎么做呢?

2、一个跳槽的例子

有一个朋友跟我说他不喜欢现在的工作,单调而重复。与此同时有一份让他很动心的职业,但那是一家创业公司,薪水高,不过前途也没那么稳定。现在这份工作虽然很稳定,但待遇差。钱对他很重要,所以他希望我给他一点建议。

我就问他,就算我建议你换工作,你其实也会犹豫对吧?他说对,其实我就是被钱给捆绑住了。我说钱是很重要,那你是可不可以算一下,这两份工作的年薪大概相差多少,他说之后的发展前景不确定,所以没法算。但是如果以第1年来看的话,大概5万元。

我说那就建议你不要换工作了。但是你要写一句让自己记住的一句话,最好写在纸上,然后贴在墙上。这样未来你每当怀疑自己选择的时候,你就可以抬头去看,他说好,什么话?我说你就写:“我用现在的人生多换了5万块钱,我觉得值”。

过了几个月,他电话告诉我他换工作了。

你可能会觉得有点莫名其妙,我最后那句话有什么魔力,为什么他听完之后会有那么大的反应?这5万块钱不是我告诉他的,是他自己算出来的。他肯定已经反复考虑过这个问题,而且思考过很多遍,但他是怎样思考的呢?我估计是,哎呀,那份工作风险太大了,赚的钱也不多,“不行不行”,注意这句不行不行,就是我们说的信念,现在我们来说一说认知升级。

3、认知升级

在刚才的例子里,不是说立刻要去改变自动化思维模式,我们做不到的。如果我觉得这件事“不行”,并不是说有人告诉我这件事“行”,我就相信了。我没有办法改变我的思维模式,但是我可以觉察到自己有自动化思维。有了这个觉察,我就站到了更高的视角,我能看到自己思维的过程,又知道自己站在更高维度上,这叫认知升级。

那位想跳槽的朋友,他的自动化思维在强调新工作做风险,这就是他观察世界作出判断的一个角度,这个角度没问题,问题在哪里呢?

4、灾难化思维

他挡住了一些信息。他考虑了那么久,已经对这个问题有很成熟的思考。但是他没有评估过他是否能够承受这些风险。他是怎么想的呢?就是一句话,不行,不行。这是自动化思维给出的一个判断。这个结论好像对他来说已经够了,已经说不行了,还想怎么样,这样的信念叫做“灾难化思维”。

灾难化思维不在于会放大不好的部分,而是停止思考解决方案。不行,不可以的情绪作为最终结论。就像孙悟空画出的圈子,圈子内是安全的,圈子外是可怕的。

圈子外可怕的是什么呢?是未知,是不知道是什么。

所以认知升级不是你变得聪明、无所不能,而是知道在你原来的世界之外还有一个更大的世界,这个世界不是一片黑暗。

5、想象暴露

认知升级后假如你走到自己认为不行的地方,可以多问一句:我已经走到这里,又会怎么样呢?哪怕是在脑子里想一想。这是心理学认知疗法的关键一步,叫做“想象暴露”。

想象暴露是应对很多心理问题的有效手段。它最核心一点是改变我们面对问题的姿态。

我们的习惯是回避,因为我们觉得危险。现在我们就要求自己暴露在问题面前,不要跑,不回避。开始我们觉得紧张,过几分钟,感觉就不一样了。当我们对风险开始评估,原来我只是觉得不行,现在就会想为什么不行,就是这个为什么,改变就已经发生。不是你一定能做到,是可能性从0%到1%。

6、走出舒适区

原本我的想法一直在舒适区,认为外界不存在任何可能性,现在它有可能了。所以我们很多时候是有选择的,我们要做的就是拨开畏惧,跳出去看一看,评估每一个选择的收益和风险。这时候,自然就有新的答案浮出水面。每个人在一生中都有很多不行,不可能、做不到。其实它们中绝大部分我们都未去尝试过,只是我们的想法给了一个简单粗暴的结论。

当我们试着去碰触这个结论的时候,自动化思维就会打响警报,会说不可以,怎么可能呢。不过现在,你一边听警报的声音,一边让自己多看一看。

体育界有这样一个现象,很多世界纪录都是阶段性连续被打破的?什么意思,就是一个记录可以保持很多年,一直不被打破,然后某一次比赛中突然被打破。然后有意思的事情出现了,接下来一段时间会有几个人接二连三翻新记录。

他们就像商量好,一段时间扎堆破纪录。百米世界纪录,很长时间都在10秒以上。1960年6月,西德运动员阿明.哈里首次将百米成绩提高到10秒,以后8年有10位运动员也是10秒成绩,但他们依然破不了10秒记录。

直到1968年6月,美国运动员吉姆.海因斯创造了9.9秒的世界纪录。就在同一年,另外两名美国选手也跑出9.9秒,当时是手动计时,改为电子计时世界纪录是9.95秒。这个成绩保持更长时间15年,15年没人打破。到了1993年,美国选手加尔文.史密斯创造新的记录,9.93秒。仅仅一年,又有卡尔.刘易斯和本.约翰逊提高到9.92秒。

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呢?

首先,早在1935年就有医生说,人类肌肉纤维所能承受运动极限不可能超过10米/秒。这个结论成了运动员的信念,并且这个信念统治短跑几十年。运动员只要能跑到10秒就感觉已经达到人生巅峰。

运动员不会懈怠,故意让自己成绩停滞不前。但是他们在勤学苦练的时候,给自己画了一道线,以10秒为终极目标。许多年以后,当10秒被打破,才会有运动员继续尝试突破。

同样,当你遇到一个数学难题时,你的反应是不是题目出错了,是不是漏了一个条件。这时候只要有一个同学做出来了,你心里就踏实了。你不需要知道他是怎么做出来的,你只要知道存在这样一种可能性,有一个解法能走得通。但是,如果周围没有老师和同学,你就会想,题目真的有问题吧,不可能做出来的,于是你就松懈了。

也有很多人,后悔当初没有买房,那么为什么不买呢?通常的回答是“没钱”。如果真的没钱,他也不会后悔,真相是他有钱,可以再借点、可以贷款的,可以买个小一点的,但是,他没买。

换句话说,那个时候,他觉得自己不可以、不可能、买不起。如果你告诉他,可以贷款的。他会说,不可以,不能贷那么多的钱。他其实就是在错过一些可能性。现在他是否买得起吗?他依然说不可能,不可以。因为现在他依然要到银行贷款,那是一笔巨款。其实限制他的不是钱,而是他头脑里的信念。

他的信念会说,我只能量力而行,买符合我条件的房子,或者只能以我感觉安全的方式买房。如果要到银行借很多钱,超出了我的条件,那就不可以,他始终局限在自己的信念里。

大多数人都被惯性驱使,服从默认规则,觉得生活区域就是他自己看到的那么大,不存在他没有看到的地方。如果有一天,他意识到自己的信念是局限的,他就有可能跳出来,这就是认知升级。

从“不可能”到“为什么不可以”,再到“说不定可以”。一步一步去接近原来没有探索过的领域,这些领域其实没那么吓人。原来是一片幽暗的禁区,我们由于害怕没有进去过,现在我们突破不可能,向着更高层面展望,看到更多的可能性。

7、旁观者视角

接下来我们做一个练习,叫做“旁观者视角”,当你想到不可能,不可以的时候,先不要把主角想成你自己。

试着想象自己是一个旁观者,主角是另外一个人,如果他硬要去贷款,硬要换一份工作,那会有什么后果呢?现在你来操纵这个人的命运,有可以和不可以两个选项,你会给他选哪个?无论另外一个选项多么不靠谱,你都要停下来,给自己多一点时间,去想想哪个不可能的选项。

以前老板无论安排你什么任务,你都直接答应了。现在你是旁观者,你可能依然会答应,但这时候会多一个选项,答应老板,拒绝老板。至少你可以先想一会,再替这个角色做选择,这就是认知升级。遇到和上级意见不和的时候,遇到不给力同事的时候,遇到和家人吵架的时候,你都可以有选择。

这是一个思维训练,你看到选择,依然和以往的选择没什么两样。但会犹豫一下,要不我试试另一个选项,怎么样?我们人生的剧情,就因为从旁观者视角看到了多种选择。

信念这个东西是没有边界的。你可能会自由地换工作,可能会有勇气买房,但不意味着你解锁了人生全部的可能性。只有不断升级你的认知,增加你的选项,你才可以拥有比别人更多的可能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