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壁古堡景区2015年最新版解说词(四):可罕王祠和泥包铁像

 王清茗 2020-06-02

大家看这个石雕。在二十八宿中,每宿与一种动物相对应,奎宿对应的动物是狼。这就是一只狼的雕塑。这雕塑原先一直放在主街西侧的第一条巷子口。那条巷子曾是古教军场,现在叫西场巷。石狼就在那里,面向东方,凝视着高处的可罕庙和魁星楼。它在那里摆放了多少年,无人能说清楚。从它表面的风化程度看,可以知道它一定经历了岁月无数的洗礼,凝结了千年岁月的苍桑。人们猜想,它或许是与张壁古堡同龄的遗物,甚至就是古堡人心中的图腾。文革中,大量的石雕艺术作品砸碎了,这尊神秘的石狼却被保存下来,相信这不是巧合。

祭星习俗  从上古至今,张壁村一直保留着祭星的习俗。每年的正月28,正应了星宿之数。每到这天,全村男女老少都要祭拜天地诸星。那时候,村民们在可罕庙大摆香案,进行祭祀。这叫做庙祭。庙祭结束之后,主持僧众把长一米、一寸见方、四棱圆柄、叫做 “周疙栏”的木棒交给数个体格健壮的后生,让他们在前面开道,后面跟随着捧着香火、端着花馍、素菜的人流。人们一起巡游与所有与星宿对应的建筑和设施,包括堡墙、堡门、狼图腾、水井,以及天地坛等。每到一处,人们都按照该处所对应星宿的形状摆放灯烛,灯烛前摆上贡品,轮流祭拜。

巡游一圈后,游行队伍重新回到可罕庙,仪式结束。

【扩展讲解】

祭星古代重要祭礼之一。每年春至,天子出东郊设坛,祭祀天上的星辰。《管子·轻重己》中说:“天子东出其国九十二里而坛,朝诸侯卿大夫列士,循於百姓,号曰祭星。”

古老的祭星仪式,佐证了张壁村与星相的难解之缘,也为张壁古堡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

总得来说,张壁与星宿对应的建筑物和设施多达三十余处,应当说这绝不是偶然。张壁村如此丰富、形成体系的星相堪舆文化,在全国已知的古村落中首屈一指,可谓“中华星相第一村”。在古代,星相学是一门特殊的学科,被称之为“帝王绝学”,在民间极少流传。为什么偏偏张壁村会有这样完备的星相学体系呢?这也是古堡的众多谜团之一,有待于今后去破解。

这三眼窑洞建于清康熙五十年,也就是1709年,与关帝庙同时期建立。它的后墙就是古堡的南堡墙。东西两眼窑是神舍,是僧人们住的地方;中间这一间,村民称其为观音殿。说是观音殿,现在供奉的却不是观音,而是一尊神秘的塑像,这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一起看个究竟。

中间供奉的这尊神像,是一尊泥包铁像。从前,这里曾有砖砌的供台,供台上曾有精致的竹编神龛,神龛中供奉有三尊站立的千手观音。文革时,千手观音被无知和冲动的人们毁掉了。后来,大队要把这里改作它用,就派了个村民去拆除供台。拆除作业时,这个村民发现了后墙上的木梁。因为古堡的地道出入口很多,他怀疑这也是个地道口,便撬开一块砖,想看个究竟。不看则已,一看大吃一惊。他惊讶地发现,里面是居然安放一尊神像。所幸,这次派去的村民有点“迷信”,惊奇之余,他怕触犯神灵,没敢声张,偷偷将撬开的砖又补了回去,使得这尊神像躲过了一劫。他一直保守着这个秘密,直到古堡开放以后,这尊神像得以面世。

可以看得出,这尊塑像的内胎是铁铸,处面则先包一层泥,再进行了彩绘。彩绘精美细腻,造像神态安祥,栩栩如生。神像的服饰似佛似道又似儒,十分罕见。

这尊塑像面世以来,引起了许多专家学者的关注。关于他的来历众说纷纭,显得扑朔迷离。奇怪的是,古堡人为什么打造这尊铁像,而如此精美的铁像为什么要用泥巴包裹后再精心彩绘,并将他封存在墙壁之内,前面还要请来三尊站立的千手观音加以掩饰呢?千百年来,他与千手观音一起享受人间香火,接受膜拜。

窑洞后墙上,悬挂清乾隆年间的匾额。匾额上题写着“急早回头”四个字。许多人乍一看,以为是错字。应该是“及早回头”才对啊。其实不然。“及”是及时、不迟延的意思,“急”字说明时间上的紧迫性,似乎容不得等待,容不得思考。佛家劝诫世人,苦海无边回头是岸。这回头,实在是一分一钞也耽搁不得,不容多想,立即就该悬崖勒马,回头觅岸了。这就叫 “晨钟暮鼓,惊醒世间名利客;经声佛号,唤回苦海迷路人。”

不过人们发现,这尊塑像安放的位置,正好与身后可罕王祠的主像在同一个中轴线上。古堡的先人们用“急早回头”这四个字,是不是别有深意呢?这尊塑像,塑的究竟是谁?古堡人为什么用这样一种隐秘的方式来祭祀他?
接下来的游览,让我们一起破解这个谜团。


【扩展讲解】

中国考古大家柴泽俊先生认为是这尊像古空王。空王佛,是佛教三世佛中的过去佛,佛经上说他具有不可思议智慧、不可思议法。在佛教里边,阿弥陀佛(即四大比丘西方无量寿)和释迦牟尼佛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是很高的,不过他们比起空王来,还是差,空王还曾经是他们老师,都是因为跟着空王,最后才成的佛。释迦牟尼佛说《添品妙法莲花经》中有过这样一段叙述:“我念昔曾空王佛所出家学道。时四比丘共为同学。习学三世诸佛正法。烦恼覆心。不能坚持佛法。宝藏多不善业当堕恶道。空中声言。汝四比丘。空王如来虽复涅盘汝之所犯谓无救者。汝等今当入塔观佛。与佛在世等无有异。我从空声入塔观像眉间白毫相。即作是念。如来在世光明色身与此何异。佛大人相愿除我罪。作是语已如大山崩五体投地。忏悔诸罪观佛眉间。忏悔因缘从是已后。八十亿阿僧只劫不堕恶道。生生常见十方诸佛。于诸佛所受持甚深念佛三昧。”

由此可知,不仅可以知道释迦牟尼佛和后来的四大佛陀曾经都跟随空王佛出家学道,在他们修持三世诸佛正法时,“烦恼覆心,不能坚持佛法”,应该堕入恶道。正要隐入无可救赎的时候,又是空王佛点化他们,最终成了佛。
中国南北朝史学研究会李凭教授,山西北朝史学会张庆捷教授则根据塑像的服饰、尤其是头上的这顶帽子判断,所塑的极有可能北朝的鲜卑族人,而这个人,一定与古堡的历史有着某种特殊的关系。

关帝庙戏台。现在我们又回到关帝庙院。

关帝庙的山门很特别。山门开着是山门,山门关上就是一座戏台。这种特殊的构造,是张壁人在建筑中巧妙利用空间的尝试,也是艺术与实用相结合的产物。

戏台创于清康熙48年(1709年),面阔三楹,进深四间。灰瓦卷棚加歇山造顶。中央裙板上有醒目的二龙戏寿,寓意为福寿相连。介休人管这个戏台叫做“猴猴台”。在方言里“猴猴”是小的意思。戏台经常上演的戏叫“猴猴”戏,实际就是人们惯常说的皮影戏。每年四月初八,村里都会唱 “猴猴”戏。据说是为庙里的虸蝗神唱的。唱戏是为了哄神灵高兴,神灵一高兴,就会实心实意地保佑张壁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接下来,我们将进入堡内。正对着关帝庙山门的,就是古堡的南堡门。是张壁古堡的副门,位于阴阳五行中的“火”位。明嘉靖38年(1557年)重建。与堡门相连接的是高大的夯土堡墙。据道光年间《重修仪仗补修彩绘碑记》中记载,堡墙原先高4丈,宽7尺,顶部可供兵马来回行走。据专家介绍,距今约4600-4000年的龙山文化时期,先民们已经开始使用夯土技术。汉代的夯筑土层厚约15公分,唐代至明代约30公分。这里的堡墙夯土层厚度是15公分左右。依据堡墙夯土层的厚度,和最新的研究成果推测,堡墙始建年代早于隋唐,应在坞壁盛行的北朝十六国时期。经历了一千六百多年的风霜雨雪,眼前的堡墙已经看不到当年的巍峨了。

门洞上方中央镶嵌的石雕是螭(音chī),是传说中龙生九子之一。螭(chī),也叫螭首,是一种没有角的龙。古建筑或器物、工艺品上常用它的形状作装饰,螭首嘴大,肚子能容,因此多用于排水口的装饰,称为螭首散水。很久以前,古堡主街道也是水道。人们在门上安螭首,目的是让它在发大水的时候将水吸到肚子里,使堡内免受洪水之灾。

门匾题词为“护村镇河”。匾上落款为:“嘉靖己末三十八年(1560年)共村人等同修”。

【扩展讲解】

所谓龙生九子分别是指什么?他们各自所司是什么?人们常说,龙生九子,俱不成龙。到底这九子是什么呢?根据明朝李东阳《怀麓堂集》的说法,是这样的:

老大叫赑屃(bì  xì ),又名龟趺、霸下、填下,貌似龟而好负重,有齿,力大可驮负三山五岳。其背亦负以重物,在多为石碑、石柱之底台及墙头装饰,属灵禽祥兽。也有人说他才是九子之长。

老二叫螭吻,又名鸱尾、鸱吻(音吃吻),喜欢东张西望,经常被安排在建筑物的屋脊上,做张口吞脊状。《太平御览》有如下记述:“唐会要目,汉相梁殿灾后,越巫言,‘海中有鱼虬,尾似鸱,激浪即降雨’遂作其像于尾,以厌火祥。”

老三叫蒲牢,住在海滨,喜欢吼叫,人们就把它安在钟上,充作洪钟提梁的兽钮,助其鸣声远扬。

老四叫狴犴,又名宪章,形似虎,平生好讼,却又有威力,狱门上部那虎头形的装饰,就是他的形象。

老五叫饕餮(tāo'tiè),传说中的一种凶恶贪食的野兽,它最大特点就是能吃,古代青铜器上面常用它的头部形状做装饰,叫做饕餮纹。这种怪兽没有身体,只有一个大头和一个大嘴,十分贪吃,见到什么吃什么,由于吃的太多,最后被撑死。它是贪欲的象征。

老七叫睚眦,龙身豺首,性格刚烈,好勇擅斗俗语说: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睚眦便成了克煞一切邪恶的化身。睚眦好杀戮,所以古人常把它刻在刀剑刃身与手柄接合的吞口处,更增添了慑人的力量。

老八叫嘲风,传说嘲风为盘古的心,不仅象征着吉祥、美观和威严,而且还具有威慑妖魔、清除灾祸的含义。但是嘲风本身是灾难的集合体。地震,海啸,天炎都是嘲风的力量。常用其形状在殿角上作为房顶角上的嘲风装饰,使整个宫殿的造型既规格严整又富于变化,达到庄重与生动的和谐,宏伟与精巧的统一,它使高耸的殿堂平添一层神秘气氛。

老九叫椒图(jiāo'tú)椒图,龙生九子之一,形状像螺蚌,性好闭,最反感别人进入它的巢穴,铺首衔环为其形象。

不过,关于龙生九子,历来有不同的版本,而且也有人说,九在古代并不是特批的数字,龙到底有多少个儿子,那是没法计数的多。还有的将螭、麒麟、朝天吼(犼)、貔貅也列入龙子之一。

这个位置是五行中的火位,四象中的朱雀位。风水学认为,北高南低,风水最佳。张壁总的地形正好相反,是南高北低,因而算不上好风水。为弥补风水不足,历代张壁人进行了很多方面的改造。创建藏风桥就是其中之一。
原先,古堡南的河道宽有十米左右。每到夏秋之际,河水从绵山下来,直冲南堡门,经常涌入堡内。经人工开凿导流,河道转向村东南,再向东北注入龙凤河。道光二十九年(即1894年),张壁人在南堡门外100米处的河道上创建了藏风桥。

藏风桥的桥身为砖石结构,桥拱东面嵌石刻桥名“藏风桥”,西侧嵌石刻“启胜”二字。涵洞由青石条拱制,桥正拱斜,自入水口看不到出水口,正好表达了“藏”的意思。桥面上铺的石块如同鱼的骨架,寓意喜庆有鱼,石栏两端的立柱上雕着“甜瓜”,寓意子孙后代幸福甜蜜,多福多寿。桥洞两侧建有八字挡水墙,横穿桥下的涵洞大进小出,外形酷似马鞍,寓意长治久安。从取名到建造都体现了藏风聚气的要求,反映百姓们趋吉避凶的本能需求,寄托了人们求富足、求安康的美好愿望。

【扩展讲解】

大清道光二十九年岁在乙酉季秋《创修藏风桥碑记》:“桥以风名,志藏也。古者有藏则以任重,示出伏也。丙子得道以谓其藏,程子明道以密於藏,君子待时而动,以利其藏,其藏之功略不同,其示潜伏一也。道光二十九年七月朔八日癸卯,阴云大雨,自我南郊闻有声自西南来着,村人佥曰:此刹声也,剋为乎来哉?舒出视之,但见奔腾砰湃,波涛街惊,北门乍掩,击钟不闻,惟有叩泣北天涯,急祷兴隆寺。忽焉虬起二郎庙,水降北门开,即援村人於南门之外,挡河水於西堰之间,切望河神灵显、地中菁形汖也。水浚三次,桥势宛成,乃集公人於寺上而告之,日石桥不修可乎,曰石桥急修可乎,曰石桥急修则藏风易,曰风行水上,又曰巽为风,桥成而风水潜藏,以免一村之水患,桥就而巽水入地,以启执兴之文心。适遇荣母有病,速祷关神愿发青石银五拾五两,病果愈,复转公人梁焕,葺桥为悦。业动村人,意乐输,因而争先恐后者甚众,继按过桥地亩捐银钱工以成之。伊谁之力?皆曰公耆,公耆不有,归之公人,公人曰:不然,归之造物,不以为功,归之神明,神明默佑,而桥遂以名藏风,又挡刹。

舆窒变成香火地,

灰渣换作石头桥,

东南洞里醴泉出,

西北堤边皎月邀。

古堡有南北两道门,北堡门是正门,南堡门是副门。这条S形街道,是张壁古堡唯一的一条主街道,全长约为244米,从门洞一直往北延伸而去,全部用红条石铺筑。最后一次整修是在道光五年,即1825年。百姓们为此集资了1800两白银。因为街道为S形走向,所以由南门直视不到北门。依据堪舆理念,这叫“口口不相冲”,寓意和谐吉祥。主街两侧高、中间低,当中三列条石综向铺排,两边的条石则全部横向铺筑,这样的设计既可以抗压,又利于排水。这些排列有致的石头见水即为红色,因此这条街道,又叫做红顺街。又有人说,如果将这条弯曲的街道象征为龙,那么这些石头就是龙的脊梁,人们走在街上,就是乘着龙而行。现在,你能找到乘龙御风的感觉吗?

齐云门  从这里拾级而上,就是张壁古堡最古老,最神奇的庙宇,可罕王祠。从地形上看,高大结实的堡墙围着的高台,庙建于高台之上,可以说是个“堡中之堡”。

可汗,又称大汗,亦可简称为汗,是北方少数民族对其首领的尊称。据《宋书》记载,这个称呼,最早出现于公元三世纪的鲜卑部落。鲜卑语称“可寒”、“可汗”,是“神灵”、“上天”之意。古代北亚游牧民族柔然、突厥、契丹、蒙古少数民族等建立的汗国,其最高统治者皆称可汗,类似于汉字里的“天子”。

【扩展讲解】

文学作品中,较早见“可汗”称呼的是《乐府诗集》里的木兰诗: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这两条石板铺砌的坡道,旧时是向堡顶拖运战车、辎重的通道,军事上称其为“礓碴”。

台阶不多不少,正好三十二级。为什么是三十二级呢?

原来,佛、菩萨之身所具足之殊胜容貌形相中,显著易见者有三十二种,称为三十二相。这三十二相皆不是生来俱有,而要经过不断的修练、精进才可以得到。《大乘百福庄严经》中说,每修一百福,庄严一相。菩萨修行要经过一百大劫,才能成就,即“百福庄严”。是佛陀在因地(因地:是指菩萨尚未证得佛果,在因中修行时的地位。)时,由于精进不懈,经过九十一劫才圆满相好的业报。总的来说,坚持诸佛净戒,精进不懈,广修一切善法,饶益有情,普渡众生就能得到三十二相。

这三十二级台阶,正好寓意着虔心修行的各种境界。人生就是修炼、做事也是修炼。现在,就让我们抛开一切烦恼事,平心静气,不要说话,彼此怀着虔诚的心一步一步地拾级而上,体验一下净心修性的感觉。

【扩展讲解】

佛应众机所好示现具有三十二种圆满的贵人相:

顶成肉髻相:即顶上有肉隆起如髻之相。

.眼睫牛王相:睫毛长而柔美。

梵音深远相:声音美妙,远近皆可听闻。

常得上味相:即口中常有津液,味觉最上好。

四十齿相:即佛具有四十齿,不粗不细,洁白整齐而美德。

面圆满相:即脸颊饱满而结实如狮子颊,即脸如满月净金色。

上身师子相:即佛上身广大,行住坐卧威容庄严,如狮子王。

七处平满相:即双手、双足、双肩和颈部七处有丰满软肌肉。

身光一丈相:即佛身经常放出,四方各一丈金色光芒。

毛孔身相:即每一毛孔各生一根青色毛。

身纵广等相:即双手平举时,其宽度与身高相等。

端如鹿王相:即大腿、膝骨肌肉如鹿王般纤圆、坚实。

手指纤长相:即两手细长、端直、优雅之相。

手足缦网相:即手足指与指间,皆有连络缦网。

足跟广平相:即足踵圆满广平之相。

足安平相:即足底平直柔软,无凹处,安密着地面之相。

眉间白毛相:即两眉之间,有白毫、柔软而右旋,常放光明。

目绀青色相:即佛眼绀青,如青莲花,碧海青空,慈眼垂视。

广生舌相:即舌头广长柔软絒薄。伸出时可掩盖脸部。

四牙白净相:即四颗门牙鲜白光洁,锋锐坚固如金刚。

齿白齐密相:即牙齿洁白整齐而密接,没有缝隙。

肩圆满相:即两肩圆好丰满,平整微妙。

身端直相:即端正而直。

两腋隆满相:即佛两腋下骨肉圆满不虚。

皮肤细软相:即皮肤细薄柔软、光滑,一切尘垢不染。

金色身相:即佛身及手足金身辉如黄金色。

身毛上旋相:即身毛右旋向上,毛色绀青、柔软。

马阴藏相:即男根密隐于体内如马阴之相。

垂手过膝相:即站立时,两手垂下。长手过膝。

手足柔软相:即双手、双足过柔细软、优美。

足跌高满相:即足背高起圆满之相。

足千辐轮相:即足底现手辐轮宝纹。

山门的门额上用砖雕刻着“齐云”。顾名思义,就是高到与云齐,进入仙境一般;同时也暗示这里供奉的神,在人们心目中有着无与伦比的崇高地位。
踏入庙院,环顾四周,古槐翠柏郁郁葱葱。

北面的正殿就是可罕王祠,可罕王祠的对面就是张壁和周边县市现存最古老的戏台。我们就从这座古戏台开始游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