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长袖善舞、长歌当哭——观第二届山西艺术节原晓蓉演出有感

 王清茗 2020-06-03

 随 我 行 走 山 西      许 你 万 里 荣 耀

鉴古  | 知非  |  旅途  | 视野  |  生活

9月19日,山西戏曲界的重彩,第二届山西艺术节暨十六届“杏花奖”的蒲剧专场在太原梅兰芳剧场举行。

作为上世纪戏曲界的一代宗师,梅兰芳的名字至今还散发着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让人一步三叹般的吟咏和怀念。因此,太原的这所梅兰芳剧场,也成为山西戏曲界的煌煌上庠,阳春白雪般锦瑟齐鸣,昭告着高雅的到来。


果然,当夜幕沉沉、月朗星稀的时候,一声哀婉的凄叹便拉开了演出的序幕。白素贞如泣如诉、如怨如怒的一番唱腔就把观众直接拉到西湖断桥残雪旁,融进了“最是人间凉薄时,秋雨冷清秋”的情感牵挂中。

倾诉是一种情怀,纵使白素贞再有千般能耐,终究逃不出女人的柔弱与依赖,对许仙的情感使其违背了自然的规律和天条的禁令,甚至辜负了自己千年修行的道行,任由情感宣泄,与西湖边上书生许仙来一场地老天荒的爱情。


可是世俗容不下他们的爱恋,于是就有了生离死别的磨难,就有了黄泉地狱的考验。百战归来身心俱疲的白素贞与许仙断桥的重逢,让白素贞百感交集、爱恨交加,终于卸掉刚烈女子战天斗地的豪情与勇气,面对郎君,千般情愫,千般爱怜,千般痛苦都蜂拥而出。

低吟,如少女藏羞,如乳燕鸣春声切切,似低吟自语,恰如杨柳风拂面,总想在淡淡的暖意中寻找春深似海的西湖美景。高亢,如千军出塞,豪气干云直上斗牛之虚,马蹄声碎后,是箭羽雷霆的愤怒和满腔的怒火。诉说,看似秋水绵绵,实是肝肠寸断,小女子的无助与无奈,雨打芭蕉,水银泻地,不吐不为快,而越说越伤怀,此情无计。愤慨,怒火无边可使山河倒转,直接将五月五的西湖水,变成了八月十八的钱塘潮,云谲波诡处,翻江蹈海的白素贞实则“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断桥》是蒲剧里的经典片段,也是观众所耳熟能详,甚至可以顺口吟唱的。这样被大众熟悉并且名家范本层出不穷的情况下,上演《断桥》是一种勇气。饰演白素贞的演员叫做原晓蓉,是一位90后的青衣。中国戏剧里扮相最美,唱腔最美,身段也最美的当属青衣。

青衣是梦,是男人梦里的贤良淑德,欣赏的是风月。女人看青衣,能看清楚一辈子的悲伤,也是梦里的儿女情长。白素贞是天上仙,但原晓蓉饰演的白素贞却食人间烟火。她有深植在市井中的勤俭与持家,恬静与安详。白素贞既有女子的形,也是女子的魂,一嗔,一喜,一笑,一怒,一娇羞,一伤感,一爱恋,一幽怨,统统皆是凡尘,满满的人情味儿。


在《断桥》大段的唱腔中,原晓蓉通过寒薄平淡和敢于同命运抗争的双重舞台形象,细微入致勾勒出白素贞幽深静谧的美,以及冰雪纯洁的爱情和凛然不可犯的刚强性格。

看原晓蓉的青衣,就如同一个长者在春明景和的花前月下回忆自己的过往,在白素贞身上有着和自己共通的青春和过往。看青衣,就是看自己。整个梅兰芳剧场内鸦雀无声,甚至有相同的哽咽和叹息,当然也有一家人和好如初的笑容。


原晓蓉作为90后,本来应与戏曲无缘。现代社会的艺术展现形式丰富而多元,戏剧的没落也在所难免。但是当晚的演出却吸引着无数的票友前来,在灯火阑珊的剧场门口,他们不约而同仰望着梅兰芳剧场的几个大字,抖落着俗世的尘埃。

可惜,以原晓蓉为代表的民间剧团,却很少有机会登上这样的舞台,更多地他们是在民间,在市井中简陋的舞台上表演。“晋代衣冠唐代曲,今人面目古人心”。锣鼓一响,一声道白一段唱腔,就能把人从现代的浮华拉回到古时的幽深。


和文学剧本相对应,中国戏曲的舞台以虚拟化、程式化为形式特征。这一特征为在舞台表现剧作家笔下的意境美提供了极大的空间里,靠的便是功底。虚拟化的舞台主要依靠演员的歌唱和表演交代规定情境、描写环境景物,演员的歌唱成为再现情境的主要表达手段,剧作家笔下的山川风物、蓝天碧水、花鸟虫鱼在演员的歌唱中化为观众的“心像”,进而与剧中人的情感相交融,形成感人的意境美。

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出其口。剧作家所写情还是文字,而演员的演唱则将其转化为声音,他们的“声情并茂”以通感的方式使得剧本的意境更具有艺术感染力。声调有低有高,曲情或悲或喜,或缠绵低回,或激昂慷慨,适合着不同的意境表现;例如舞蹈,或长袖曼舞,或青裙轻步,在虚拟的舞台上,曼妙的舞姿同样能够使意境更加美轮美奂。


在当晚的演出中,还有原晓蓉另一出折子戏《三关议和》以及另外一蒲剧团参演的《拆书》和《徐策跑城》,均是蒲剧中的上乘之作。作为国粹,数百年的文化积淀,使其艺术感染力超越着时空和语言障碍,变成高雅享受和视觉盛宴,观众的叫好声、鼓掌声不绝于耳,成为台上与台下交流互动的最好注解,也是演员表演魅力的最佳褒扬。

同国外的音乐会演出不同,戏剧演员是需要观众的掌声的。曾有报道说,国外交响乐团指挥曾怒怼中国观众,认为中国观众的掌声使他的表演被打断,是对演出者的不尊重。但事实上,中国的观众,确切地说是从乡野到市井的每一个人,都对中国戏曲有着深厚的感情和欣赏习惯。

据了解,原晓蓉所在的剧团河津市小梅花蒲剧团一年演出三百余场,他们将舞台设在了田间地头,村野巷陌,脚下踩着是泥土,头上顶着是日月。也就是在这样散发着大地最朴素气息的土地上,“原晓蓉”们歌咏着天地正气,散发着人间天籁。

当然,这样的班子,近乎草台,不能与国际上那些豪华的如交响乐剧团相比,他们或许会炫耀他们的钢琴价格、吹管贵重,但他们不知道,每一件戏服都是人间工艺的精品,每一寸的针脚和绣面,都蕴含着无限民族元素,都是每一位绣娘用巧夺天工的手法和憧憬美好的心迹,认真地完成的。然后演员们穿在身上,在舞台的中央,被人们瞩目,被人们惊叹。

这便是中国国粹与西方艺术的根本区别。他们注重演员的自我体现,容不得半点杂音和干扰,而中国戏曲,每一个细节都是为观众而设,甚至躲藏在角落里的乐队,鼓、板、大锣、小锣、铙、钹等音响效果,简练而夸张,寂静则停滞时空,快板则如行云流水,台上台下,融为一体。

当晚,就是这样美轮美奂的艺术和张弛有度的感染力,在2个小时的表演中,无时无刻不在深深地吸引和震撼的关注。蒲剧是山西晋南地区的主要戏曲表现形式,在河南、陕西均有着广泛的市场。但蒲剧团却处于深深地发展困境中。一方面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呈现多元化,另一方面戏曲从业者收入的微薄使不少年轻人止步,戏曲发展遭遇着瓶颈之危。

犹如青衣饰演的大部分角色,探索者是孤独的,坚守着更是孤独。据戏曲界人士介绍,现在很多年轻人之所以不愿意从事戏剧表演,很多原因便是收入问题,另外戏剧表演的扮相,使张扬个性和自我的青年人,转而投入歌唱和影视,人才短缺是戏剧在青年人中普及的最大难题。“其曲弥高,其和欲寡”,一些主流媒体和新兴媒体的缺位,包括大型剧场的高价排斥更使戏剧发展变得迟滞。


好在还有一帮人在坚守,包括年轻的原晓蓉。河津市小梅花蒲剧团成立于2010年7月,正是物质崇拜最为疯狂的时期。在“继承、改革、发展、创新”思路下,打造了一支“团风良好、行当齐全、阵容严整、演技精湛、剧目丰富”的优秀表演团体。在2014年参加运城市第25届关公文化节“关圣杯”折子戏大赛取得了一金一银一优秀的良好成绩;并且几年来创作了《河东义民》《薛仁贵》《河湾情》三部大戏,其中2015年以《河东义民》一剧参赛荣获运城市第三届文化“菊花奖”新剧目老唱腔大赛创作剧目奖、导演奖、编剧奖等多项荣誉;同年,作为唯一的蒲剧表演团体应邀参加了第15届中国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山西戏剧绝活展演”。《河湾情》排出来后,受省慈善总会邀请赴太原演出得到了山西省民政厅领导的高度赞扬,省内媒体争相报道。蒲剧皇后武俊英将我团定为她的艺术传习基地并举行了挂牌仪式。


原晓蓉师从蒲剧著名青衣朱秀英老师,尽得冯派真传,唱腔感情充沛、字正腔圆,功底扎实、能文能武,刻画人物到位,是一个比较全面的演员。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宛如当年“徽班进京”的时代纪元,河津市小梅花蒲剧团和原晓蓉进入了太原的梅兰芳剧场,阳春白雪,浩气冲霄。

所谓卧薪尝胆不过如此,所谓动心忍性不过如此。

白素贞一袭白衣,一拢长袖。舞台乾坤,余音绕梁,必然是美好与憧憬。

因此,蒲剧,包括戏曲,也会有再度的辉煌。

摄影:张红刚

来源:原创




有理想的行走
有态度的行走

风景的行走
王清茗
行走山西
微信号:xzsxwqm

公众号:行走山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