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填仓节”,粗茶淡饭心常富,成由勤俭败由奢

 王清茗 2020-06-03

 随 我 行 走 山 西      许 你 万 里 荣 耀

鉴古  |知非  | 旅途  | 视野  |  生活


每年正月二十和二十五,山西北部苦寒之地的人家便会做用当地小杂粮特产莜面作出叫做“栲栳栳”的一种食物来。栲栳栳形状大多为薄片卷成直筒状,然后上旺火蒸透,蘸上各种臊子吃。当然雁北酸菜和羊肉是当地首选,作为美食的一种,当地将莜面栲栳栳比肩羊肉饺子、火锅。

但莜麦的产量较小,各家各户更加珍惜,同时莜面制作过程又复杂和繁琐,非过节不做,非贵客不食。莜麦除由碾压研磨为面粉外,还得经“三生三熟”的炒制、回升、冲制、蒸烫等过程,才能完成由粗粮到细作的过程。特别是开水倒入琥珀色的面粉时,制作者高举滚烫的开水由上而下,如天河倒泄,长虹卧波。因为滚汤热水,揉面时讲究快如流星点到为止。

一般来说,做饭都由女人完成。晋北女人身材婀娜,丰瘦有度。因此观赏做莜面的过程,好比看一出文武兼容的雁北道情,不仅身段让人看着爽心悦目,就连忙而不乱、快而不断动作,都如舞台上云掌翻翻般的唯美轻盈。


晋北人将普通生活过成艺术,把艺术又化作生活,日子就是圆满和甜蜜。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介绍莜麦说,“苦荞,味苦,平寒”“作饭食压丹石毒甚良”,现在人将其作为白面的替代品,抑制糖尿病等,莜面转身而成为奢侈消费。“四十里莜面,三十里糕,二十里荞麦面饿断腰”,雁北民歌这样传唱了千年,也在幸福中陶醉了千年,千年间便以莜面为尊,为其充饥抗饿,为其美味多滋。

莜面做成是食品种类很多,最为代表的便是栲栳栳。栲栳栳爽滑入口,还非常劲道,入口时滑爽如游龙戏凤,齿颊间香浓四溢;细嚼后温润若玉,宁可垂涎也不惜屈尊;饱腹后如美酒回味,余香不断。当然选择在春节后期,连续两日大快朵颐的原因,是因为栲栳栳形似粮仓,而这两天,便是北方农村极其重视的两个节日,与他们一年温饱衣食息息相关。

厚德载物指的就是脚下的土地,面朝黄土背朝天,土坷垃里生养了一代又一代人。贫瘠的土地,靠天的吃饭的尴尬,无法割舍的故土情怀,使中国人对土地的眷恋超越着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成为浸透骨髓融入灵魂的倚靠,即便这里漫天黄沙半个太阳,也愿意生死相守,与生命须臾不可分离。

因此,黄土地上的人对粮食收成特别敏感,也特别珍惜,“仓禀实”是希望亦是要求,粮仓代表着全部的财富与未来。于是有了对仓神的崇拜与祈求,期待与祝福。因此在填仓之日,举家饱食,并以丰盛之宴招待亲朋好友以示对来年的期许。《东京梦华录》中记载了宋代以来的风俗:正月二十五,人家市羊彘肉,客至苦留,毕竟而去,名曰填仓。


有的地方填仓节是向粮仓内象征性的放入粮食,而有些地方是取出粮食,寓意着旧去新来。填仓是正名,天仓为谐音。当然各地风俗各异,填仓节的过法和风俗也有不同,就连山西晋中地区毗邻的孝义与介休就呈现出“三里不同风、五里不同俗”的地域特征。在山西孝义地区,则有舞窗花的传统。妇人们这天要用红纸剪出簸箕扬糠的场景来,晚间则点灯祭祀,家家吃素糕。“灯”谐音做登,而“糕”又与高同音,步步登高、粮仓升高的意愿便显现出来了。而《介休县志》记载:二十日,小填仓;燃灯礼佛。

最为奇特的是有些地方要用米谷等做成十二个灯盏上笼蒸熟。待起锅时分看哪个灯盏内积水最多,则预示着这个月可能会发生涝灾。有经验的老农会根据这种占卜结果,适时耕种相应的粮食品种。

民俗背后是浓浓的感恩心态,就如故土,既有丰收的喜悦,也有生老病死万世轮回的悲伤,但无伤人们对他的天然情感。在中国,每一个节日或习俗后面,几乎都有一段悲伤往事,填仓节也不例外。传说不知何时何代,天下大旱颗粒无收。春节已过正是青黄不接时分,眼看着就饿殍满地。就在这危急时刻,皇家粮仓的守卫分两次开仓放粮,救了天下苍生。而他却用以熊熊烈火与粮仓同往,以死向皇帝谢罪。

两次放粮的时间分别是正月二十和正月二十五,这是填仓节的最早版本,很简短的故事也说明最朴素和最深刻的道理,粮食的安全与重要。人猿相揖别后,中国就从狩猎转为农业经济,崇尚农业成为国家战略,舜帝刚一登基,便命后稷司农,“洪范八政,食为政首”,“民以食为天”便从个人的生理需求提高到国家安全战略的高度。

《礼记》中要求“祭,丰年不奢,凶年不俭”保障就在于粮食的储备:“三年耕,必有一年之食,九年耕必有三年之食。”耕三余一的思想和做法一直被后世贯穿下去。同时还强调了国家“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倘若国家没有三年的粮食积蓄,国家的根基就会彻底的动摇。

“贵五谷而贱金玉”,对粮食的情感是古人朴素的生存思想和强烈的忧患意识,于是“填仓节”就以满满的仪式感和敬畏之心得以保留下来。粮仓满则一年生活无忧,粮仓倘有亏空今年就必须加倍精业,没有任何回旋余地。


填仓节的另一层隐意便是节俭。中国人向来有颗粒归仓的美德和不浪费一粒粮食的传统。种地不同于生意,每粒粮食都是汗水浸透衣背而来,饭是香甜的,但雨水风霜下是四季沧桑和古老的宿命。老人们常说,活多大岁数吃多少粮,人的生命与粮食的多寡存在一定关系。因此在上一代的老人中,吃土豆不削皮、吃粗面而不吃精面的大有人在,有时候已经脱离粮食紧缺的困境,但依然固执的坚守着。

节俭不代表吝啬,越是生活艰辛越是真诚,待客之道热烈而隆重,即便是酒盅盅盛米的雁北和晋西北地区,也会捧出最“稀罕”的莜面一起分享。上等的待客之道是羊肉臊子和麻油呛土豆。当地的羊是柏子羊,羊整日以吃柏树籽为食,而且都是三年以上龄,肉质鲜美,肥而不腻。土豆也是晋北特产,沙软像绵,上笼蒸熟了有无数晶莹的光泽闪耀,麻油炝锅后盛勺蒜泥,醇厚的香味直入心脾。

饭桌上并无多讲究。羊肉哨子和土豆一般不装盘,而是每个人用海碗盛着,都盘腿坐在炕桌子旁,灶旁专门有人支应负责上栲栳栳和盛菜。红的辣椒,绿的香菜,白的土豆,栲栳栳走马灯般的端上,海碗内的羊肉和腮帮子里的土豆未及下咽,手都端酸了,但嘴里还是含糊不清地喊着:再来一碗。

吐故纳新,一元复始。客人吃得越多,主人越高兴。莜面是粮仓里的,去年秋天里金灿灿的果实。客人吃了,好运也转到客人身上。大家一起努力,今年粮仓会依然充实。

吃饱了栲栳栳,未来日子才感觉牢靠,老人们讲,栲栳栳也是因此而名。拜完仓官,这个年也就算圆圆满满过完了,转瞬便融进了无尽的花海中,处处雷声激荡。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