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儒张载和他的“大心”说

 宋横渠张子后裔 2020-06-03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张载

张载(1020-1078),字子厚,号横渠,河南开封人。他的祖父、父亲都是小官吏,父亲在张载少年时去世后,全家便定居于陕西省的横渠镇,他之后大部分时间生活于此,所以人称横渠先生。

年少时喜谈兵略,张载曾向当时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主持西北防务的范仲淹上书《边议九条》,还打算组织民团去夺回被西夏侵占的洮西失地。范仲淹看了《边议九条》后派人带张载来见他,并勉励张载读好书也可以为国家出力,还向张载推荐了《中庸》。后来,范仲淹在安阳府(今甘肃庆阳)城西北修筑大顺城以防御西夏,竣工后,还特意请张载到庆阳并让其写了《庆州大顺城记》。虽然儒学是张载的正业,不过他的军事才能也没有荒废,多年后,张载创“兵将法”提倡边防军民联合训练作战,还写了《经原路经略司论边事状》、《经略司边事划一》等谈论军事的文章。

张载认为圣学应该以《易经》为宗,以《中庸》为的,他的思想主要阐发自这两部儒家经典。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张载赴汴京(开封)应考,主考的是欧阳修,与张载同登进士有苏轼、苏辙兄弟。张载对《易经》的理解受到当时的宰相文彦博的赞赏,文彦博还让他在开封相国寺坐着虎皮讲《易经》。有一天晚上,张载遇到了他的两个表侄儿程颢和程颐(北宋的大理学家们都是熟人),听说两个表侄对《易经》也有研究,于是请程颢程颐到自己住的地方讨论。张载比二程兄弟年长十多岁,又是他们的表叔,不过他还是保持虚心。他听完二程对《易经》的见解后自叹弗如,于是在第二天便撤去虎皮,不再讲《易经》,还对听讲的人说:“现在我见二程兄弟深明《易经》之道,我有所不及,大家可以去拜他们为师。”张载对自己的基本观点深信不疑,认为只不过是认识不够精深,应该要加倍用心,因而又对二程说:“吾道自足,何事旁求。”之后,张载加倍用心于《易经》,不久写成《易说》一书。

任云岩县县令期间,他推行德政、注重道德教育,受到当地百姓的爱戴。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御史中丞吕公著向神宗皇帝推荐张载,称赞张载学有本原,四方之学者皆宗之。神宗皇帝于是召见张载问他治国之道,张载说:“皆以渐复三代为对。”三代即夏、商、周三代,三代之治即用“礼乐”治国。礼乐之治很对神宗皇帝胃口,他很高兴,并让张载先到中书省枢密院工作,以后另有安排。当时,神宗皇帝任用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听闻过张载的大名,因而想得到张载的支持。王安石告诉张载,朝廷要推行新法,希望张先生能帮忙。张载不愿意参与新政,又不能直接拒绝,于是说:“朝廷有大动作的,天下之士都愿意听命,如果能够造福人民,谁敢不尽力!如果只是让人追名逐利,那么人们也有不愿意之处。”张载知道自己拒绝了王安石,王安石也不会给自己好看,唯有处处小心。后来,张载的弟弟监察御史张戬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贬到公安县(今湖北江陵)任县令。未免被株连,张载果断辞官,获批准后回到横渠。

回到横渠后,张载在读书、写作、讲学之余,还购买田地做了恢复古礼和井田制的实践。几年间,张载写了大量著作,包括《西铭》、《正蒙》等名著。《西铭》表达了宇宙万物为一家的思想,天地是人的父母,因而人的存在和行为具有宇宙性的意义。宋熙宁十年(1077年),由于秦凤路(今甘肃天水)守帅吕大防的举荐,神宗皇帝再次召张载到入京。当时张载患有肺病,不过为了实现政治理想,还是应召入京。可是,张载入职后被孤立,病情又加重,不久再次辞官返乡。路经洛阳,张载见到了两个表侄,他说:“载病不起,尚可及长安也。”可及长安,可是不能回到横渠,行至临潼,五十八岁的张载就去世了。值得安慰的是,亲人们把张载葬于横渠大振谷其父张迪墓的南边,与其弟张戬墓左右相对。

一百多年后,南宋两位皇帝分别赐张载谥号“明公”、让其从祀孔庙。明世宗嘉靖九年(1530年),朝廷改称张载为先儒张子。这些都是与张载在儒学历史上的地位相符合的。

张载像。

学术成就

“太虚即气”说是张载的著名命题,他认为“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万物不能不散而为太虚”,即宇宙万物都统一于“气”。张载气的哲学又是针对佛、道二教的。他认为气的每一种凝聚的形态都是暂时的,所以道教的肉体长生只是一种幻想;他说“知太虚即气,则无无”,所以佛教所说的“空”、“虚”,道教所说的“无”都是一种迷幻。

在传统儒学中,宇宙论、本体论通常不是最重要的,有时是为了对抗佛、道二教,其最重视的是为帝国建立一种道德秩序,即儒家学说在现实中的运用,宋代前期尤其是这样。因此,张载一方面以“太虚即气”去批评佛、道二教,一方面又认为民众应该顺理而行,指出民众“大抵所向者必是理也”。不过,理与气的先后问题还是引起了关注。二程、朱熹都认为理在气先,宋明理学的“理气之辩”由此开启,张载之后的宋明大儒们就理、气的关系展开了深入的讨论。

张载又提出了“大心”说。“大心”即“尽心”(扩大其心),即是说人要超越感官的感性认识的局限,努力扩展自己的思维、充分发挥思维的能动作用,从而体会到宇宙的博大和深刻。张载还提出“心统性情”之说,认为心统率性,性可发为情。

张载是第一个区别“天命之性”(又称“天地之性”、“天理之性”)与“气质之性”的理学家。他说:“吾之体即天地之气。帅是主宰,乃天地之常理也。吾之性即天地之理。”这就是说,人是理与气的结合,气构成了人的形体,理赋予了人的本性,而且在人身上,理是主宰。

气质之性即人由于禀受阴阳二气不同,又有各自的形体和特殊的本性,它驳杂不纯,是人的各种欲望和不善的根源。天命之性其实是孟子的“性善说”与《中庸》讲的“天命之谓性”的结合,指天理赋予人的纯善本性。张载继而指出,人们应当通过修养功夫,保存天命之性,恢复先天的善性,他的这个观点被朱熹发展为“存天理,去人欲”。

可见,张载不仅说气,也说理。只看到张载论气,而脱离他的历史背景,忽视他的人性、伦理学说,简单地按西方哲学的划分把张载的学说说成是朴素唯物主义是值得商榷的。

张载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被称为“横渠四句”,实在是千古名言,体现了一个真儒的胸怀和使命感。

注:本推送文字内容来源拙著《白沙甘泉:宋明理学家群像》

大心学

工夫图

得意忘言

发展心学

阳明心学

全面解读

支持留号

进群交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