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让女儿风光出嫁?宋朝父母:置办比彩礼更丰厚的嫁妆

 脑洞趣味历史 2020-06-03

    在现在,结婚是越来越难,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流行的彩礼还是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八十年代是冰箱彩电洗衣机,九十年代是空调电脑录音机,到了二十一世纪,房子车子票子成为新的结婚三大件。

    女方要求男方给的彩礼也是越来越高,从之前的几千几万到现在的十几万上百万,有人直言娶不起媳妇。

    不过对于此事,老丈人和丈母娘会从彩礼来衡量自己的宝贝女儿在男方家的地位,从中看出男方是否上心,也会根据自己的家庭情况给女儿一份嫁妆。

    可是男大当婚,女大当嫁。

    现在的男人愁娶媳妇儿,在宋朝则是愁嫁女儿,当时女子的嫁妆往往是男方彩礼的数倍之多

    那么在历史上,宋朝的商品经济最是繁荣,关于女子嫁娶彩礼嫁妆又是什么样的呢?

    一、宋代女子嫁妆丰厚程度,影响到她在夫家的地位,苏辙为了嫁女,险些“破产”

    在宋朝,女性地位较高,可以说历史上除了武则天时代,就数宋朝女子地位高了。

    宋朝经济发达,商业繁荣,嫁女自然少不了嫁妆,甚至有攀比之风。你家嫁妆高,我家也不能落后啊,节节攀比,哪怕没有钱也要借钱大肆的操办嫁妆,厚嫁由此而来。

    宋朝时期,老丈人和丈母娘想要自己的宝贝女儿在男方家过的好、有地位,就会陪上厚厚的嫁妆,风光大嫁,穷人家往往从女儿一出生的时候就开始攒嫁妆了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辙,为了嫁女儿给女儿筹办嫁妆可谓是倾家荡产,陪嫁是开封城郊的九千四百亩良田,花了九千四百缗让女儿作为嫁妆,相当于今天的两百八十二万

    放在今日也是一笔不小的数字,苏辙一生亦是清廉官员,这一笔钱可是实打实的下了血本,怪不得苏辙在日记里哭唧唧的写到“破家嫁女”,看得出来这位爱女的老父亲也是十分肉疼。

    再看范仲淹成为大官后,养活一家老小,儿子娶妻要二十贯彩礼,女儿出嫁要三十贯嫁妆,据史料记载,范仲淹光儿子就有四个,更不要说还有女儿了,也不知道高风亮节的范仲淹有没有为此白了头。

    大奸臣秦桧的老婆王氏,嫁妆有二十万贯,折合下来相当于今天的几千万,秦桧被金兵放还之后,想要休了王氏。王氏大怒:“我嫁到你们秦家乃是明媒正娶,光嫁妆就值20万贯。”故而有丰厚嫁妆就是有在夫家的强大资本了,说话的时候腰杆子都硬了。

    为了遏制攀比之风,宋朝政府对嫁妆进行了立法,用法律来规定嫁妆的数量。毕竟当时会有女性家里贫穷而没人上门提亲,在攀比风气影响下,一味追求高额嫁妆或许会造成一堆剩男剩女。这还怎么增加社会劳动力和国家GDP呢?所以当地的政府就会以行政命令的方式进行调节,设定一个与当地经济相适应的嫁妆标准,超过标准则会进行处罚。宋朝政府为了各位单身男女青年也是煞费苦心了。

    虽然宋朝有关于嫁妆的法律限定,但不论是天朝公主、商贾人家亦或是寻常百姓家的女子还是希望自己有丰厚的嫁妆,作为自己将来的小金库,更是一种地位的象征。你有了经济支撑你的腰板儿都挺得更直了不是?在婆家过日子也更舒坦了不是?

    《清平乐》里的福康公主深受宋仁宗宠爱。身为宋仁宗皇长女,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在历史上二十岁封为兖国公主,是宋朝第一个有册封礼的公主。在公主出嫁前,宋仁宗花了十万缗钱给公主建造府邸,公主出嫁后,月给千贯,待遇如同皇太子,十分尊贵。宋仁宗是想给女儿最好的,可惜公主如此显赫,却还是遭到了婆家的种种不公平的待遇,年纪轻轻的公主郁郁而终,令人惋惜。

    二、宋代女子婚后对于自己嫁妆的分配权

    出嫁女子将嫁妆带到婆家,嫁妆是属于女方的财产,自己的夫君是不会轻易动嫁妆的。在宋朝如果有男子私自动了自己老婆的嫁妆,这是十分值得诟病嘲笑的一件事情。就像在《知否》里,林噙霜要盛纮动王大娘子的嫁妆给墨兰做嫁妆,盛纮不同意,说康海丰就是因为动了康姨母的嫁妆至今抬不起头来,可见盛纮还是个明理人。由此看来,从古至今都透露出一个道理,经济独立了就有话语权。

    古代女子嫁入夫家后,嫁妆自然是夫妻共同财产,但是在宋朝,妻子对自己的嫁妆具有绝对的支配权和所有权。可以自用,可以用来补贴家中,也可以让子女继承。丈夫在使用自己妻子的嫁妆前,需要询问妻子的意见,征得同意后,才能使用。如果女子离异,和离女子可以拿回自己的嫁妆,但被休的女子被七出之条休回,则无权拿回嫁妆。《知否》里的孙秀才要休掉淑兰不同意和离,不就是眼馋淑兰的嫁妆吗?可被盛家拿住了把柄,最后只得同意和离,淑兰拿回自己的嫁妆。

    宋朝的女子可以带着嫁妆改嫁,双方愿意和离的话,女子带走嫁妆也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宋朝就有两位皇后是改嫁皇室,就是刘皇后和曹皇后。女子改嫁可以带走本就属于自己的个人财产,《金瓶梅》中孟玉楼几度改嫁,把自己的嫁妆从夫家带走。

    如果不幸丈夫去世,嫁妆自然是归女方自己,丈夫死后家产分配,嫁妆不在分割财产范围内。宋律沿用唐制规定,父亲的继承人为其子孙,在这种情况下,规定寡妇有男者不别得分,意思就是寡妇有儿子,儿子继承其父亲的权利和家产。儿子年幼时,寡妇暂时替他保管,相当于法定监护人,当儿子长大成人后,再将家产移交给儿子。

    如果丈夫去世后,夫妻没有子嗣,丈夫也没有收养子,死的时候没有立遗嘱立嗣的情况。那么在宋朝的法律上,寡妻就可以可以继承丈夫的家产,但是要“谓在夫家守志者,若改适,其见在部曲,奴隶,因宅不得费用,皆应分人均分。”意思就是女子继承了丈夫的财产就不得改嫁了,你不能卷上自己亡夫的钱跑路,这个就有点不太厚道了,如果你要改嫁,就把遗产分给自己丈夫家族里的人。

    所以说如果你真的要改嫁,那你就把自己亡夫的财产还回去,你才可以再嫁

    大家都知道在宋代产生了朱明理学,限制妇女再嫁,所谓“饿死事小,失节事大。”限制妇女再嫁,认为女子应该守身如玉。但是由于思想渗透大概还不大到位,当时并不太在意这些理学的封建束缚,女子恪守妇道不得改嫁的礼仪道德并没有完全被当时的大众所接受,这个思想一直到了明清才固化,成为真正禁锢女子的枷锁。理学虽然兴起于宋朝,但是真正坑害的是明清妇女。

    宋代改嫁之风较为盛行,可谓是二婚妇女也有春天。丈夫死后,你可以带上自己的嫁妆改嫁。哪怕有儿子,你也可以把儿子一起带上,改嫁之后嫁妆将来也全留给自己的孩子,这在当时的宋代社会是允许的。

    三、为出嫁女子置办丰厚嫁妆的习俗,延伸出了宋代独特的婚姻文化“榜下捉婿”,不少读书人靠迎娶富家女走向人生巅峰

    在当时社会风气的影响下,也形成了一种奇特的现象——榜下捉婿。

    榜下捉婿是宋代的一种婚姻文化,每当到了放榜的日子,商贾富豪、官员世家若有女儿待嫁的,就去挑选登科及第的士子做自己的女婿,其实与抢差不多。很多老丈人在放榜之日去挑选士子做女婿。士子但凡进了前五甲都可以当官,如果你有能力进了前五甲,老丈人会觉得你是个不错的潜力股。但凡敢去挑选士子的老丈人,大多数都很有钱。如果你想一夜暴富,最好抱紧他们的大腿,后半生无忧无愁,荣华富贵在此一举了

    在《知否》中就有放榜日时盛家全员出动,围观者甚多榜下捉婿之景。《清平乐》里冯京连中三元,被张贵妃的伯父张尧佐强请到张府,请他迎娶张家女,结果被拒。在那个惟有读书高,刑不上大夫的年代,读书人的含金量很高,若是有这样的女婿为自己门楣添光,何乐而不为呢?

    宋朝的科举制度很繁荣完善,男子们都拼命读书考取功名,步入仕途,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

    士子之间也有攀比心理,宋太祖重文轻武,经济发展文人的社会地位就很高,宋朝文臣的地位如日中天,士子之间形成了攀比的心态。嫁女厚嫁,娶妻厚娶,写词文章不能输,家庭GDP也要拔头筹。也可能是因为这个原因,宋朝的读书人才拼了命的考科举,想当状元。

    一朝得女,全家鸡犬升天,荣华富贵高官厚位难道不令人眼馋吗?怪不得古人有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独立才能做到人身独立,大到国家小到个人,从古至今历史源远流长,不外乎都是这个道理。时至今日亦是如此,新时代的女性更加注重女权,注重权利和平等,为自己争得权益,女性若想不被束缚,必先自己强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