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友记 | 忆三位远行书友

 新华书店好书榜 2020-06-03


上海以外,我有三位好书友,可惜他们已经离世,“君埋泉下泥销土,我寄人间雪满头”,给我空留悲切。每到一个特定的日子,都会记起他们的音容笑貌,感怀不已。


我寄人间雪满头
文 | 韦 泱

徐重庆:

书友书缘,情谊无限


先说徐重庆。记忆中见过三次,一次是在他的居住地湖州,我与上海书友李福眠、陈克希去那里采风游玩。重庆兄知悉,尽地主之谊,引我们到一家酒店,小聚后一路畅叙,算是话别。另两次在上海:一次是他到上海,办事、买书或是开会,我全无记忆。印象深的一次,是他专程来上海参加章克标老先生的追悼会。追悼会结束后,上海的陆康先生留饭,我欲悄悄开溜,却被重庆兄逮个正着,他正眼厉色:“走什么走,一起吃饭。”我怯怯的,虽在上海地盘,但这些人我一个也不认识。话还没出口,已被他看出心思,拉着我就朝饭店走去。陆康是研究书法篆刻的,席间却对重庆兄赞赏有加。我心想,重庆兄的人格魅力真大啊!

这就说到了章克标老先生,最初我只闻其名不见其人。一天,重庆兄在电话中说:“章老先生到上海定居了,你有空可以认识一下,他的书可以请他签名,也可以让他写几个字。”重庆的话,都说到我的心里,他怎么就如此善解人意哪!那之后,我拿着他给的章老地址,打着他的旗号,敲开了章老的家门。自此,我便成了章老的忘年交。

在上海,重庆有不少好友。当地买不到的书,他就托这些朋友买,我也是其中一个。每次买书,他总要寄书款来。有次要我代购一册《上海话词典》,信中说,上海话与湖州话相似处很多,都是吴侬软语,随信一起寄来的是比书价还多的钱款,我还要把零头寄还他。多次跟他说,不用寄钱,我也有请他代买的书,可他不但把我要的书如数寄来,还把他要的书一次次提前寄款来。

徐重庆手迹

他的认真,也让我感到有点儿“烦”,但他更多的是为别人做事情。老作家赵景深的儿子赵易林,想为父亲出书,但一时不得门路,重庆兄知道后,与他书信往来,且自掏腰包,出资印行了《赵景深日记》交给赵家。我说我学过沈尹默的书法,没过几日,他就寄来厚厚一册《晋韵流衍——沈尹默书法艺术精品展特集》,让我喜出望外。

萧金鉴:

一生布衣,一生爱书

 
我见过萧金鉴两次,他是编辑,也是藏书家。书友们都称他老萧,我也跟着叫他老萧。最初知道他是民间读书刊物《书人》的主编,他写信给我,向我约稿。记得我给他传过的稿件,都在《书人》刊出。有一年,我与妻子自助游,到了长沙,大胡子彭国梁为我接风,晚上在大胡子亲戚开的饭馆就餐。他问我,长沙有认识的书友吗,我说没有,只有萧金鉴老师跟我联系过。他就把老萧一并请来。也许湖南菜特别有味,那晚竟吃得多而谈得少。记忆中,老萧不是头头是道、口吐莲花的善言者。

萧金鉴主编的《书人》

第二次见面,是在温州召开的民间读书年会上。那次会务安排的住宿比较“高档”,对于自费参会的读书人来说,不太合适,于是第二天我就“挪窝”了,入住到一家较为普通的连锁店。在大堂办入住手续时,正好见老萧在旁,就招呼他表示可以住一起,他说好,于是我们就“同居”了。当晚,他取出一摞锺叔河新出的《小西门集》,给了我一本,说出来前去了锺老家,让他都签了名。我心头一热,被老萧的热心感染了:他竟把这么珍贵的题签本作为礼物赠予书友!入睡前,见他取出一个小包,拿出针筒、药水自己注射。我才知道他有糖尿病,身体并不健旺。因为酒店住宿不含早餐,第二天一早,我俩一起外出“觅食”,在附近一家面馆坐下,边吃边聊。那时,我知道了他的一些身世过往和爱书的故事——总之,生活不易。看他的穿着,就知道他是把一点小钱全扔进书店里的人。临走前,我把房款结了,他笑笑说谢啦!老萧病逝后,锺叔河伤心地说他是一个“爱书爱到死”的人:“他手里总是拿着书,衣着总是不讲究,脸上总是带着笑,姿态总是那么低的形象,却在我心中高大起来。”

高信:

一面之缘,空余怀恋

 
高信本姓李,我与他虽只有一面之缘,却也是我的福分。如果他健在的话,该有80岁了。当年相见时,他才60出头,刚退休。我与高信老师开始书信往来,比正式见面的时间要早些,大概是我买到他的《鲁迅笔名探索》,也不知怎么弄到他的地址,就冒昧寄去,没想到居然收到了他的回信。高信老师随信还多寄了本他的新著。约20年前,我到陕西出差,在西安办完公事,就想去见高信老师一面。我没听钱锺书先生那句“鸡蛋好吃何必要见母鸡”的话,觉得如果那样,很多学子就失去了面聆导师教诲的机会。

听说我要去拜访高信老师,陕西建行的同行接过地址一看,说这个地方不好找,派个车送你去吧。尽管开车的小伙很熟悉西安路况,也是七拐八转,费了好大的劲,才找到那条小巷。不知何时高信老师已等在巷口了,也许接到电话就等了吧,我们路上耽搁时间太多了。上了楼进了屋,哇,满眼都是书啊!没聊多少话,已是午饭时间。高信老师瘦高温儒,他夫人个小纯朴,热情留饭,说西安家家都会做面食,就在家吃面条吧。我婉言说明,单位里已安排午饭了,还得赶回去。就这样,匆匆见了高信老师一面,最后请他的夫人给我俩拍了张合影,一张以他的书橱为背景、我俩唯一的合照。高信老师一直送我到小巷口,看我上了车,朝我挥着手,目送我远去。这一景,就永远定格在我的脑海中。

本文作者与高信(右)

后来我才知道,高信老师在当地文化界很有威信,知名度甚广。著名作家贾平凹曾这样评论他:“高信先生一生高风亮节,道德文章,是商洛的名贤典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